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乐坛的“中国风”

2019-07-30项筱刚

音乐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江春水中国风音乐节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于2019年5月19日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拉开了帷幕。期间,笔者有选择地聆听了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三场音乐会——5月19日晚的“《芳华》——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5月21日晚的“《幻境乐舞》——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交响音乐会”和5月25日晚的“《一江春水》——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

“《芳华》——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

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共推出了6位中国作曲家在其30岁前创作的6部管弦乐作品——郑阳的交响诗《穿越时空》(Op.27a,2019)、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1981)、李劭晟的《笑春风》(为长笛与交响乐队而作,2019)、郭文景的《川崖悬葬》(为两架钢琴和交响乐队而作,Op.8,1983)、陈逸涵的《刹那》(为交响乐队而作,2016)和叶小纲的《粲然西凉》(为小提琴与交响乐队而作,Op.16,1983)。

其中,《穿越时空》呈现出郑阳对两个“桅杆” [1]一如既往的延续——对大乐队的青睐、对人类社会宏大主题的关注……反映出与其实际年龄不成正比的成熟。不知这是否可视为这位青年作曲家少年老成的一种表现?而《笑春风》显然比前两年笔者听过的李劭晟的其他乐队作品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论是对乐队语言的驾驭,还是音乐本身的可听性,也不论是表现出的对“协奏曲”这一体裁的理解,还是这位青年作曲家心境之日益沉稳的展露。

陈逸涵的《刹那》既有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气宇轩航的帝王之气,又有德彪西稍纵即逝的音色变幻,不失为一部既好听、又理智的灵气之作,整首作品迸发出作曲家的思想火花。联系叶小纲在钢琴上的造诣,《刹那》再次提醒笔者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作曲领域,有着良好钢琴演奏基础的作曲家显然更容易迈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换言之,陈逸涵成为一名颇有成就的作曲大家不过是时间问题。

张千一《北方森林》带来的画面感,让笔者顿感——音乐之美。品味之余,惊叹时为一名22岁军委工程兵文工团的文艺兵,竟能无师自通地独立完成如此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大作”,足见“年轻”的张千一对音乐的执著和才气。早在大学时代,笔者就听过《川崖悬葬》的CD。现场聆听,这还是头一回。两台钢琴创造出打击乐器的独特的色彩性效果,让笔者记忆犹新。也许是“音块”技法的原因,该曲中由两台钢琴演奏的“回声”效果令人很容易想起汪立三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1979)之Ⅳ《涛声》中的“钟声”,反映出“新潮”涌动时期两代作曲家对音乐艺术中新事物、新技法、新音色探索的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记忆没有偏差,这是笔者第二次现场听《粲然西凉》,第一次是在2016年1月28日北京音乐厅举办的“龙声华韵叶小纲作品音乐会”现场。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犬牙交错、动静相宜、简繁对位,形成“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竞奏”,这是该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堪称小提琴协奏曲——当之无愧。总体看,此次无论国交的整体表现状态(同上次),还是小提琴演奏家陆威的二度创作(同上次),都要比2016年的现场版更有光彩,尽管此次执棒的指挥家(上次是美国指挥家Jose Serebrier)吴怀世稍显稚嫩。

遥想三十年前,张千一、郭文景、叶小纲这三位分别来自东北、重庆、上海还未而立的“青年作曲家”,因不同的生活轨迹,使上述三部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语言、音乐色彩和音乐风格。无论是《北方森林》中浓郁的大兴安岭风情、鲜明的音画流变,还是《川崖悬藏》所外露出的四川艺术中特有的“神秘”“灵气”“鬼气”,亦或是《粲然西凉》中表面的繁华、背后的苦难,都旗帜鲜明得表达出他们有意识探求、彰显地域性色彩的意图。这不禁令人感慨当年“崛起的一群、迷惘的一群”其实是“崛起”但不“迷惘”的一群——因为他们太明确自己的定位——需要什么、该做什么、今后要成为什么。

“《幻境乐舞》——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交响音乐会”

“《幻境乐舞》——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交响音乐会”共涉及6位中国作曲家的6首曲目——贾国平的《北国风光》(为交响乐队而作,2018)、杜鸣心的《布达拉宫之梦》(为钢琴与交响乐队而作,2012)、邹向平的《白帝剑影》(为交响乐队而作,2012-2019)、陈丹布的《幻境乐舞》(为交响乐队而作,2018)、龚晓婷的交响音画《悬浮的什刹海》(2014),以及崔炳元的《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第一乐章《沈阳故宫赋》。

《北国风光》是笔者继2017年的《风越苍茫》(为琵琶与管弦乐队而作)后第二次现场聆听贾国平的作品。毫无疑问,作曲家显然是沉醉于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的上阙部分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广阔之胸怀。尤其是引子和全曲中多次出现的铜管声部之威武、雄壮之音色,不但让听众感受到狂风暴雪的奇伟雄浑,更似反复提醒现场听众该曲之宏大叙事的“气场”与旷达豪迈的“意境”。据悉,作曲家似有意于不久的将来“续写”此《沁园春·雪》的下阙部分——《江山如此多娇》,以期在此《北国风光》“分外妖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数风流人物”。笔者期待着。

《布达拉宫之梦》尽显老一辈作曲家杜鸣心数十年如一日的“杜氏旋律思维”,以倾斜而下的钢琴与弦乐队的相互追逐、交织为特点,将作曲家谙熟于钢琴、弦乐表演艺术的长处一览无余。而作為一部有标题的无标题音乐作品,《白帝剑影》独辟蹊径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名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反映出当代作曲家对历史先贤的缅怀。《幻境乐舞》是笔者继《袖剑与铜甲金戈》(为管弦乐队而作,2016)后现场聆听陈丹布的第二部作品。与《袖剑与铜甲金戈》相比,此次的《幻境乐舞》好像“乐”得更丰富、“舞”得更冷静,虽然作曲家似有像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 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春之祭》致敬的企图。

《悬浮的什刹海》和《沈阳故宫赋》有着一个共同的、鲜明的亮点——“好听”又“好看”。之所以说“好听”,二者均流淌着久违的、真诚的旋律之美,令人顿生亲切、喜悦之情;之所以说“好看”,二者均有着醒目的“画面感”,不用依赖节目单的“曲目介绍”,听众的思绪便能随音乐飞向作曲家笔下的南、北“二京”——北京、盛京(沈阳)。不同的是,前者尽显女性作曲家的细腻和老北京的秀色,后者一展男性作曲家对家国情怀的关注和长于用音乐叙事的足迹。

此外,整场音乐会中,部分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音乐较满、乐队全奏颇多。如的确是因为内容需要、情感宣泄所致,倒也无可厚非;如若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却有“满则溢”之嫌。如是这般,至少在音响效果上对听众的“审美”多少会起到些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江春水》——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

作为本届现代音乐节的压轴戏,“《一江春水》——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共推出了中国作曲家的6部作品——郝维亚的《一江春水》(选自四幕歌剧《一江春水》第一幕第二场,2014)、姚晨的《诗两首》(为交响乐队而作,2005)、秦文琛的《云川》(为笙与管弦乐队而作,2017)、常平的《蓝莲花》(为竹笛与交响乐队而作,2014)、邹航的《宁波色彩》(为琵琶、二胡与管弦乐队而作,2019),以及陈怡的《曲艺印象》(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2013)。

虽然郝维亚已在歌剧音乐创作领域收获满满,但笔者现场观其歌剧,这还是第一次。纵向与笔者曾经听过的他的乐队作品相比,此《一江春水》显然有着当下歌剧音乐难能可贵的“歌唱性”,令人意外地发现郝维亚铁汉作曲家内心似水柔情的一面。横向与同期其他作曲家的歌劇音乐相比,此《一江春水》似乎摒弃了近年来部分歌剧创作中较常见的“尊歌卑乐”的风格标签,达到双赢——作曲家在尊重观众对“如歌”声乐部分渴望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对重唱、乐队音乐部分的关注及所下笔墨。值得一提的是,当忠良在第113小节进入、127小节处与素芬对唱、142小节处形成重唱之后,整场音乐的戏剧性逐渐加浓,令人顿觉音乐与戏剧合二为一之感。虽然此次音乐会上笔者和现场听众仅仅是管中窥豹——欣赏了该剧第一幕第二场的“音乐会版”,未睹全剧之风采。然该场音乐足以令人相信《一江春水》已然一扫近年来歌剧音乐创作中较常见的音乐与戏剧“两张皮”的问题。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北京的舞台观赏到《一江春水》全剧的“歌剧版”。

《云川》是笔者继去年12月10日中央音乐学院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音乐会后,第二次现场聆听,也是笔者近年来听过的笙作品中印象最深的一部。该曲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秦文琛近几年音乐创作的新动向——“以声音为主体的创作”。就这一点而言,与作曲家叶小纲近年来对“为人声与交响乐队而作”情有独钟不谋而合、同工异曲。众所周知,作为一件吹管乐器,笙的长、短处显而易见——长于明亮的和声色彩、短于歌唱且音量有限。令人欣慰的是,作曲家在《云川》中恰到好处地对具有D大调倾向的26簧笙做了扬长避短的挖掘,从“演奏技巧”“音响色彩的丰富性”“音乐表现力”和“演奏家的体能”四个方面向笙这件古老乐器的“音色”提出大胆而缜密的挑战,并最终获胜。素有“中国的利盖蒂”之称的秦文琛,在该曲中通过其“中国式”微分音和“笙”特殊的发声原理,令人仿佛看到了绵延起伏的“一条线”,虽然此“一条线”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旋律线”。

《宁波色彩》是邹航继2012年《北京色彩》之后,笔者听到的作曲家第二部“地域色彩”的代表作。两部作品虽均以“色彩”命名,却迥然不同。不同一:《北京色彩》的素材源于京剧,《宁波色彩》的素材源于越剧,也许是因为后者演出时间距离今天更近的原因,笔者至今仍清晰记得其中多次出现的越剧《红楼梦》中的经典唱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不同二:《北京色彩》在整个音乐纵向与横向的主题、和声的构造上仅用了三个音,而《宁波色彩》却建构于三个形象分明的段落之上,虽然前者为北京现代音乐节十周年而写,后者为亚洲艺术节开幕式而写。作为“叶氏风格”的传人,邹航与叶小纲一样,在传统与现代、小众与大众之间找到了一个适宜的交汇点。之所以如是说,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然有一点尤其不可小视——此师徒二人长期同时耕耘于“纯音乐”与“影视音乐”两个创作领域。此外,《宁波色彩》已演完一周,《北京色彩》更是演完七年,然这两部《色彩》对铜管乐声部辉煌、灿烂音色驾驭之游刃有余,却依然历历在耳、余音绕梁。不知邹航的下一步《色彩》会绽放在哪里?

《蓝莲花》是近年来笔者印象较深的一部单乐章的竹笛协奏曲。不论是独奏竹笛的“炫技性”,还是其与乐队部分形成的“竞奏”关系,均以其“耳听为实”的现场演出效果,令人过耳不忘。《诗两首》以两个部分的结构,反映出时为旅美作曲学子的姚晨,力图通过音乐色彩的丰富多变来描绘出“风萧瑟”和“发光的秋天”之转瞬即逝的美。从中,我们不难听出青春年少的作曲家之淡淡的思乡之情,亦令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作曲家叶小纲旅美时期的代表作《冬》。

与之前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演过的《多耶Ⅱ》《动力》《朔》等相比,此次的《曲艺印象》再次让人领略了作曲家陈怡长于弦乐歌唱的魅力。不同的是,《曲艺印象》通过“引子”“华彩段”“尾声”这个三段体的结构,将源于京韵大鼓、大三弦等说唱音乐素材,颇似民间器乐“卡戏”的创作手法,小提琴在不同音区“炫耀”的丰富音响色彩三位一体同时再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去国多年、却“更中国”的华人作曲家陈怡。

很显然,这3场音乐会共涉及3代人、18位作曲家的18部作品,掀起了2019年北京乐坛的一股“中国风”。

诸“中国风”作品创作时间纵跨1981-2019年,创作题材覆盖中国的史、景、诗、情、舞、戏、韵……,创作体裁涉及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曲、协奏曲、歌剧音乐。其中,多部作品聚焦于“为几件中/西乐器与管弦乐队而写”,取材于“中国传统音乐”,标题于令人一目了然的“中国化标题”,反映出几代中国作曲家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

如何让中国音乐作品“走出去”?

如何让原本貌似“小众”的现代音乐作品最大限度地面向“大众”?

如何让本土原创音乐作品具备逐步成长为“经典”的可能?

注释:

[1]郑阳的《黎明的桅杆》(为打击乐与乐队而作,2014)和《远去的桅杆》(为管弦乐队而作,2017)。

项筱刚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江春水中国风音乐节
音乐节
如果我遇见了另一个你
春水向东流
巴西 音乐节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有一条路叫幸福
有一条路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