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斜刺法治疗紧张型头痛临床观察
2019-07-29聂文彬张立平李守然刘世菊赵雪梅王京军秦东旭崔译心
聂文彬,张立平,李守然,刘世菊,赵雪梅,王京军,秦东旭,崔译心,孙 静
(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北京 102300)
紧张性头痛TTH是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头痛,占头痛患者的40%[1]。止痛药过度使用和药物副作用是头痛治疗面临的严重问题。我们运用针灸治疗,观察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院脑病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盲评价者设计。两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比较(±s)
表1 两组基线比较(±s)
组别 性别 年龄(岁)images/BZ_204_1308_1521_1332_1559.png±s 病程(月) 分类 服用止痛药男 女 频发性慢性 是 否治疗组 12 29 50.02±10.66 35.51±25.42 30 11 11 30对照组 18 23 46.54±11.46 35.39±22.46 32 9 8 33 t值 0.252 0.157 0.982 0.789 0.601
1.2 诊断标准
头痛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头痛学会于2013年颁布的第3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ICHD-III Beta)中频发性紧张型头痛和慢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符合频繁复发性紧张型头痛或慢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年龄18~8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志愿参加本课题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继发性头痛者;合并偏头痛者;存在严重疾病者;不能配合完成该疗效评价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试验组
确定经筋病灶点:在颅周病灶常见肌群(斜方肌、枕下肌群、胸锁乳突肌、嚼肌、颞肌、额肌)[3],沿肌肉走行触诊寻找触痛结节。
针刺方法:辅助手拇指按住病灶点一端,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沿肌肉走行向病灶另一端斜刺,刺入0.8-1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一周3次,共12次,为期4周。
1.5.2 对照组
盐酸乙哌立松,每次50 mg,日3次,饭后服用,治疗4周。
对合并用药及治疗的规定:治疗期间和观察期,如头痛难忍,可以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300 mg/次,不超过600 mg/日,在头痛日记记录。
1.6 疗效评价
观察项目:头痛发作频次,记录每月头痛天数;头痛日记,记录头痛VAS评分,持续时间,使用止痛药等;头痛影响测试量表(HIT-6),评价头痛的影响程度。
评价时点:头痛日记:治疗前4周至随访结束(-4~12周)。PPT、HIT-6:随机化之前(0周)、疗程结束(4周)、随访结束(12周)。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头痛天数比较
治疗期间、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两组头痛发作天数较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组头痛减少天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天数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天数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 2P<0.05
组别 例数 -4至0周 0至4周 差值 4-8周 差值 8-12周 差值试验组 41 14.8±9.1 4.59±7.381 10.5±8.32 2.9±6.71 11.4±8.72 2.7±6.21 12.2±7.22对照组 41 13.9±9.8 5.95±4.761 8.0±6.6 4.0±3.61 9.1±7.8 4.2±3.41 8.8±7.8
2.2 两组头痛程度(VAS)比较
治疗期间、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两组头痛程度较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组头痛程度降低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头痛影响测试量表(HIT-6)
治疗期间、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两组头痛持续时间较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组头痛持续时间缩短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 2P<0.05
组别 例数 -4~0周 0~4周 差值 4~8周 差值 8~12周 差值试验组 41 4.5±1.1 2.1±1.11 2.4±1.12 1.4±1.11 3.1±1.12 1.3±0.91 3.2±1.22对照组 41 4.4±1.2 3.0±1.21 1.7±0.9 2.3±1.21 1.8±1.0 2.4±1.21 1.7±1.0
表4 HIT-6治疗前后比较(±s)
表4 HIT-6治疗前后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 2P<0.05
组别 例数 -4~0周 0~4周 差值 4~8周 差值 8-12周 差值试验组 41 53.2±7.8 44.5±6.71 8.7±6.82 40.3±5.11 12.8±7.32 40.±5.01 13.2±7.42对照组 41 50.0±6.6 45.5±5.61 5.4±5.5 41.0±6.61 7.9±5.7 43.5±5.11 7.4±5.4
2.4 不良反应
盐酸乙哌立松组1例服药期间出现恶心症状,试验组未报告不良反应。
2.5 退出与脱落
试验组1例,治疗满2周头痛未改善,停止治疗;对照组2例,头痛加重,治疗2周后停药;试验组3例、对照组5例在随访期失访。采用ITT原则,将最后一次评价结果作为最终结果。
3 讨 论
紧张型头痛是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头痛[4]。其中频发性和慢性紧张型头痛影响日常生活,易导致止痛药物过量。探索非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我们的研究病例中,颞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压痛普遍存在,压痛多出现在肌肉与颅骨交接处附近,病灶点肌腱质地较坚硬,压痛明显。现代研究也发现,紧张型头痛患者颈后肌、斜方肌的紧张程度明显增高,颈后肌EMG活动增高[5],激痛点静息状态存在特征性的高波幅自发电位[6]。关于肌紧张和疼痛的机制,目前公认“能量代谢危机假说”[7]:神经肌肉接头产生异常终版电位,导致过度的乙酰胆碱释放,持续的肌肉收缩引发局部缺血缺氧,能量代谢耗竭进一步增加乙酰胆碱释放,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肌肉痉挛。而能量耗竭和痉挛引起疼痛物质释放和致敏物质,引起痛觉过敏。
《灵枢》描述“(经筋)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疼痛特点与本病相似,通过循经筋按压,可以发现痛性病灶点,通常为2~3对,双侧常同时出现,但压痛程度和质地常不对称。病灶点主要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筋、手少阳三焦经经筋、足少阳胆经经筋。采用沿经筋向下斜刺的方法,针刺痛性病灶,使针体最大程度置于病灶肌肉,增加有效刺激量。
结果显示,针灸经筋斜刺法和盐酸乙哌立松在减少头痛次数、缓解疼痛程度、缩短头痛发作时间、减少头痛总体影响方面均有疗效,针灸优于盐酸乙哌立松。本疗法起效快,在治疗期间疼痛明显缓解,治疗后的第一个月达到最佳效果,头痛次数、疼痛程度、头痛影响等指标,在治疗后2个月仍有进一步改善,而药物组出现反弹,提示针灸的疗效更突出,预防效果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