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中应用观察探究
2019-07-29邓国琴
邓国琴
(贵州省瓮安县人民医院手术室,贵州 黔南 550400)
小儿疝气在临床儿科中比较常见,临床通常以腹腔镜手术为主。腹腔镜疝气手术麻醉,常用药包括丙泊酚、七氟烷、舒芬太尼或复合麻醉。麻醉方法包括气体麻醉、静脉麻醉,各有优势。为提高小儿手术治疗的安全可靠性,要快速麻醉诱导,术中充分镇痛,平稳各项体征,无躁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本文选取我院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患儿30例实施了复合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05月~2019年01月本院儿科接受的30例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8岁,平均(6.1±1.7)岁;体质量18~29 kg,平均(23.4±3.7)kg。均在知情下进行手术麻醉,且签署同意研究书;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排除手术禁忌症、麻醉禁忌症、非自愿参与以及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密切监测患儿心电图、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然后予以6%~8%七氟烷吸入麻醉,静脉给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5~1 ug/kg、维库溴胺0.05 mg/kg,丙泊酚2~3 mg/kg,丙等到患儿睫毛反射消失以及痛感消失后,维持麻醉采用2%~3%七氟烷。氧流量每分钟2~3 L。术毕前5 min,停用七氟烷,氧流量每分钟
4~5 L。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置管前后以及手术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计量资料表示为(±s)并进行t检验。P<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 果
相较于置管前,所有患儿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与术前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对比(±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对比(±s)
注:比较置管前*P<0.05
观察指标 置管前 置管后 术前 术毕平均动脉压(mmHg) 82.1±3.3 69.8±3.7* 74.7±4.2 85.2±4.2心率(次/min) 97.6±5.3 71.3±3.1* 75.2±4.3 78.3±4.1
3 讨 论
丙泊酚麻醉平稳,见效迅速,但镇痛欠佳,虽然镇痛作用略微高于瑞芬太尼,但是依然有待加强。故而本次研究特此予以了七氟烷吸入麻醉,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维库溴铵以及丙泊酚联合麻醉,舒芬太尼见效快速,镇痛效果确切,可长时间维持,而且还不会使得患儿呼吸抑制,是手术镇痛、麻醉维持、麻醉诱导的常用药。七氟烷属于全麻药物,主要通过吸入的方式应用,便于患儿接受,麻醉诱导稳定、快速。舒芬太尼在芬太尼家族中,镇痛作用最为强大,可与小儿孤束核、第9以及第10脑神经核结合,进而阻断、抑制疼痛刺激,抑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减轻手术侵入性操作、置管操作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以此来稳定患儿平均动脉压、心率。本文对照发现,相较于置管前平均动脉压(82.1±3.3)mmHg以及心率(97.6±5.3)次/min,所有患儿的平均动脉压(69.8±3.7)mmHg以及心率(71.3±3.1)次/min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平均动脉压(74.7±4.2)mmHg与术毕时(85.2±4.2)mmHg对比、手术前心率(75.2±4.3)次/min 与术毕时(78.3±4.1)次/min对比,波动幅度并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复合全身麻醉效果确切。
总而言之,针对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小儿疝气患者,手术麻醉采用复合全身麻醉,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