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对稿本的要求
2018-09-13张伟
摘要:专题稿本写作是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档新闻专题片都离不开稿本,而所有稿本又都是为片子的制作而写的。同任何文章相比,新闻专题稿本从构思到形态到表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即不同于任何文体。
关键词:新闻 专题 稿本 要求
新闻专题片稿本写作有特殊的写作要求,其他文体写得不好的,新闻专题稿本一定也写不好。其他文体写得很漂亮的,电视新闻专题的稿本也未必能写得好。业内一些写不好稿本的人,会约作家来帮着写,但也未必能写出进入编辑环节的新闻专题片稿本。本文就新闻专题片的稿本写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弥补画面语言的不足
如果画面无法交代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身份,文字稿要用最简练的语言交代清楚,比如简练到不用解说词,而是用字幕的方式。
二、突出报道的主题方向和角度
比如大暴雨导致城区被淹,有的报道街道成河,一楼居民爬到了二楼;有的报道交通受阻,汽车成了船;有的报道政府组织排涝;有的报道城市排水功能的缺陷;有的报道市民互相帮助,搀扶老人、抱起孩子通过低洼处;有的报道受损情况;有的另辟蹊径,报道快递员辛苦地送快件、小学老师送孩子回家、交警站在下水道口提醒行人,等等。一场大雨能做出这么多的新闻,怎么做,体现了記者的思维水平和观察能力,但不管你怎么做,都要明确主题方向和角度,确定报道范围。
三、为画面锦上添花
画面有画面的长处,就是视觉上的现场感。这种长处并不意味着可以绝对地排除解说词。有时候,解说词恰到好处地出现,能使现场感更为强烈。比如央视《焦点访谈》1996年播过一档专题片《病魔无情人有情》,美丽善良却身患绝症的年轻母亲王莹,面对同样身患绝症即将离世的丈夫,面对才两岁不谙世事的女儿,在画面里数次倔强地把涌到眼中的泪水生生忍了回去,但当记者把社会各界第一次汇总的捐款16万元转交给她的时候,她流泪了。这时,节目播出了一句解说词:从不流泪的王莹,流下了眼泪。如果仅仅是一幅王莹流泪的画面就很难感动人,恰当的解说词起到了烘托气氛的效果。
但画面也有其短处,就是视觉以外的信号无法表现给观众。这就要同期声和解说词去配合。比如关于河水污染的报道,画面只能是黑乎乎的河水,却表现不了它的气味,于是在解说词中点了一句,“站在岸边,见到的是酱一般的水色,闻到的是呛鼻熏脑的恶臭。”这样,河水的污染程度一下子就突显出来了。
四、用事实说话
这个事实,不同于纸媒的新闻稿,仅指事件本身。电视在表现手法上的事实,还有画面的意思。镜头记录下来的事实永远都比文字描述的更接近事实本身,因此,不要轻率地取己之短,代己之长,使文字稿尽量向画面靠拢,甚至让位于画面。
比如两个小偷,一个拿着地图装问路吸引受害人的注意力,一个上去瞎扯并把手伸进受害人的口袋里。当受害人察觉后,偷东西的小偷绕过前一个小偷夺路逃窜,前一个小偷挡住受害人追赶的路。如果画面拍下来全过程,就用不着像报纸文字那样做详尽的描述,最多提示一下:注意第二个人的右手。至于小偷和路人长得什么样,大概多大年纪,是男是女,穿什么衣服,就更不能在解说词里出现了。
五、手段上要注意互补
不是所有的话都要用解说词表达,有时候同期声也许比较好,甚至用字幕的感觉更好。有一档获得全国某项评比特别奖的专题片《生死线的较量》,说的是拉萨人民医院动用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以最快的速度将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藏族小姑娘德央送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抢救的故事。节目一开始,是一架客机降落禄口机场的画面,没有解说词,而是采用逐个急速出现并伴有“哒哒哒”敲击键盘打字声音的字幕:2000年6月9日夜。伴着打字声出第二条字幕:成都至南京航班飞抵禄口机场。第三条字幕:被抬下飞机的是一名藏族女孩。第四条字幕:救护车直驶江苏省人民医院。
然后才出解说词:这个靠现代交通工具紧急飞越了千山万水,以最快速度从拉萨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藏族女孩,叫德央。此刻的德央,正患着重病,死神的魔爪,已经扼住了这个花季少女的咽喉。在出这段解说时,同时出字幕:德央,女,15岁,藏族,拉萨堆龙德庆县初中二年级学生。
这种感觉急促紧张,远比单纯使用解说词要好得多。而在出解说词时,充分考虑到快节奏的气氛,将徳央自然情况的介绍交给了字幕,既不破坏急促的现场气氛,又完成了介绍,各种手段在这里形成了最佳状态的互补。这样的互补关系,是其他任何传媒形态所无法做到的,这就是电视的魅力。
六、结语
从事电视新闻专题片稿本的写作必须熟悉电视专题片的节目制作和传播特点,了解稿本在制作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注意各种表现方式在节目中的协调与配合。只有熟悉并驾驭电视语言,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专题稿本来。
参考文献:
[1]黄旦.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5(01).
[2]沙垚.重构中国传播学——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赵月枝教授专访[J].新闻记者,2015(01).
(作者简介:张伟,男,本科,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街电视台新闻部,编辑中级,研究方向:新闻探索)(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