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技术在混合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30支凤宁戴歆
支凤宁 戴歆
摘要:行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培训和教育中广泛应用。文章拟探讨应用行动学习中的引导技术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诊断,教师如何借助行动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计划制订,学习反馈及进行阶段性反思。通过行动学习,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学习效果,学会线下合作和线上学习。教师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向学习促动师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行动学习;引导技术;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232-03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了福音,为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移动信息技术对学习空间的扩展让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线上与线下学习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混合式学习大受欢迎,混合学习也因为结合了传统面授和在线学习的优势,成为教育技術领域的研究热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能够成功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教学中,这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面临着信息化改革的挑战,教师需要迅速地调整甚至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行动学习为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教师应该运用行动学习中的引导技术在“行动—反思—改进计划—新的行动”的教学实践中,这既可引导学生学会线下合作和线上学习,也可促进其自身的职业发展。
一、行动学习简介
1938年英国的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首次提出行动学习这一概念。1971年雷格·瑞文斯出版《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在比利时,实行以他的理论为基础的改革方案,使得比利时国家工业生产增长了102%。通用的CEO杰克·韦尔奇认为行动学习是GE改变成“全球思想,快速转变组织”的主要策略。之后,很多专家对行动学习进行研究和实践。
目前,关于行动学习的结论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行动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式学习,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②行动学习是建立在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有意识的策略;③行动学习是一个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学习伙伴支持下的持续不断地反思与学习的过程;④行动学习更注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⑤行动学习虽然以学习小组作为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学习的本质是基于个人的,学习的结果必然是使学习者个人的能力得到提升;⑥教师在行动学习中的基本角色是使行动学习发生并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概括来说,行动学习是一个反复进行的、体验的过程,在这一循环的过程中,体现了实践性知识的社会化共享、外化及转化为新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行动学习的循环包括:行动—反思—改进计划—新的行动。
二、行动学习中的引导技术
关于引导技术,不同的机构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了解释。
国际引导者协会(IAF)对引导的概念和引导者角色做了说明:(1)引导是什么?引导(Facilitate)字面的意思是让事情变得容易。它是一门鼓励所有相关人士参与、拥有与创意的方式,是通过流程引领人们达成共同目标的艺术。引导时关注的焦点是流程(如何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内容(做些什么)。(2)引导者扮演什么角色?引导者(Facilitator)能让团队与组织更有效地运作,群策群力,达成综效。即由于提供流程上的领导,引导者协助团体更容易达成任务上的了解与决策。引导者所注重的是团体与其需完成的工作,在角色上是协助与指引,而非控制。引导者是内容中立者,运用公平、公开、兼容并蓄的程序及方法完成团队工作,对于团队会议的议题本身不表达立场或主张观点。引导者帮助团队深入思考假设、信念与价值,以及系统程序与内容。卓越的引导者知道如何带领团队建立持久性的共识。
众多概念中,较广为传播的是美国培训认证协会(AACTP)的定义:行动学习是一个团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边干边学的组织发展技术及流程。
在国内,引导正在由一种工具和技术,变为一种工作方法、工作技能和思维习惯。常见的引导方法有开放空间、聚焦式会话、世界咖啡、头脑风暴和团队列名。
(一)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是一种民主讨论会议的形式,是在一到两天半的时间内把50到300甚至更多的人带到一个空间,由参会者自行讨论的一种动态的会议模式。
开放空间遵循双脚法则:当我在这个议题上没有收获和分享时,我们就可以挪动自己的双脚,去下一个议题。
开放空间有角色分配,具体内容如下。
摊主:负责提出议题,将议题摆摊,招纳人员,听取各类建议,位置固定。
蜜蜂:穿梭于议题中,乐于提出建议,甚至将议题进行传播。
蝴蝶:从未真正参与议题讨论,甚至可以回房间休息,自由指数为五颗星。
(二)聚焦式会话
聚焦式会话又称焦点讨论法(ORID),是把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想明白的最简洁、有效的方法,并产生有效的行动指南。ORID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O:Objective(客观),R:Reflective(反应),I:Interpretive(诠释),D:Decisional(决定),O: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感受。通过我们的五官,来感受到客观事物的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及嗅觉形象。R:就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感受,这个感受上升到了大脑层面,而不是感官层面。大脑层面就包括了我们的心理感受、印象、情感反应等这些大脑的初级印象。I:通过我们的感受,再经过大脑的思考,对客观的事物进行自己的分析、解释、阐述,形成我们自己的观念。D:通过我们的分析、诠释,阐述得出的观点、结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三)世界咖啡
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主要精神就是“跨界”(Crossover),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碰撞意见,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的基本流程是每桌一位桌长作为本组的组织者,带领本组成员围绕某一命题进行讨论,质疑反思,深度会谈并总结观点。每一轮讨论结束后,桌长不动,继续迎接下一波到访者重组。桌长汇报上一轮成果,引导本轮讨论,以获得全面观点。进行多轮咖啡会谈后,桌长整理观点,形成命题,列出汇报的成果纲要。然后各组桌长用20—30分钟的时间分别进行汇报。因此,世界咖啡就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度的分享、质疑、补充、反思、倾听、连接和延伸。
(四)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是由美国奥斯提出的一种激发集体智慧和提出创新设想的思维方法,指一群人(或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或领域进行创新或改善,产生新点子,提出新办法。头脑风暴遵循一发言、两追求、三不许和四步骤的原则。一发言是指人人都要发言,但每次只能一人发言;两追求是指追求数量和创意;三不许是指不许质疑、不许批评、不许打断;四步骤是指头脑风暴的核心步骤:主持人发言,个人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小组决策。
(五)团队列名
团队列名是在头脑风暴使用过程中应对“大嗓门效应”时产生的一种结构化头脑风暴法。所谓团队,是根据学员的人数,将全班学员分组,每个小组即为一个团队;所谓列名,就是指在一个团队中,每名学员都要围绕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见解,并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团队列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从流程上讲,一次完整的团队列名分为五个环节:分组、引论、分组研讨、汇总分享及点评总结。
三、引导技术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
(一)開放空间的应用
开放空间的民主讨论方式可用于教学反馈。以学生课外阅读为例,教师就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组织开放空间,拟解决课外阅读问题的学生作为“摊主”,写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海报,守擂并接受随时热心的“蜜蜂”同学为自己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营造友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引导学生在线下进行该环节的应用。
(二)头脑风暴的应用
头脑风暴过程中,小组围绕同一个感兴趣的话题集思广益。以学生课外阅读为例,选择同一主题的同学形成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该组同学就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材料的难易度把握、如何实施等具体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小组长(主持人)提出讨论议题,组内成员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后形成该小组的课外阅读决策计划,并作为小组学习的行动指南。笔者在实践中借助蓝墨云班课的头脑风暴功能在线上实现该环节的应用。
(三)团队列名的应用
团队列名作为结构化的头脑风暴,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问题诊断的依据。在团队列名的第一环节分组,笔者根据自己对学情的了解,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第二环节“引论”时,为了诊断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课前发起“聚焦学习问题”的团队列名。该命题经由教师做澄清后分为三个议题:一是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问题?二是你打算怎么解决?三是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第三环节为“分组研讨”,各小组围绕引论部分三个议题展开头脑风暴,形成观点,提出对策和建议。在第四个环节“汇总分享”时,每个团队发言人轮流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在第五环节点评总结部分,老师全面总结并带领学生回顾研讨过程,重申决策结果,明确下一步行动。教师引导学生在线下进行该环节的应用。
(四)世界咖啡的应用
以跨界融合为特点的世界咖啡技术可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以学生课外阅读为例,教师将学生团队列名后诊断的学习问题进行分类,就某一类别的问题展开世界咖啡,进行多轮世界咖啡后,形成令人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子,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在线下进行该环节的应用。
(五)聚焦式会话的应用
聚焦式会话(ORID)可用于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阶段性反思,如周反思、学期反思或某门课程的反思。学生就每周、每学期或者每门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如实、客观的描述(Objective),如本周为学习做了哪些具体的努力,自己的感受如何(Reflective),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Interpretive),最后决定下一步怎么做(Decisional)。笔者实践中借助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线上实现ORID的应用。
四、教师引导师的角色定位
行动学习要求教师从之前以教学内容传递为主的“传道授业”者转变为以教学过程引导为主的“催化师”或促动师。教师角色的转变既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慕课等网络课程的兴起,使得优质教学资源越来越集中。未来学生会选择优质资源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而讲课的老师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师。就像很多学校直接引用了萨尔曼·可汗的数学课教学视频作为学习内容,而组织课堂的教师却是另外一位。因此,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学习反思,也就是如何促进学生进行“行动—反思—改进计划—新的行动”的行动学习循环,优化其学习体验,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中立主持人
促动师(facilitator)的英文是“主持人”,促动师在引导学员进行互动时不提供自己的个人想法,不偏向某个观点,也不对结果做出决策。因此,促动师又被称为“中立主持人”。教师在使用引导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也需要调整自己,保持中立主持人的立场,实现从内容专家向流程专家的过渡。
(二)派对主人
派对主人是对促动师更细化的解读。促动师除了做中立主持人,还必须承担派对主人的角色,让与会者真正参与进来,为团队活动奠定基调和氛围。心理学有研究表明,人对自己参与选择的事物有某种偏爱。因此,要想让团队沟通更有效,教师就得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三)团队教练
团队教练体现在促动师在引导团队活动时需要根据组织目标设计相应的流程,在流程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个人和组织的盲点,提醒参与者关注目标,避免偏题和跑题,营造改变的氛围和场域。教师在组织团队活动时,也应该实时关注目标,避免学生偏题,以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改变其行为,顺应“技术+教育”的新趋势。在行动学习的“行动—反思—改进计划—新的行动”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设计相应的流程,借助行动学习的引导技术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优化其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在使用引导技术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在行动学习实践中,从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角色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促动师的角色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同时实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双赢目标,最终达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英]伊思·麦吉尔,利兹·贝蒂.行动学习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杨旭东.基于网络的行动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6,(09).
[3]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426a380101p9bj.html.
[5]https://www.jianshu.com/p/a771c32bf0bb.
[6]https://www.jianshu.com/p/debeb37672ad.
[7]https://baike.sogou.com/v8886876.htm#para2.
[8]https://www.mifengtd.cn/articles/what-is-brainstorming.html.
[9]孙晓雷.革故鼎新,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指南[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10]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