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0个省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差异性研究
2019-07-29陈晓雪时大红
陈晓雪,时大红
(江苏理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青海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一、文献综述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报告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阐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发展新格局;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2018年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元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魏杰和汪浩认为,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率增长,是有效供给性增长,是中高端结构增长,是绿色增长,是可持续增长,是和谐增长,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是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注]魏杰,汪浩:《高质量发展的六大特质》,《北京日报》,2018年7月23日。。宋国恺认为,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学的范畴,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推动高质量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宋国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5期。。王靖华和李鑫指出,创新必须摆在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注]王靖华,李鑫:《以创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冶金企业文化》,2018年第1期。。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认为,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最关键的是资本和人才,但这要靠制度保障[注]徐忠:《转向高质量发展靠的是制度竞争》,《北京日报》,2018年3月27日。。董强和田喜洲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注]董强,田喜洲:《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政府角色研究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许岩认为,对经济高质量的评价,仅仅经济指标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分析民生、社会、环境等指标情况[注]许岩:《建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证券时报》,2017年12月28日。。任保平和李禹墨也指出,除了经济指标外,还应当将生态环境、城市基建、医疗保健、教育养老等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中[注]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林兆木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商品和服务质量、投入和产出效率、经济效益、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多维度进行衡量[注]林兆木:《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冶金企业文化》,2018年第1期。。程宏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由四个标准来进行衡量,分别为:是否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动能是否靠创新驱动;是否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是否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生活[注]程宏:《如何衡量高质量发展》,《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3月14日。。王彤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路径就是围绕五个方面展开的[注]王彤:《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18)》,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年版,第12-21页 。。丁涛和顾金亮依据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构建了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内的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2015年13个地级市的相关指标为样本,进行了关联度分析[注]丁涛,顾金亮:《科技创新驱动江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总体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经济效率的提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包括区域的协调性、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生活的共享性、经济发展的效率性。然而,还应该看到,对于全国30个省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量评价分析还较为缺乏。基于此,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有效六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数据对全国30个省市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意义。
二、全国30个省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释义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由“6-34”的层次结构构成,即6项一级指标和34项具体指标。6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有效。其中,创新指标主要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包括6个二级指标;协调指标主要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包括4个二级指标;绿色指标主要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性,包括8个二级指标;开放主要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开放水平,包括4个二级指标;共享指标主要衡量民众享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公正性,包括7个二级指标;有效指标主要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高低,包括5个二级指标。所构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见表1。有关指标的具体涵义解释如下:
1.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地区生产总值”。
表1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总人口”。
3.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对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
4.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群体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学历培训)水平,计算公式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人数×6+初中人数×9+高中和中专人数×12+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数×16)/6岁及以上人口数”。
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衡量一个区域企业的创新能力,《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附件)将高新技术企业定义为: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6.技术市场交易额:用于衡量区域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反映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按登记合同成交额中属于技术交易的额度核算。
7.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衡量一区域的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计算公式为“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差距=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乡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
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区域生产总值×100%”。
9.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衡量的是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服务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100%”。
10.人口老龄化水平:衡量一个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计算公式“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抚养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
11.人均森林面积:衡量一个区域环境绿色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为“人均森林面积=区域森林总面积/区域总人口”。
12.天然气供应量:衡量一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特指报告期内燃气企业(单位)向用户供应的燃气数量。
13.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衡量一个区域的环境管理能力,计算公式为“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总财政支出)×100%”。
14.人均绿地面积:衡量一个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计算公式为“人均绿地面积=区域总绿地面积/区域总人口”。
1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衡量一个区域的环境污染的程度,计算公式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地区GDP总额)×100%”。
16.城市污水治理能力: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指为改变污水性质对环境水域不产生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1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衡量一个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特指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
1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特指报告期内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比率。在统计上,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易取得,可用清运量代替。计算公式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生活垃圾产生量×100%”。
19.地区进出口总额:衡量一个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为“地区进出口总额=地区进口总额+地区出口总额”。
20.接待外国游客人次:衡量一个区域的开放水平,计算公式为“接待外国游客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港澳台入境过夜游客人数”。
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外资占比:衡量一个区域总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外商投资额的比重,计算公式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外资占比=区域固定资产中外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额×100%”。
22.外商投资企业单位法人单位数:衡量一个区域外商投资企业的参与度,通过统计一个区域的外商投资的企业单位法人的数量来表征。
2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计算公式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家庭人口”。
2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一个区域的基本医疗均等化程度,计算公式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区域常居总人口×100%”。
25.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衡量一个区域的交通便利程度,计算公式为“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公交车总数量/常居人口总数)×10000”。
26.每万人病床数:衡量一个区域的医疗情况,计算公式为“每万人病床数=(医院病床总数/常居人口总数)×10000”。
27.人均拥有图藏书量:衡量一个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为“人均拥有图藏书量=区域图书藏书总量/常居人口总数”。
28.每十万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机构个数:衡量的是一个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用一个区域总的艺术表演团体机构个数除以该地区的常住人口数(单位为10万人)表征。
29.普通高校生师比:衡量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普通高校生师比=普通高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
30.人均GDP:衡量区域宏观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地区总常住人口”。
31.人均财政收入:衡量区域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能力,计算公式为“人均财政收入=地区财政总收入/地区总常住人口”。
32.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报告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量/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100%”。
33.劳动生产率:衡量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34.城镇登记失业率:衡量一个区域的就业情况,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处理
1.数据来源
全国数据和各省市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官网、各省市统计局官网,其中的绿色发展数据部分来源于中国生态环境部官网中的各年环境报告;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指标处理
由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指标中有正指标和逆指标,而且计量单位也各有差异。因此,首先对指标采用均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和逆向指标正向化处理,再进行取倒数进行逆向指标正向化处理;其次,运用离散系数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权;最后,由于综合指数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综上,本文通过综合指数法对全国30个省市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排名和分析,所运用的分析工具为RStudio和ArcGIS10.3软件。
3.计算结果
(1)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见表2-1、表2-2。
表2-1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结果
表2-2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结果
(2)运用离散系数法所确定的权重结果见表3。
表3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权重
(3)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分与排名
运用综合指数法所计算出的各级指标的综合指数及综合排名见表4-1、表4-2。
表4-1 2007—2011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及综合排名
表4-2 2012—2017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及综合排名
三、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的时空差异分析
本文选取2007、2012、2015、2017年4个年份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我国2007—2017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的时空差异。
根据社会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的高低,将我国30个省市分为5大阵列,通过对比2007—2017年五大阵列各省份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前三阵列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第四阵列与第五阵列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对前三阵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前三阵列的地区数量由2007年的12个下降到2017年的7个;其中,第一阵列的地区数量由2007年的3个下降到2017年的1个,第二阵列的地区数量由2007年的4个下降到2017年的3个,第三阵列的地区数量由2007年的5个下降到2017年的3个。2007年第一阵列有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地区,而2012年、2015年、2017年的第一阵列只有北京一个地区;由此,可见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距在逐渐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创新指数的差异;其中,北京市的创新指数明显大于上海、广东地区。2007年的第二阵列有江苏、浙江、山东、天津四个地区,而2012年、2015年、2017年的第二阵列有江苏、上海、广东三个地区;其中,2007—2017年,江苏一直处在社会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的第二阵列没有变动,上海与广东从第一阵列区域下降到了第二阵列区域;由此可知,江苏省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状态,浙江、山东、天津等三个区域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相较于江苏省而言,其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江苏省的创新指数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浙江、山东、天津等三地区的增长速度的3倍,由此可见,致使江苏省与浙江、山东、天津等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综合指数差异增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创新指标的差异。2007年的第三阵列有四川、黑龙江、辽宁、福建、海南等五个地区,2012年的第三阵列有浙江、山东、辽宁三个地区,2015年的第三阵列有山东、湖北、浙江、天津,2017年的第三阵列有山东、天津、浙江三个地区;由此可见,2015—2017年,湖北省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相较而言存在下降趋势。
对第四阵列地区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四阵列的地区数量由2007年的11个下降到2017年的8个;其中安徽、重庆、陕西等三个区域保持在第四阵列,其他区域都下降到了第五阵列。对第五阵列地区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五阵列的地区数量由2007年的 7个上升到2017年的15个;其中,2012年的第五阵列地区数量为11个,2015年的第五阵列数量为15个;2017年的第五阵列数量也为15个,而且大都是中西部区域。
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与西部地区相比存在上涨的趋势。从东中西部区域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对比来看,东部区域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东部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也在逐年增大。对致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创新指数差距的扩大是导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差异分析
本文除了使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30个省市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外,还分区域计算出了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等四个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对区域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由于泰尔系数能将区域差异分为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本文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测算我国的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本文利用泰尔系数来测度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等四大区域间的差异与区域内的差异。
假设第i地区的第j省市的社会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为Aij,第i个地区的第j个省市的人口数为Pij,全国所有省市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之和为A,全国总人口为P,则全国各省市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的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假设第i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为Ai,第i地区的人口为Pi,则第i的地区内的省市之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如下:
对全国各省市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分解:
其中,TSR表示全国各省份间的差异之和,TER表示东中西部间差异之和。
按照上述方法,反映中国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差异的泰尔指数具体计算结果如图1、图2所示。
(一)我国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总泰尔指数分析
泰尔指数反映的是所考察范围内各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通过对泰尔指数进行时间序列排列可以清楚地看出各年份差异变化的动态过程。从图2可以看出,2007至2017年期间,反映中国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性的总泰尔指数(T)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其中,表征四大经济区域内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性的总泰尔指数(Tsr)大于四大经济区域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性的总泰尔指数(Twr)。由此得出如下绪论:中国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内的差距,而不是区域间的差距。
图2 2007—2017年泰尔指数变化趋势
从地区内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发展指数差距变化趋势来看,2007—2017年,地区内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基本上没有太大波动,其中,2007—2009年,地区内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呈现逐年略微增大的趋势,但到2011年又下降到与2009年相同的差异水平。2013年的地区内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大,之后,2013—2017年地区内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从地区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差距变化趋势来看,2007—2017年,地区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波动很小。其中,2007—2009年,地区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呈现逐年略微增加的趋势。2008—2013年,地区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呈现较大波动,到2013年达到最大。2014—2017年,地区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总之,近几年我国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其中,我国的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主要源自于区域内的差异,而且近几年四大经济区域内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与区域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都呈现缩小的趋势。
(二)四大经济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泰尔指数分析
比较四大经济区域的泰尔指数的变化趋势(见图3),可以发现东部区域的泰尔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东部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在不断扩大;西部区域的泰尔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西部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在不断的缩小;中部区域的泰尔指数在2012年后呈现快速增大的趋势,说明中部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在2012年之后不断扩大;东北区域的泰尔指数在2007—2017年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说明东北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图3 2007—2017年四大经济区域内泰尔指数变化趋势
对比分析四大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最大,东北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最小;西部地区内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大于中部地区内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而且,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内部差距在逐年地接近。
总结来看,我国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主要来自于区域内部差异,而通过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内部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差异最大,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差异相对比较小,西部地区大于中部与东北部地区,但是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的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程度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文首先利用离散系数法确定权重,然后通过综合指数法对我国2007—2017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排名,最后利用ArcGIS 10. 3 将2007年、2012年、2015年、2017年等四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的值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我国2007—2017年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时空差异。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我国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及其深层原因,将全国30个省市划分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进行分析,根据泰尔指数可分解的特性,计算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泰尔指数。结论如下:
一是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而且创新指数的增长速度最快。
二是2007—2017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区域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程度也在逐渐增大。其中,创新指数差距的扩大是导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三是2007—2017年,我国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主要由区域内部差异产生。其中,东部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最大,东北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最小。西部地区内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大于中部地区内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差距,而且,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差异相对比较小,西部地区大于中部与东北部地区,但是呈现逐年缩小趋势。
(二)讨论
我国30个省份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在逐年提高,且区域间差距也在不断增加,区域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指数的差异,并且来自于东部区域的内部差异。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路径,就各区域而言,应该通过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缩小差距;从全国层面来说,应该着重缩小东部区域的内部差异以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