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DDIE模型的微课设计研究

2019-07-29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稿本学习者微课

聂 玮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各种智能移动终端,如手机、IPAD的持有率越来越高,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开展学习成为可能。近年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中国已悄然走进“微时代”。“微课”作为微时代的产物,作为“互联网+教育”时代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短、小、精、趣”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但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还满足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微课的本质是“课”,好的课程源于好的设计。目前,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ADDIE教学设计模型,同样也可运用到微课设计中。

1 ADDIE内涵

ADDIE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陆军培训时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1995年,ADDIE模型被正式提出,名称来源于五阶段的首字母缩写[1],分别是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价(Evaluation)。除了ADDIE教学设计模型外,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型还有Kemp模型、Dick Carry模型和 Smith Ragan模型等。Andrews和Goodson[2]对众多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比较,认为这些模型虽然侧重点和细节有所不同,但其体现的共同教学设计特征为ADDIE。ADDIE的通用模型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该模型是非线性,五大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形成以评价为中心的循环系统。ADDIE模型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可以灵活变通,并可以有效地和其他相关教学理论、设计原则等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如今,ADDIE模型在国内外的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

ADDIE模型从最初的需求分析、内容设计到最后的实施,以及随时展开的评价,都是希望学习者有最佳的学习体验和感受,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除此之外,ADDIE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系统性:ADDIE模型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系统化流程,而且这五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2)针对性:ADDIE模型的前期分析,对可能影响学习的环境、对象、心理等各种因素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和分析,使得设计更加有的放矢。(3)保障性: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保障课程开发质量。

2 ADDIE模型对微课设计的适用性

ADDIE作为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教学设计模型,考虑到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不同的阶段,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化流程,也对教学设计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该模型还可以与其他教育理论和设计原则相结合,体现了该模型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微课虽然与传统的学习资源有所区别,但依旧属于课程资源设计的范畴,因此,将ADDIE模型运用到微课的设计中是适用的。

在分析阶段,可以运用访谈、问卷、观察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学习者的真实需求,并结合微课的特点,综合考虑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对象等因素,全面分析可能影响微课的各种因素,为后续环节提供依据。设计阶段在充分考虑前期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微课的内容和活动,形成设计方案。设计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并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开发阶段是根据设计方案准备所需的素材,并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制作微课的过程。实施阶段是将前面几个阶段的工作成果置于操作条件之下,测试开发成果,检验资源本身的合理性以及开发成果是否能达成目标。ADDIE模型的评价保证了微课设计的质量。评价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就像教学系统的神经一样贯穿于其他四个阶段[4]。通过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微课的合理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提升微课的设计质量。

图1 ADDIE教学设计通用模型

3 微课设计模型

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型设计了微课设计模型:前端分析包括学习环境分析、学习工具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心理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目标分析;微课设计包括内容与活动设计、界面设计、媒体设计和交互设计;微视频制作包括制作稿本、素材准备和资源制作与开发;实施测试包括对移动学习实施测试;评估包括课堂教学反馈和学习者使用情况反馈,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完善资源。基本模型见图2。

图2 基于ADDIE的微课设计模型

3.1 前端分析

目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种类繁多,微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类,从选题到设计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为了避免无用的重复,应对现有相关资源进行分类筛选,对于完全适用的资源可直接使用,对于部分适用的资源可以修改后使用,具体见图3。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课多数是应用于课前预习或课堂辅助教学中。而微课作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应将“线下微课”转变为“在线微课”,供学习者在线学习使用。在设计微课前,应充分考虑在线学习的特点,从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者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作出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适宜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微课资源。

图3 前端分析

3.1.1 学习环境分析 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学习环境相对简单。学习者在相对固定、安静的教学场所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活动的发起者和促进者,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习者现场的学习状态对微课进行良好把控。比如什么地方需要暂停、什么时候需要加强学习者参与、什么内容需要讲解等。而当微课作为在线学习资源时,相较于固定、封闭、安静的传统学习场所,在线学习环境是多变的、开放的、嘈杂的。除此之外,在线学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形环境——网络环境。因此,应充分考虑学习环境的因素,开发出大小适宜、实用性强、能引发学习兴趣、具有一定交互性的微课资源。

3.1.2 学习工具分析 微课的主要载体为微视频,学习者在观看微视频、获取学习资源时,主要的学习工具是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PAD等。因此在设计微课资源时,应考虑移动终端的局限性,如内存容量、处理数据的能力、屏幕尺寸、电池续航时间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应注意视频格式的兼容性以及视频的分辨率,交互应尽量做到便捷、易实现。目前,常用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各项参数见表1所示。

表1 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主要参数

3.1.3 学习者分析 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和主动建构。分析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学习准备情况是决定教学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4]。学习者分析是对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已经具备的知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掌握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可以让课程资源的设计更加有的放矢,设计出学习者需要的、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微课,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1.4 学习者心理分析 学习者心理分析是需求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作为传统课堂中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的较为被动的学习,在制作微课前应充分分析他们对于微课的认知和需求,制作出能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解决问题的微课资源。作为在线学习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设计者应多考虑在线学习的客观条件给学习者心理带来的变化。比如,在线学习需要使用移动互联网,学习者可能会关注微视频的格式、大小;在线学习多数是利用碎片时间,因此,学习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不足,所以,他们对于时间过长、难度太大、交互过于复杂的学习资源比较排斥。因此,在微课选题、知识目标、媒体形式、难易程度,交互方式、资源容量等各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理特点。

3.1.5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总和[5]。学习内容分析既要对课程内容从宏观上把握,又要从微观上具体分析。宏观方面,需要清楚地知道整个课程共有几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是什么;各章节的关联是什么;哪些内容适合制作成微课等。微观方面,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已选定的微课内容,确定重、难点以及内容呈现的形式等。

3.1.6 学习目标分析 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预期,是在对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希望学习者通过课程资源的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不应过大、过空,应切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3.2 设计

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还包括与微课主题配套的辅助学习资源,如微课学习指南(任务单)、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思考题)等,这5部分资源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课[6]。虽然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微视频的设计,但微视频不可能脱离微教案、微课件和微练习而孤立存在。微视频的制作需要将微教案改造成微课录制脚本;微课件可能在录屏时使用,或者将其直接导出为视频。在完成前端分析的基础上,就进入了课程资源的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微课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设计模块的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设计模型

微课的选题要在众多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提炼出重点、难点或兴趣点,比如核心概念、操作难点、某个知识点等。微课内容可以是知识讲解、题型精讲、技能演示、总结归纳、知识拓展、教材解读、方法传授、教学经验交流等[7]。如何将内容准确、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需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在正确把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采取合适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是单纯讲授,还是任务驱动;是操作演示还是案例分析,或是几种方法的结合;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应确保内容传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微视频的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便于学习者操作和学习。媒体设计和交互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在线学习所使用的移动终端的特点,在思考采用何种媒体形式能将内容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同时,也应考虑文件容量不应过大,交互的方式亦应简单,便于学习者操作。

3.3 开发

开发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制作稿本、准备素材和制作资源。(1)稿本包括制作稿本和解说稿本。制作稿本一般由微教案改造而成,它既是资源制作的依据,也是对内容设计的再一次审视,是资源制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解说稿本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制作稿本通常包括的项目有时间、所需媒体资源、界面布局、出场顺序、动画效果、交互方式等。(2)稿本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依据稿本准备素材了。素材准备是较为耗时的一项工作,素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非数字化的传统资源,包括教材、练习册等,这类资源要通过录入或软件采集等方式将其转变为数字资源。另一类是数字化资源,一方面,我们要对已有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备用;另一方面,要根据具体需求定制,比如各种截图、特殊音效、演示视频等。

3.4 测试

微课开发完成后,应通过自测和用户测试来检测文件容量、内容设计、界面布局、动画、交互等方面是否合理,还应检测微课在移动终端的运行情况,根据测试结果做出相应修改。

3.5 评价

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微课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各个阶段设计者都应做出有效评价。在微课实施阶段可通过自评以及学习者、同行及专家评价等多途径完成微课的评价。可通过问卷、师生交流等多种渠道收集学习者的反馈,主要反馈内容包括内容设计、界面布局、内容表现形式、音效、交互、整体使用效果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根据反馈不断完善微课教学。

猜你喜欢

稿本学习者微课
朱祖謀手批稿本《蟄庵詞録》小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新闻专题对稿本的要求
翁同龢日记稿本入藏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