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立体构成教学中人体与空间的特点及表现

2019-07-29周磊

艺海 2019年6期
关键词:服装专业探索

周磊

〔摘 要〕立体构成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就服装设计专业来说立体构成的教育教学更应注重人体形态与空间的结构特征。本文阐述立体构成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分析了服装立体构成教学对人体与空间造型的特殊性,并从韵律、材料及结构几个方面探索了立体构成教学中人体与空间的特点及表现,使其更好地与服装设计专业相结合。

〔关键词〕服装专业;立体构成;人体与空间;探索

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被统称为三大构成,是高校设计类相关专业极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对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服装设计专业来说,服装是立体形态的表现,因此立体构成教学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立体构成教学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1.传统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

立体构成这门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在三维的空间中按照美学、情感及所要表达的意义等原则,将不同元素进行组合的构成方法。需要将材料、形态和色彩融入设计中,创造出具有个性化审美特征的三维形体。立体构成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作用是:学习立体构成原理以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空间三个维度塑造而成的形态、形式美,来认知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类学生经过课程学习,构建立体构成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三维空间的认知及设计能力的培养,能更好为设计行为服务。

传统模式下的立体构成教学,通常都将教学重点放在:对立体构成的点、线、面和体等几大要素上,在设计过程中要掌握几大要素所构成的空间。“形、空间、所用材料及加工方法、表现形式的法则”等方面的研讨贯穿于整个立体构成教学过程。学生除掌握《立体构成》这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立体构成主要是由二维平面形象然后进入到三维立体空间到一种空间形态。如:环境艺术类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侧重点应是空间分割和空间过渡、形体塑造、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艺术类包装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则应侧重材料折曲或切割后的相关造型研究;艺术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侧重点是服装与人体之间空间的探索,及综合材料营造人体空间韵律等方面的研究。总而言之,《立体构成》是艺术类设计专业重要一门基础课,更是专业课和具体项目实施的基础。

2.服装设计中立体构成的表现特点

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态构成、形态表现力探索是重点,如何运用材料、空间创造性表现设计是关键环节。结合现代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特点,通过纸成型、布成型及综合材料造型等方式来开展的形态构成、形态表现力训练,可最大限度发掘立体构成对空间表现潜能,更能提高现代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材料使用能力和对空间与人体造型的掌控能力。

多年来“立体构成”研究多集中于空间研究与材料使用等方面,但服装立体构成教学中关于人体立体空间造型和织物空间可塑性的研究却很少。所以,服装人体空间造型与空间综合材料研究成为服装立体构成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构成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和原理,按人体比例塑造人形空间造型的相关研究也渐渐成为新的“立体构成”研究方向。通过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以服装人台为依据、利用综合材料穿插和衔接以及在空间各种形态中的变化联系,让学生对空间上变化、构成有比较感性的认知,更有助于服饰立体空间表现,让学生设计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设计过程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对服饰形态空间造型的想象力,对综合材料的开发利用力。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连接、剪切、造型以及线性状态的编织和搓合,可使学生在进行形态构成训练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织物特性;通过不同综合材料的拉、扭、堆、剪,让平面织物具有立体形态,在人台上进行构成训练,可加深学生形体感和空间感意识;通过结合变化人体曲线而塑造不同类型的造型,探索更多人体空间变化的可能性,使得综合材料的设计更具专业性,是对服装专业立体构成教学进行探索的重要方向。

二、服装设计中人体造型与空间的特点及表现

1.立体构成中人体造型的概念

立体构成中人体的概念服装在业界被称之为人体的包装艺术,是一种立体化的设计。立体构成中,人体概念可以说是服装所构成造型的根本依据,即:所选材料按一定的结构、折叠、剪裁等原理组合而成的三维形态。服装的设计、制作过程也可以说就是面料立体的构成。服装整体形态的特征按三维空间理论来说就是一个柱体。衣服穿好后,其上部、下部都可看作两个单独的柱体,也可以将整体看作一个柱体,还可以将每个组成部分,如:(袖子、裤子)等看成独立的柱体。

2.服装设计立体构成中空间的定义

服装从设计到成品,所设计出来的视觉感受应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空间的两种形态即:客观空间、主观空间,都是統一整体的不同部分。服装空间的构成,就是以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将造型所需的要素,按构成原则组合成一些富于美感与韵律的形体。服装设计立体构成中空间是以基本形态构成、韵律节奏构成及材料构成来表现出空间中的量与势,创造出一种人体造型与空间的场性。首先在服装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点要素的造型作用,可强调构成作品中的某一部分, 形成视觉焦点作用。如:衣服扣子的材质、图案、点状花纹等元素的运用;线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服装、结构、服饰上,常用重复、渐变、放射、扭转、等构成一些基本形式来表现服装造型的流动、起伏,伸展的空间感;面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隙决定了服装立体空间的形态。通常设计师把这个空隙称作放松量,对放松量的理解和对放松量的处理,影响着服装立体空间的形态。首先,衣服所构成的形态是三维空间所形成的。因此形态空间所独有的限定性特征,使得人进入相应内部形态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立体构成形态从物理学角度讲是内力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形态空间则是“空间力”在空间内运动而产生变化的具体体现;而立体构成形态从视觉心理学来说,则和形态空间一样,都是力象的不同表现形式;立体构成形态从创造学的角度而言,则是有限形体向无限形体发展组合的结果;而形态的视觉力象是由其外部感应而生的。所以,对形态空间的感知其实就是实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构建是从无限到有限或有限空间内部的相对运动变化。在空间形态构成中,视觉就是对这些空间或形态的感知,也是物质运动或延续。以人台为基础,根据人体的形态营造出具有韵律的空间感受,是服装立体构成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

三、服装设计中用人体表现空间的策略

1.从韵律上来表现

时到今日,人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不仅局限于三维的空间当中,更是把人的意识也作为了一个维度的空间或者说是三维空间的延续。在服装设计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增强从韵律上来表现立体构成空间的技巧和能力。这种意识形态观念可分为客观的空间意识、主观的空间意识。客观空间是作品本身和所限定的空间,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主观空间则是想象中或视觉效果中虚幻的景象,通常不是客观存在的,拿服装设计来说:人体服装所构成的立体空间就是限定空间,它由体形与服装共同构成,是客观存在的空间;而所设计出的服装与人体结合成一个整体后,所表現出来的韵律视觉感受又会形成一个立体构成的空间,这个空间即是主观空间。在现实中客观空间与主观空间相互交错,构成了“空间综合形态”。视觉是一种心理的意识,也是构成主观空间的重要元素。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更多应强调感性和思维的体验,既可再现客观存在的空间,也可构思主观想象的空间。立体构成中,通过韵律形式表现美的法则来通过人体表现空间层次,如:对比与统一。人体是一个先存在的结构框架,穿服装之前和之后的美感不同,服装在人体上的着落点表面的强调处理以及小表面与人体结构之间的视觉关系使得着装外形结构多种多样。人体与服装的关系有时是彼此独立的,有时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人体造型的多样化与服装的多样化影响着整个着装外形的视觉效果,两个因素缺一不可。立体构成中的渐变、发射、起伏、交错韵律的秩序排列可以使人体造型空间增加更多具有规律形态的运动感,让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流动贯通起来。例如通过人台为人体基本框架,通过透明的塑料勺子,利用渐变发射的韵律排放,透过人体多曲面的造型弧线营造出起伏有致的外部延伸与空间的扩张,又通过透明综合材料将人体内部与外部空间相融合,可营造出一种富于变化的韵律美(见图1)。立体构成中形式美法则可以让人体空间形成在静止的形式中,由物理本身的张力和心理所形成的引力综合构成的一股秩序变化的动力。

2.从结构上来表现

《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对二维平面、三维空间以及色彩的综合理解。加强造型观念的认知,理解形态表现的所有可能,更要从多方面分解、重构形态的各要素,来进一步强化对形态的全面理解。在立体构成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对造型结构的把握外(区分形体、形象和形态),还应在构成造型的材质、空间环境的结合上多作文章。结构的穿插,框架式的构成营造的细小空间、堆积式的构成形成的起伏韵律营造出人体服装结合的美,表现有着动人的诗意和特殊的魅力。人体结构有两个基本特征,平面和形深。有时服装可以加强人体的外观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宽度和强度。从三维角度来看服装的外形,就会在外形上显示许多突出的圆滑,影响着服装的外形,如突出整体,则外形就是平面的或闭合的,如整体轮廓线不清,则外形是敞开式;如突出形深,则外形就会有较强的立体感。国外相关设计充分利用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从结构上来表现空间的存在,融合于周围的环境,形成形态和空间相互依存的局面;而国内则在设计过程中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巧妙地应用结构表现空间的立体构成,实现“意”与“境”的高度统一,利用分割与重构营造出规则与不规则的间隙空间,来表达出丰富的层次,同时结构上的手法为了表现出不同的量与势能的心理感受,营造出运动感的造型。充分体现立体构成教育教学“完整性、统一性”的具体要求。例:以人台为基础框架,充分利用人体曲线,用立方体框架式结构的堆积,打造出错落有致的众多细小空间,加强了人体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和空间的共融(见图2)。所以,对服装立体构成教学中的以人体为基本依据的空间意识尤为重要,它能够为专业学习及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从材料上来表现

对于服装设计而言,空间体现在服装材料与人体的亲和度、多样化的构成形式,人、面料、空间这三者关系的运用,是服装设计的关键所在,服装空间是以人体为基本构架,选择一切可用于服装的综合材料,进行任意的组合、配置,创造新的内、外空间。服装材料的构成因素主要是由色彩、组织密度、图案、厚度、质感等原始状态所组成的。在丰富而多彩的服装面料中,每种材料的外观、质感、性能和风格各不相同,为立体构成中人体空间的表现提供了可能。面料的组织和结构不同,使得面料呈现出不一样的质感,为服装的立体构成建立更为可塑的形象感,如:透明材料使服装的内部空间朦胧可见,让形体更具有神秘感;还有挺直的服装材料、空间可随意移动的材料、柔软而飘逸的材料、可折叠和伸展的材料等都可以从材料上来表现对服装情感表达:冰冷与温暖、鲜活与沧桑、华丽与朴素,同时反映出内在的肌理层次。例:通过不同质感的综合材料在人台框架上进行包裹与缠绕,通过人体的曲面起伏与材料的不同厚度与质感,创造出一种对比的韵律(见图3)。提现出综合材料与人体空间的亲和度与依存性。

结 语

《立体构成》是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一门以研究形态创造以及造型设计为主的独立学科。与此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创造设计类的学科。在服装设计类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中,不能照搬传统设计类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模式。应该结合现代服装设计的时代特点,针对性加强立体构成的训练,把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为服装设计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服装立体构成课程应注重立体构成中人体造型与空间的联系,立体构成理论应以人体为依据,才能融入服装设计专业之中,提升创造力和空间感知能力。只有适合服装设计类专业特点的教学,才能使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完整和统一的体系。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乔红娟.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设计,2013(6):33-34

[2]胡好.论立体构成在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中的设计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8):45-47

[3]秦敏.关于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2(26):18-19

[4]蒋纯利,曹屹.论“立体构成”教学中构成观念的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16,(02) :22-24

[5]孙葛.对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如何展开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装饰,2017,(11) :33-34

猜你喜欢

服装专业探索
生态型师生关系在职高服装专业课堂的实现
教学评价在中职服装教学中的运用
服装专业Photoshop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实施合作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