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景
——未来城市居住社区的实验性空间建构探析
2019-07-30姚翔翔王桉
姚翔翔 王桉
图1 建筑单元体的生成及设计演变(作者自绘)
图2 建筑平面布局的生成(作者自绘)
1.城市环境问题综述
当下,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跃起式腾飞,整体的社会环境也面临着经济、环境、城市化等各种问题。在经济方面,物价不断上涨,房价依然攀高,就业压力较大,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各类资源日趋紧缺。环境方面,气候的负效应、环境的污染仍然持续;城市化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扩张也已经成为常态,从而也导致了管理资源的匮乏、社会矛盾的突出、城市环境的恶化等严峻的难题。城市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居住面积需求的趋高
人们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不断追求着新建房屋。虽然城市家庭户居住面积、人均面积都有所提高,但典型城市家庭住房平均面积仍继续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且差距有所扩大。随着城市家庭人口不断地增加,城市房屋愈加趋于高度化发展。
1.2 城市形态的持续扩张
城市区域的第一层次为宏观区域内城镇群的分布形态;第二层次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即城市的平面形式和立面形态;第三层次是城市内部的分区形态[1]。随着城市形态的持续扩张,“城镇边缘带”域的范围持续扩大。
1.3 城市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愈加增多的汽车与人口,城市中由交通而产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当下的众多城市,由于过量的汽车,经常导致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繁,大气遭到污染等。交通问题已经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1.4 城市能源消耗的持续攀高
中国城市的能源消耗目前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而基于中国的电力能源主要来源于以煤炭为基础的火电,因此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激增。
面对以上的各种现况,一味地城市区域扩张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良好的城市发展循环需要有针对性的空间构建方案与尝试。
2.未来居住社区建筑空间形态的可能性建构方式
2.1 建筑形态建构的功能需求
现阶段,城市建筑结构基本是框架式,然而综合现有的环境存在、面积限制、交通要求、能源节约、功能变迁、风格观瞻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未来建筑的能源系统、综合清洁系统、绿色生态系统、媒体界面系统、空气系统、生活方式等系统都需要有整体的综合考虑。
荷兰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曾明确表示,全球经济危机将导致炫耀性建筑减少,而更有“社会责任感”,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建筑则会增多。在目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建筑设计更强调的是空间利用率。因此,未来的建筑结构及形态将要更多关注生态、环保,着重于小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选用创新的新型材料构筑搭建单元体,并尝试不同的形体构造样式。将不同的形状单元体间形成的空间用于绿化,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节约土地,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微循环综合系统,最终使得整个建筑形成独特的生态群。
2.2 建筑空间的生成——从单元体到群构
利用单元体建筑不断地进行重复及组合,形成具有新形式的建筑空间形态,是当今建筑空间设计的一种思想之源。单元体群构的过程类似于搭盒子,通过这种方式构筑的建筑形式类似于儿童的拼插积木。不同形状单元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可用于景观绿化,整个建筑由此可以形成独立的生态群。这种建筑单元体的设计结构,一方面可以满足居住者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较多的绿化空间。
现在通常建设一个小区,假使需要3亩地的话,可能要预留1亩作为绿地与公共空间,而未来的这种模块式组合建筑,在其单元体间会形成较多的公共空间,不仅可以较好地节约土地资源,还可以提高绿化的面积并使其分散在建筑系统中。
2.2.1 建筑单元体的生成及设计演变
在此次的实验性建构中,初始的单体建筑由2个方盒子重叠组成,其中上面一个方盒子挑出一部分,其公共部分贯穿2个上下空间,再把该单体建筑不断地进行叠加组合,形成群构状态,并最终组成一个建筑组合群,即整栋建筑,如图1。
2.2.2 建筑平面布局的生成
设计前期整个建筑平面呈直线型,为了采光及视觉的需求,将其演化为弧形。弧形的平面布局使建筑更生动。每栋建筑平面弧度为96度,每层有12个单元体建筑组成,整个建筑弧度为96°,每组单元体建筑弧度为8°,96除以12正好等8,因此形成最终的单体建筑初始平面,如图2。最终的整体建筑平面布局雏形来源于中国的太极图样,像阴阳两极互补,两边为弧形对称状,分为A、B两栋建筑,中间三个圆形为公共空间,通过该组公共空间将两栋建筑进行相互连接。
2.2.3 A栋建筑单元的设计分析
A栋建筑单元(见图3)的1-8层单层是由12个单体组合而成的弧形体块,并且每户都有宽度为7米的车道。为了方便楼层上下,配有两个电梯井。每户住宅一楼为客厅,卫生间,厨房等,二层主要是书房和卧室。建筑住宅的1-8层双层的构成形式与1-8层单层相同,但是户型却与之相反,每户也有宽度为7米的车道以及电梯井,但是区别于单层的是,双层有一个延伸出来的阳台。每户住宅一楼为客厅、卫生间、厨房等,二楼主要是书房和卧室,如图4。
A栋建筑的9-25层单层在平面布局和组成方式上与1-8层单层是相同的,最大的区别就是9-25层单层是没有车道的,仍有分开的两个自动电梯通道和走廊,如图5。
2.2.4 B栋建筑单元的设计分析
图3 A栋建筑效果图(作者自绘)
图4 A栋建筑1-8层单、双层平面图
图5 A栋建筑9-25层单、双层平面图(作者自绘)
图6 B栋建筑效果图(作者自绘)
图7 B栋建筑9-25层单、双层平面图
图8 B栋建筑1-8层平面示意图(作者自绘)
B栋建筑单元也是呈弧形,和A栋建筑相对,更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如图6。弧形的建筑形式更加便于采光,并且二楼的阳光可以通过二楼窗户照到一楼,采光效果好,光线充足。B栋建筑的1-8层区别A栋建筑为车库,这样增加了停车的空间,能够停泊更多的汽车,两边电梯井从一层车库一直通到顶层。
B栋建筑的9-25层为住宅空间,但是单层的户型组合方式和双层的正好相反。
此外,和A栋建筑不同,B栋建筑主要通过建筑的背面窗户采光,为了补给一楼的光线不足,光线可以通过二楼到达一楼,照明效果更好,弧形状的建筑形式更加便于采光。
未来住宅建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解决人均居住密集问题,此次设计将居住者定位为青年人群,因而在人流设置上,通过公用空间将A、B建筑相连接。电梯的位置出入口偏于中间,主要交通流线应该是相对集中于中间的,人流由两边向中间集中,如图9。
3.未来居住社区外部空间的可能性建构方式
3.1 公用空间的可能性建构
公用空间的建构着眼于未来,践行生态化一体、可持续、环保、绿色的概念。通过将公用空间与建筑结合的方式,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公用空间的造型类似于一个花瓶,主要材料为玻璃,中心设有直达电梯,四周盘旋天桥,通达两栋建筑,人们既可以在上面观景,也可以进行娱乐活动。公用空间内设有会所、室内健身等公共设施,并把绿色植物引入室内,让人们更接近自然。
此外,公用空间的顶部设置有雨水收集器。收集的雨水到达地下,通过再生循环系统过滤出洁净的水供居民使用,确保生态环保。
3.2 景观空间的可能性建构
景观设计以生态理念为原则,在设计中将大面积绿地,树木,水域引入到小区景观中,突显生态自然的都市形象;通过不同地面的铺装丰富视觉效果,形成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风格。此外,注重生活品质,重视人与环境共生的理念,力求空间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营造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高尚居住景观。通过整体性的交通系统,让各个开放空间能连接起来,提供一个可供人们舒适居住,休闲娱乐且独特而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观设计。
图9 B栋建筑流线分析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10 公共空间设计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11 景观布局分析图(作者自绘)
通过前期对生态建筑的功能性分析研究,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景观设计:首先,处理好景观特色与居住功能的关系;其次,注重交通功能的设计,使人口密度较大的社区行车能够出入便捷;最后,注重社区室外综合活动场所的营造,并能够很好地融入环境。整体的景观场地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游乐区、散步区、入口集散区、休息区、健身区。在具体的设计中,以解构的方式,穿插几何形体来进行形态的表现,并以简洁流畅的风貌为设计风格,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以块面式绿化点缀各具特色的景点,采用多样化的赏游步道加以串联,构成有机的整体。景观布局以一个建筑单元体为一个组团进行设计,力求让每栋建筑住宅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完整的配套设置,满足实用性。在出入口设置方面,强化便捷性,通过绿化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并通过化零散为整体,采用较为现代的艺术手法来划分景观空间,满足疏散等日常功能要求。在交通上,以两大干道作为主线,并在南北入口处设置地面停车场,方便临时停车。
4.结语
城市居住社区设计注重人们的生活要求,强调社区参与,设身处地地为用户、特别是用户群体的使用要求、生活习俗和情感心理着想[2]。
此次对于未来城市居住社区的实验性空间建构以空间单体作为构成单元,通过一动一静进行空间组合,在空间上寻求一种最大可能的空间布局。建筑单元体的建构规律如同自然界蜂巢的六角形单元组合规律,结合空间的形态特点,将光线最大限度地引入到室内,并追求空间的相互融合,使得动静分离,又可以得到一个起到中间过渡作用的共享空间。使得建筑内部的室内居住空间部分,从客厅、厨房、卫生间的组合而成的动态空间到储藏与休息的静态空间与室外的露台开放空间,都形成了比较自然的单体组合。最终,通过单体组合的形成以及单体功能的合理组织,为居住社区的群体建构提供了组合基础,并形成良好的居住社区系统。
注释:
[1]赵彬彬,邓敏,李光强,张红:《基于城市形态学原理的面状地物层次索引方法》,《测绘学报》, 2010年8月。
[2]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