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平台推动破解老旧社区停车难题
2019-07-30
基础调研摸排 找准问题症结
为找准老旧社区停车难“病灶”,分门别类“对症下药”,北京交管局借助“民意、警意、警情、舆情”四种渠道搜集信息,对老旧社区描摹画像,归纳了四类“社区板块”,对应梳理了问题短板。
小型社区板块。其建成年代久,内部交通组织落后、停车资源短缺、居民素养参差不齐。
大型社区板块。“体量大、居民多、配套全、路网密”,高峰时段通勤流、学生流、购物流、就医流交织叠加。
胡同平房板块。最具北京特色,主要分布在城市核心区。穿插其间的胡同道路兼具“毛细路网”通行和百姓“房前屋后”生活功能,组织管理薄弱。
“城中村”板块。地处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违法建筑占路、私设障碍卡路、违法停车堵路等问题。在立足“共性”问题基础上,治理前,要对每个社区建立“一图、一表、一册”基础台账掌握其“个性”特点,即一张社区内部及周边路网交通组织图、一份社区交通基础设施登记表和一套社区常驻人口、机动车保有量及停车泊位数账册。为针对性制定社区治理措施奠定基础。
党委政府引领 统筹治理手段
强化法律支撑。交管部门通过多年呼吁,推动《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制定颁布,从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停车机制、统一配建标准等方面规范了居住区停车制度框架。
优化政策引导。推动属地政府在核心城区采取“三证合一”优惠政策方便居民就近停车;在丰台方庄等大型社区引入摆渡车、共享单车,满足短途通勤,减少自驾出行;在石景山老山社区协调周边企事业单位,建立“时空置换、有偿共享”停车机制。
扩大资金投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小型社区引入院校及专业公司,开展交通组织优化设计,完善交通软硬件基础设施;在背街小巷胡同区聘请专职保安员,采取“准物业”管理模式规范停车秩序;在大型社区雇佣专业拖车公司,采取“叉车+拖车”方式配合民警加强对违停的执法管理。
区域综合挖潜 充分利用资源
因地制宜拓展胡同区停车资源。编制《胡同区交通停车改善规划》,在东、西城综合采取“单行单停”交通组织优化,在有条件地区施划“停车标记线”施行居民停车自治管理,利用拆迁滞留地和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停车库,新增停车位2000余个。
多措并举优化小型社区供给。在朝阳团结湖社区采取交通微设计、微循环、微改造、微调整、微引导“五小工程”优化社区内、外部交通组织,不仅规范了区域通行秩序,而且新增停车位400余个。
改革创新释放大型社区潜力。海淀世纪城在10条市政道路创新施划30度角斜列式路侧停车位2276个,相比平行式车位多施划416个;石景山苹果园社区在周边道路试行“内嵌式停车法”,满足周边居民夜间停车需求,挖潜停车位100余个。
部门合成共治 强化综合治理
为根本破解老旧社区交通责任主体多元、管辖部门分散、利益诉求不统一等深层次矛盾,北京通过“一规范、两整合”激发综治共治倍增效能。
规范治理平台。在交管部门的建议争取下,老旧社区停车治理工作,市级由“全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調,“市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19家委办局和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负责日常工作;市局层面,市局“全警缓堵”工作平台牵动各警种、各分局协同治理;在基层街乡,由交管“一区一警”牵头相关单位组成共治小组联合攻坚。
整合执法力量。依托全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发挥各执法主体专长,由社区民警上门“摸需求、做宣传、调矛盾”,治安民警上路“清违法、拆地锁、看阵地”,交通民警进驻“优规划、补设施、整乱象”,城管综治上街“拆违建、装隔离、控商户”立体治理社区停车。
科技手段整合。通过整合交管路况监测、分局治安监控、街道停车收费等万余路摄头资源,实现对社区及周边道路停车的远程监控、动态布控、执法管控。
社会共治共享 建立共管格局
社区停车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为群众解难题,让百姓得实惠”。为此,北京交管局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标准,坚持“听民意、解民忧、集民智、借民力”构建社区停车“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新格局。
畅通渠道征集意见。在海淀区世纪城治理中,街道干部、民警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信息员多渠道收集民意舆情,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复与居民代表座谈,主动宣传政策、答复质疑,将居民关注的问题“摆出来、解释好、解决好”,赢得居民理解支持。
综合引导形成共识。在朝阳区团结湖社区治理中,通过倡导开展“文明、绿色、平安、健康、快乐出行”志愿活动,培育居民文明交通素养持续提升。
建章立制常态运行。在东、西城胡同区,为巩固提升“准物业”停车治理成效,社区居民以胡同为单位自发组建了“文明停车自治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胡同文明停车公约”。在朝阳区金盏乡金盏东村,村集体在清理村内私设路障和占路违建,新建扩建停车场的基础上,召开村民大会,组建交通自治巡逻队,实现停车自治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