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野下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实现路径

2019-07-29戴晓云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管理育人实现路径三全育人

【摘 要】本文分析“三全育人”视野下的高职院校管理育人问题,提出建立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院系二级管理体系、深化人事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组织开展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完善校园互联网信息平台等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有效方式方法,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在高职院校开花结果。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管理育人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076-03

新时代征程中,高职教育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妥善解决能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怎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是否堪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重任这三个核心问题。国家提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要求,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下,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管理育人的谋篇布局,提升育人能力和育人效果,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以学校章程为统领,构建“五权协同、内外联动”的内部治理体系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把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推向深入,贯彻依法治校工作理念,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已经成为共识。高职院校应以学校章程为统领,以内部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提升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主线,进一步健全行业企业职教集团体制机制,完善学院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把管理育人贯穿于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

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大学章程》为统领,构建“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五权协同、内外联动”的内部治理体系。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院健康发展。坚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贯彻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和《院长办公会会议规则》,履行好一岗双责。

(二)完善学术委员会建设,构建“教授治学、学术自主”的治学系统。完善和出台《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等科研管理工作制度,探索建立促进学术发展的权力运行系统,实现学术组织功能的有效整合,推进教授治学,将学术权力分离于行政权力,保障学术权力相对独立行使;聘请校外知名学者专家、行业企业高管为学术委员会委员,促进前沿科学技术的交流,提升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第三方专家、教授参与的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库。

(三)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修订完善《教学委员会章程》,明确组成规则,职责权限和义务,委员的条件、权利义务和产生程序及增补办法,负责人产生机制,工作制度和议事决策规则以及其他事宜。加强师德师风、教学教风建设;参与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选拔、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发展规划,出台相关配套举措和制度;参与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教学工作考核评定和教学责任事故工作。

(四)完善理事会建设,构建“三会合力、民主开放”的监督体系。依法保障广大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参与学院民主管理和监督,有效发挥好“三会”在决策咨询、民主管理和社会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完善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教代会提案征询制,试行教代会提案督办制度,创新教代会提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教代会电子提案系统,健全重大决策的民主协商机制。二是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生干部培养、考核、奖惩机制,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工作守则,设立学生事务管理和权益维护委员会,拓宽学生参与内部治理的渠道。三是完善学校理事会制度。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职学院、龙头企业协会、校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院理事会,下设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丰富社会参与和支持学校办学的方式与途径,创新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联盟高校的长效合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办学活力。

(五)开展内设机构调整,理顺机构职能。根据国家和省区市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服”精神,以新一轮全员聘用为契机,按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要求,调整原有内设机构:增设发展规划处,贯彻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对接行业和地方经济事业发展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谋划学院发展规划;整合教务处职能,增强其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校企合作交流职能;整合教学质量监控职能,将原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教学检查与听课评教、管理信息反馈和管理等职能划归质量监控办公室;将原人事处教师培训职能划归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理顺部门职责,妥善解决职能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促进管理效能提高。

二、推进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

(一)完善院系二級管理的制度体系。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先导,构建“关系明晰、职责明确、权限规范、管理严格”的院系二级管理体系,形成学院宏观规划调控,系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健全系部领导班子选拔任用机制、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二)实现职能转变、管理重心下移。以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为导向,强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实行经费总额包干、系部二级自主分配制度,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和办学理念,加强成本核算,开源节流。学院控制各类人员的总编制,给予系部自主管理教学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出台政策鼓励系部积极承接对外创收和社会服务,促进系部责权一致,建设成为富有生机活力的管理主体。

三、深化人事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教育部实施“三全育人”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考核的手段和方式,以业绩贡献为基础、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绩效工作制度,以一流的管理水平提升育人效果。

制定《全员聘任工作方案》《全员聘任实施细则》,实现人岗匹配,各司其职,调动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和实施学院新一轮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以目标考核为重点,制定“教学系部和行政职能部门目标考核办法”,发挥奖励绩效的杠杆作用。

高职院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一步细化具体实施办法。教职工个人岗位绩效以实际贡献为导向,各教学系部和行政职能部门分别以教育教学改革成绩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导向,绩效工资分配向外部引进的关键领域紧缺人才和内部培养成长的高层次人才倾斜,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组织开展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

根据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要求,全面开展诊改。

(一)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内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依据学院行政与服务管理机构组成和诊改纵向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系统功能,厘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立其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功能,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机构。组建学院党委领导,院长负责,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质量保证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学院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工作原则、质量目标,确定各部门质量职责。下设质量监控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建设、运行、质量监控与考核。成立系部质量保证工作组。教学系部是质量生成核心。各教学系(部)成立系主任任组长,各专业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质量保证工作组。在学院总体规划的指引下,负责制定系部专业、课程、老师、学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工作制度和流程,审核专业质量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质量标准。监控质量生成过程,进行质量考核,撰写系(部)质量建设诊改报告。在系部质量保证工作组的指导下,系部分别建立专业质量保证团队和课程质量保证团队,实施具体专业、课程的建设。

(二)构建“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根据目标管理原理,广泛调研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经验,结合学院办学实际、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单元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主体层面形成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个纵向系统。同时,根据各主体层面发展要求编制规划、确立目标,建立与“目标链”协调的“标准链”,形成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诊断和改进质量保证体系。

五、完善校园互联网信息平台

以创建高水平高职院校为契机,实现管理育人为要求,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任务。

(一)健全信息平台。通过树立大数据思维,以建设智慧校园为目标,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数据,构建集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与评价、校学家企沟通、安全管理、网上办公、目标预警、绩效考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重点加强应用系统建设,优化建设OA办公系统。建设一套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人事管理和后勤资产等在内的管理系统,并将各系统有效对接构建平台,共享数据,消除信息孤岛。

(二)加强平台管理。加强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队伍建设,制定数据专人负责工作办法,加强对各部门信息采集与分析人员的培养,着力打造懂平台、会分析、勤研究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队伍。建立信息采集与平台管理工作制度,形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资源库,按时采集填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确保数据采集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依托教育部診改平台和学院数据平台,推进人人参与、源头采集、时时共享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逐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三)平台数据信息的应用与分析。加强运用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在决策、管理、运行、监控和人才培养工作年度质量报告等工作中的作用。运用数据平台监测各专业资源置配、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技术服务、社会贡献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控和改进,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改进螺旋。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重要的课题。高职教育不仅要关注如何“传道”和“授业”,更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在“三全育人”过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熏陶大学生行为举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大学生心灵深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武贵龙.三全育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

[2]李萌.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1)

[3]张福明,李威,许文丽,等.“三全育人”理念引导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南方农机,2018(11)

【作者简介】戴晓云(1977— ),男,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管理育人实现路径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管理育人工作的创新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管理育人工作的创新
创新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方法研究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管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探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