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地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可行性

2019-07-29杜小芳

艺海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杜小芳

〔摘 要〕高校的职能和服务地方的职责与“非遗”本身的特点以及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许多相契合的地方。本文从高校优势出发,结合之江学院近年来开展的关于“非遗”保护和传承相关的学术活动、平台建设、项目开展等现有工作,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资源,立足高校学生培养,着眼于探索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概念的广泛性和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保护主体的多元性。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实现保护工作的全面性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趋势。加强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级文化单位都投入或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保护”和“传承”是我们非遗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保护工作包括调研、保存保护;而传承我们可以分为继承性传承和创新性传承。在各类保护主体中,高校越来越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凸显出来。“非遗”本身的特点和保护传承路径与高校的职能之间存在着许多契合点:高校的教学、科研职能和高校教师的智库优势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与其他单位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可极大补充民间传承人的不足,在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呈现出巨大的潜能和优势;另一方面,高校与地方其他文化单位的合作,可体现其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校的地方服务,是经济、文化建设等多维度地服务,而文化传承职能则是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本地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尝试

近年来,之江学院立足于服务地方,致力于创建一流区域性应用型大学。近年来,学校也在致力于尝试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目前我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共建非遗基地、举办相关学术活动、承接相关设计项目。

2017年柯桥区宣传部与之江学院人文学院共建非遗保护基地,在此平台上开展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等基础理论工作;2018年设计学院联合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将非遗和时尚相结合,以“薪火相传,共议‘非遗”为主题举办“非遗薪传·时尚设计”的论坛,邀请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就如何运用活化“非遗”元素,将元素注入时尚设计展开专业化讨论,以讲座、对话等形式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时尚行业从业者进行普及宣传活动,取得很好反响;2017年之江学院学生团队给衢州老字号商铺设计产品包装、店铺视觉导视进而实现品牌整体形象塑造和提升,复现当年商铺的热销、闻名。

以上三种尝试分别是对三种模式的探索。

二、本地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职能及实现的可能性。

目前,绍兴已建立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和传承人,并且有完整成熟的申报程序。绍兴各级“非遗”保护有许多亮点工作,如曲艺展演、定期手工作坊体验课开设、“非遗”进校园(中小学)等,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明显:理论研究能力薄弱、文献资料整理和保存存在明显短板、专业人才后劲不足、保护途径传统创新不足,总体而言,存在保护水平低、个人保护为主社会保护不足等问题。

高校的首要职责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活态文化代表,对这类文化的保护是人类的共同职责,也是高校发展的题中之意。而高校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发挥本身的优势,能具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

高校具有比其他文化机构更集中的科研能力和优势。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积极性,从田野调查、理论研究、手艺传承等角度入手,构建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充分利用高校师生优势,以教师为首,组织学生组建团队,增进师生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师生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立足项目本身特征,寻求与地方产业发展新的结合点,在“非遗”活化的同时也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同的学院可以利用自己专业特点和保护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比如人文学院更倾向于理论研究,设计艺术学院可以更多地进行设计实践融入,其他学院也可以寻找不同的结合点,依托“非遗”项目,加强专业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方向的多元化。目前绍兴许多“非遗”项目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走进中小学,这对于青少年了解本土文化而言大有裨益。反而在高校中,尽管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已获批多年,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并未普及到大部分高校,部分高校中的“非遗”保护也只是部分教师零星从业,并未形成一定规模。我们可以以通识课、选修课等形式在高校进行此类人才培养的尝试,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初步研究,结合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实地走访和田野调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内容向大学生传递“非遗”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不仅是普及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重视和尊重一种可能性——为学生打开更多知识门类的大门,给予其在学习、工作、后续研究等方面的更多发展面和可能性。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中,有许多类似的案例:一些年轻的研究生在接触某一种门类的项目后,对其产生兴趣,进而在日后的研究方向和工作的选择中都收益颇丰。这些案例主要来自硕士研究生阶段,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得更早一些。

高校图书馆积极做好“非遗”项目(成果)陈列、保护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被过分低估。作为一所服务型高校,其图书馆在知识共享、资料保存等方面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之江学院图书馆与柯桥区图书馆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宽合作面,实现资源共享、职责共担机制:充分利用其展陈优势,保存地区“非遗”保护过程中的资料、影像。“非遗”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和保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功能明确的配套空间是高校图书馆可以实现的。例如,当今包豪斯文献保存最好的三个收藏点是西柏林包豪斯档案馆、美国哈佛大学的波什·莱辛格德国文化博物馆和魏玛的图林几亚国立档案馆。我们可以看到,资料保存最完善的地点或者是在其起源地和兴盛时期所在地,或者是在知名院校的博物馆。本土高校的图书馆/陈列馆完全可以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职责,记录本土“非遗”保护和抢救工作的过程,所有现在时都会成为历史,记录现在即保存历史。

充分依托研讨会、论坛、大师工作坊等形式,促进“非遗”保护和开发水平的提高,以创意思维作为新的活化手段,补上目前在设计和审美上的短板。通过非遗传承人理论培训课程的开设,创意思维的开发,在目前单纯的技艺传承中注入文化和理论的思考,切实实现“非遗”传承在新时代呈现新气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不同“非遗”门类的相互交流,以院校为平台,整合更优势资源,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切实融合,是未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种可行性尝试。这种综合性创新性的思维可以在保护、传承理念和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利用高校技术平台和设备基础,开设大师工作坊。吸引金凤凰,先栽梧桐树。之江学院各学院/专业有比较成熟的实验室空间和设备配置,其设计、建筑、机械等各学院都配备成熟的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留出流动空间,设置大师工作坊,邀请传承人定期来校运行工作坊。利用之江学院设计学院在包装设计、品牌塑造等方面的优势经验,对工作坊实物进行进一步设计包装,以之江学院校园文创品牌的形式进行开发,借鉴目前市面上比较成功文化品牌设计和运营模式,探索之江学院校园文化产品新的发展方向,形成与地方文化深入融合的、独具特色的文创品牌。

我们可以看到,在高校运行的过程中,与本土的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有多重途径,以“非遗”保护与传承为契机是其中一种可行尝试的方案,也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新模式。近两年来,以上部分方案已经在工作之江学院陆续进行,许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希望能在后期的工作中,積累更多经验,更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区/市各级文化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共建科学完善、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责任编辑:翁婷皓)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