APP下载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

2019-07-30周海宏

音乐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坚持原则原则建议

从阻放强化的心理实质,我们知道,阻放强化的产生有两个要件:一个是阻,——没有阻碍,就形不成期待张力的蓄集,就降低了快感体验;第二个是放,——坚持不放行,期待就满足不了,期待得不到满足,就降低了需要的强度。由此出发,我给家长一些建议:第一个建议,提出要求一定要慎重家长一定要区别“建议”与“要求”。“建议”,是最好能够做到,做不到是可以宽容的;而“要求”,是必须做到,做不到,后面是要跟着惩罚的。建议与要求的表达式是很不相同的,家长要慎重使用自己的表达式,建议的表达式是:我建议你要……建议你不要……,你最好是……,最好不……你应该……,不应该……。要求的表达式是:你要……,你不许……你必须……,你一定……。建议你不要……,不是阻碍,不会产生阻放强化效应,要求你不许……,是阻碍,一但拦不住,就会产生阻放强化的效应。因此,建议可以尽管提,但是提出要求的时候,要特别慎重。单靠主观努力做不到的事,不要作为“要求”去提,孩子存在不可抗力无法做到,或单靠主观努力不能保证的任务,不要以要求的方式提出来。否则当孩子做不到时,要么家长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要求,要么孩子就难免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遭到惩罚。对此,家长一定要很清楚地判断,哪些事情是完全靠孩子主观意愿能够决定的,哪些事情并不是由主观努力就能做到的。比如说,学钢琴的孩子,都会遇到“指尖”要站立起来,不要有错音,这样的要求。有些家长就会以“要求”的方式提出:“指尖不许瘪”“不许错”。但是,指尖的控制,错音的问题,这些都存在着人的注意力分配的问题。而注意力的问题,表面上是主观努力能够做到的问题,其实是主观努力难以控制的。我们有句话“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讲的就是人的意志难以控制自身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以孩子的体能与智力、理解力、经验的限制,根本就无法做到的事情,更不能以“要求”的方式要求必须做到。

无关紧要的小事不要作为“要求”去提,根本就是些小不其然,无关宏要的小毛病,要么不去拦孩子,要么就用建议的方式,比如,孩子练琴的时候,想喝水,想上厕所,随他去好了。家长不把孩子的想法当回事,孩子也就不会对这个行为产生特别的期待,小孩睡前要吃糖,让他吃,但是建议他吃完了要漱口,要重新刷牙。我们这样做不是想放任孩子的坏毛病,而是为了不让这些坏行为形成坏习惯。我们要谨防阻放强化,所以才不阻碍他。再比如,有些家长怕孩子总看电视耽误学习,于是以要求、命令的表达式,阻碍孩子看电视,不许看电视。阻碍的结果是,孩子从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兴趣,转化成了对看电视活动的想往!对那种轻松与自由感的想往家长要求孩子不许看电视,就会形成这样的结果。请家长慎重地考虑一下,孩子能不看电视吗?孩子不看电视对吗?电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平台,信息来源。提出不许看电视是很不明智,很不慎重的。有的家长可能就会提出,你“必须”做完作业再看电视!这样要求,仍然不够慎重:因为有特别好的节目,等作业做完了,节目就错过了,于是孩子就既产生对写作业的不满是这项活动破坏了他的快乐。又产生了,想和你争取随时看电视的权力这就加强了孩子对看电视活动的期待的张力。我建议家长,把这个策略改为:让孩子自己来安排,建议孩子分清轻重缓急,把保证完成作业,变成“要求”!在孩子保证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建议”由孩子自己合理安排何时看电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有些电视节目内容,孩子有兴趣,有些,孩子并没有兴趣,他非要看电视,往往不是出于节目内容真的让他着迷,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对看电视的活动着迷,而让他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家长很不慎重地提出了不让孩子看电视的要求,而家长的阻碍,恰恰加强了他对看电视活动的期待!因此一但看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快感,而不能自拔。那有的家长就说了,孩子正在练琴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好看的电视节目,孩子要看怎么办?是我的建议是,你很认真地告诉他,“你自己来决定吧,爸爸相信你自己会安排好时间”。在我看来,许多家长向孩子提出的要求太多,也是导致孩子不听话、家长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信的重要原因。提的要求太多,监管不过来,许多要求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自己都不愿意坚持,最终形成了阻放强化的效应,慢慢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把家长的原则与要求当回事。我就听过一个小孩说:我妈就这样,吵一会就消停了,别理她!

那么孩子的有些行为,我们就是不能允许他发生怎么办呢?比如说,你认为孩子在睡觉前就是不能吃糖,孩子在练琴的时候,就绝对不可以做别的事,必须练琴,怎么办呢?难道总是要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吗?不是的,我们刚才讲的是为了防止阻的过程产生的强化效应,一些小毛病,不去阻它,就失去了“阻放强化”强化中的一个要件,它就不会被强化。对那些真正的原则性问题,我们真正要坚持的要求,以要求的方式,提出的要求,那么就要在防止“放”的过程产生强化效应。

第二个建议是:提出要求就必须坚持。不要轻易提出要求,一但提出要求,就要坚持到底,绝不放任。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明白,要求已经提出,如果你放任了,那么对坏行为的强化作用,要远远大于你去直接鼓励他做这件事。但是,很多家长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他们提出了要求,又不能坚持自己的要求。比如说,你提出一个要求,如果这首曲子能够全部完整的连贯的演奏下来,没有中断,基本没有错误,咱们周末去学琴老师那里上完课后,我就带你去公园,如果做不到,咱们就不许了。但是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到教师那里,不能全曲完整连贯的演奏,有很多错音,这时候下了课,孩子就提出来还是想去公园玩。老师家对面就是一个大公园,现在孩子就赖在公园门口不肯走了,孩子哭得很厉害,甚至就直接开始在地上打滚,总之就是大家都见过的闹人的表现,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就不能坚持,心想,就因为弹个琴没有练下来就不让孩子去公园,孩子那么想去,去个公园又有什么,于是就不坚持了。我想说的是,这个时候,家长就在教育的问题上犯了大错误。因为,这不是能不能上公园的问题,而是要不要遵守承诺,要不要坚持原则的大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教育者的要求有没有严肃性,教育者有没有权威感的大问题。

闹人孩子的背后是没有原则的家长:每一个闹人的孩子背后,都一定有不坚持原则的家长,孩子在谁面前闹,这个人就一定是一个不坚持原则的人,父母坚持原则,爷爷奶奶没有原则,孩子就一定会表现为,在父母这不闹,在爷爷奶奶那闹,母亲有原则,爸爸没有原则,孩子就一定会是在母亲那里不闹,在爸爸那里闹。有的家庭成员有这样错误的观念,她妈已经坚持原则了,我就别再坚持原则了,父母中总要有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这是非常错误的!原则就是原则,就是不可打破的。要求就是要求,就是必须要执行,不得不做的。家长间的这种,一个原则或一个要求可坚持可不坚持,一个人坚持,一个人不坚持的做法,就会使孩子形成了世界上根本没有原则,只有强权的概念,最后会形成孩子内心沒有稳定的、超越人际的规则意识,而是不断地根据环境变换自己的规则,这样的人格是非常不好的。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以要求,命令,承诺,原则的方式提出的,那么就必须坚持。你要求他吃饭前要洗手,那么不洗手就不能吃饭,你想好了,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原则,不忍心讲原则的人,你就建议他洗手,不要要求他洗手,不要说“不洗手就不许吃饭”这样的话,那么他不洗手,你也应该让他吃,你可以表示出对他不讲卫生的遗憾和鄙夷。但是,如果你是要求他饭前要洗手,“不洗手就不许吃饭”,那么,他不洗就不让吃,不吃就饿着,而且一定要饿到下一顿,洗了手才有得吃。戒除孩子闹的行为的两点。家长要是想让孩子不闹自己,不因阻放强化使孩子养成坏习惯,就要做到这两点:第一,让孩子非常明确地知道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决定是不能撤销的,不行就是不行,没有就是没有,不许就是不许,让他明白,他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欲望的目标,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一但提出要求,就要坚决执行。我当时去爱尔兰的时候,在那里一个大学教授家里玩儿,他有一个小女儿,小女孩刚学钢琴不久,看到家里来了两个中国的朋友,小孩就特别兴奋,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结果就到下午四点钟该练琴了,这时候我发现小女孩的母亲就非常和蔼地过来说孩子该练琴了,孩子就特别沮丧,不肯去练琴,母亲就站在那里非常诚恳,非常温和看着她说“到练琴时间了”。我们所有的谈话全部停止,屋里非常安静,只有母亲用非常温和期待的眼光看着孩子,能够感觉到父亲很想替孩子说情,总是用渴望的眼睛看母亲,但是,没有说话,母亲就坚持在那里看着孩子,用非常温柔而坚定的眼前神看着孩子,僵持了一小会儿以后,孩子乖乖的去练琴了。我上次在北京国贸地下的一个小咖啡厅里,也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老外父亲带着小女儿休息,桌上放着一包刚刚买的糖果,女孩特别想吃,父亲说现在不能吃,女孩把手伸过去,父亲摇摇头,女孩把手缩回来,女孩又把手伸过去,父亲坚定的目光看着她,摇摇头,那种眼神似乎在告诉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违规的。最后,孩子跑到一边去玩了。一次不练琴,一块糖晚些吃,这都不是什么大事,我认为孩子完全可以一天不练琴,完全可以当时就吃那块糖。问题的关键在于,事先提出过要求,问题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从吃不吃糖的小问题,变成了规则要不要遵守的问题,变成了,孩子是否可以不守规则的问题。第二,家长要防止被孩子“绑架”让孩子的手段与他的目的脱勾。也就是说,你让要孩子明白,孩子目前采取的手段,与他想达到的目标没有关系。那么他就自动不会采取这种手段去实现他的目的。上幼儿园尿裤子的例子。前两年我朋友讲了一个特别经典的例子,他有一个小女儿,有一个让他特别不解,也很烦恼的行为: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只要是送她去幼儿园,要出门之前,准尿裤子!早晨的时候,孩子拖时间,不穿衣服,不吃饭,不洗脸,一直拖到家长实在不能等了,再等上班就迟到了的时候她就很配合了,家长一把她抱起来要出门,哗……,就尿裤子了,家长就生气, “又尿裤子了,让爷爷奶奶给你换裤子,然后送你去幼儿园,我先上班了”。大家觉得爷爷奶奶会送孩子去幼儿园吗?对!孩子在爷爷奶奶那一哭一闹,幼儿园的事就免了!为此家长非常的烦恼,问我:“你是研究心理学的,你说怎么办?”我说这事很简单,从原理上,最初肯定有过孩子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尿了裤子然后你就不让她上幼儿园了的经历,他认为,尿裤子这种手段,可能达到他不去幼儿园的目的。当他发现有一种办法能够实现他的愿意的话,只要一次,他就能够记住,你现在要做的是,让他的手段与他的目的脱钩,让他觉得,尿裤子与不去幼儿园没有关系,你就自动不尿裤子了。具体这样做:每天早晨,提前准备好干净的衣裤,你抱起他来,孩子一尿裤子的时候,你说:没关系,我们上幼儿园让阿姨给你换,结果,有两次,这个孩子就再也不专门挑上幼儿园前尿裤子了。当然孩子马上就生出其它办法来了。但是,不管孩子使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家长记住这一点:“让孩子的手段,是与他的无理要求脱钩”。(未完待续)

周海宏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坚持原则原则建议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女汉子的新标准
三代人的建议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FOOD
原则与原则上
怎样才能做到既坚持原则又团结群众?/自己带头
坚持原则和团结群众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