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9-07-30潘瑞侠
潘瑞侠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融领域的创新变革,作为培养社会金融人才的高校金融学专业就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本文从大数据时代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入手,分析了当前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金融学;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要求
(一)技术发展极大地加快金融创新速度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金融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信贷受到较大的冲击,随着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数字金融的崛起,融资手段、金融服务推陈出新,花样繁多。大数据技术带来的金融业的发展变化,也讓金融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进行配套改革,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变革。
(二)网络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了知识传播的有效平台,也成了在校学生进行学习、娱乐、交流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内容繁杂,概念抽象,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而且课堂听讲不够认真,课后借助网络了解一下基本知识完事,难以真正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学习的效果普遍不够理想。针对这些情况,金融学专业教师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效合理利用网络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二、当前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
现今各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教材内容主要是传统金融的基本知识,如货币、信用、利息、利率、汇率,以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等,而对于大数据时代的金融问题尤其是现代金融知识鲜有涉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数字金融将会成为未来金融的主角,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等也会不断创新变革。目前各高校采用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的教材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金融的发展要求,也会因市场与教学的脱节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够清晰
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研究型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有明显的区别,目前我国这两类高校在专业定位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存在严重的重合,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特色,缺乏对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致使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使得金融企业缺少产品开发与与基层管理人才,而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又因不匹配市场需求,难以适刚就业,造成学生就业积压。
(三)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在内容上以金融理论知识授课为主,教学方式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学生听课被动。在教学手段上由于案例教学内容较少、研究式或讨论式教学课时偏少、情景教学缺乏等因素,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缺乏,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金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利于让学生培养金融思维。
(四)实践培训内容欠缺
目前在我国应用型高校金融学课程普遍存在实践培训环节欠缺,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本专业学生对金融行业发展现状缺乏充分的认知,又缺乏过硬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且实践操作水平也存在软肋,这些均不利于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训教学,来凸显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色。
三、大数据时代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增设新的教材教学内容,提高金融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专业人才应该是具有金融与数据知识能力的服务型人才,不仅掌握金融专业领域知识,还要具有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等技能。在设置新的教材教学内容上,可以加入以下的内容:一是大数据基础知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大数据分析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数据技术发展特点,掌握一定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相关技术。二是网络金融基础知识。这是大数据基础知识教学之后的内容,网络金融基础知识可以讲述“互联网+”下金融的发展情况、基本特征、相关技术和安全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突出优势等。比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强了个人征信透明度,降低了金融征信风险。
(二)紧贴人才市场需求,清晰人才培养定位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金融业对基层管理型人才和业务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作为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要把目标定位在培养金融业基层管理和应用型业务人员上,在课程设计和场景教学上,应紧贴市场实际,有条件地高校可以把课堂设置在金融企业中,让学生直接感受金融市场环境现状。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可以做到量体裁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条件欠缺的高校可以通过聘请金融企业的从业人员进校门讲解辅导互联网金融热点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经营实践,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业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三)革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
革新教学手段,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生动趣味性。一是加强案例教学环节,如授课互联网金融内容。教师可通过设置当前互联网金融中某一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资料,然后撰写案例报告,筛选精彩案例报告进行课堂剖析展示;教师也可对金融学经典案例直接剖析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研究式或讨论式课程设置比例,重视学生课内的研究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授课后预留出一定的时间,通过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多媒体形式介绍财经新闻或对经济热点进行评议,然后当场进行点评,联系课程内容对其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三是开发情景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现场实际操作水平。针对授课内容的特点,有条件地开发情景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能够身临企业工作环境,体验将来工作压力,为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提高能力素质。
(四)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一方面在授课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带领部分学生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暑假时间,根据学生自愿原则,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学生到当地金融企业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工作能力,让学生明确将来就业岗位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田光伟.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金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
[2]卢斌.高校金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7年19期;
[3]毛怡萱.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优化改革探索[J].《商业经济》2018 年第11期;
[4]邹璐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