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业融合”语境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经验略谈
2019-07-30彭广林
彭广林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推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坚持以“四业融合”理念为指引,为新闻传播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构了科学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模式,其经验值得分享和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四业融合”;吉首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194-02
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难点,是整个高等院校共同面对的重大研究课题。为了切实有效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坚持以“四业融合”(立足专业、依托行业、瞄准就业、服务创业)理念为指引,专门建立了新闻传播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本文旨在以此为例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
一、“四业融合”语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
作为民族地区的地方性高校,吉首大学办学条件相对较为艰难,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面临资源匮乏等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构建了“四业融合”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依托,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力抓两个融合”、“探索三种模式”。
“一个中心”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心。围绕实现这个中心目标,学院注重做好创新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谋划,明确工作思路与目标定位,狠抓落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设备、经费“五个到位”,有序、高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力抓两个融合”就是将学院浓厚的创新氛围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
“探索三种模式”就是“学院+公司”模式、“团队+孵化”模式、“个体+竞赛”模式。学院根据学生所处创业阶段,按照分类培养的目标定位,搭建实践平台,主要通过资源整合、以赛促学、导师指导、孵化支持等方式,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有充分的保障。
二、“四业融合”语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建设要点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十分丰富。本中心为了快速促进中心工作发展,重点开展了如下建设工作。
1.管理制度建设。为确保中心有序高效运行,学院专门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办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培育项目管理办法》、《“以赛促学”工程实施方案》等专门规章制度,还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与奖励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2.项目与团队建设。以“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专业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学生考研深造为指向,有目的性地开展各类项目培育工作,对那些价值突出、效益明显、竞争力强的学生创新项目、创业孵化公司、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科竞赛项目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合理规划建设项目,逐步建立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体系,力争在各级各类竞赛尤其是高级别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培养孵化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孵化公司,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团队,确保创业教育的快速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3.指导队伍建设。为做好项目培育与指导工作,学院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团队,邀请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评审專家、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知名校友、校内专家进入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建立一支富有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工作经验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指导队伍,提高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和成果转化效率以及获奖比率,大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4.教学资源建设。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课程体系,建成富有特色的系统化课程教学资源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另外,加强中心的实验设备建设,利用专业建设项目和现代传媒实验中心建设项目,为中心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设备保障。
三、“四业融合”语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管理模式
为提高管理效率,该中心实行学院统筹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在中心建立、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方面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管理规范。
1.学院统筹管理:(1)建立专门机构。学院专门建立传媒与文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党委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担任副主任,由专业主任、实验室主任、学工办主任和教务办主任担任委员,负责具体的工作。另外,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团队,在管委会的领导下履行指导职责。(2)实行统一管理。依托创新创业中心,开展校内外和院内外的资源大整合,实行统一管理,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效度。具体包括:①进行项目整合。把创新项目、创业项目、竞赛项目等进行整合,统一纳入中心管理,尽可能统筹协调推进,确保上下一盘棋,落实各项工作任务。②开展资源整合。把现代传媒实验中心与创新孵化基地的所有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整合,在硬件设备使用和指导教师配备方面形成合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3)实施分类推进。围绕建设内容,按照创新项目、创业孵化和学科竞赛三大板块分类推进,每个板块配备专门的责任教师和指导教师,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工作,确保工作及时高效推进。(4)开展绩效评估。学院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运转情况开展年度绩效评估,对三大板块工作进行集中考核,评选优秀组织奖和先进个人奖,作为下一年度资助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适当形成竞争机制,推动工作整体发展。
2.学生自主管理:(1)建立创新创业团体管理制度。每个创新创业团队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创业孵化公司采用公司制运作管理体制,专门建立公司管理模式,确保公司有效运行;(2)制订项目计划书、管理制度、过程登记表、指导教师工作量登记表;(3)制订创业项目运营计划书、管理规划书、财务报表;(4)制订创业项目“员工”培养、管理、考核规划书,创业项目宣传计划等;(5)实行创业与实践相结合、公司与公益相结合、工作室与社团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创业与竞赛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业,在创业中学习,按准公司化运营、管理、考核,培育、督促项目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马永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
[2]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8).
[3]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