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背景下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原则摭谈

2019-07-27刘琴霞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实践性标准

刘琴霞

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颁布,新《标准》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本质属性出发,根据语文学习综合性、实践性、創造性强的整体特点,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总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轴,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标准》“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言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学界认为,新《标准》背景下,“语文课程应努力创造机会、条件,让学生全方位、真实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

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每一“学习任务群”,《标准》设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对标”——对照《标准》,使所设计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标准》设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

⑴了解常见媒介与语文辅助工具的特点。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⑵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

⑶关注当代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辩证分析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提高语言、文学鉴赏能力。

⑷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

根据以上要求,浙江宁海中学陈亚敏老师设计了《人人都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写作》这一活动。陈老师将活动主要分作三个步聚:比一比——通过8个不同标题的比照,让学生说出传统纸媒体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的不同;试一试——将由自己创作发表在原传统纸媒体上的《生态养生慈孝新风》一文的标题改成能博人眼球的新媒体标题,并通过例文和学生一起归纳出美化公众号文章的方法。写一写——要求学生以数学任课教师老潘为写作对象,起一个好标题,写几句摘要,拍一张照片,在班级公众号上推送《男神老潘》。

不难发现,看似简单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所有环节的设计都能从《标准》的相关要求中找到缘由,不仅如此,三个环节的设计均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正如陈老师所分析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不是信息技术课,它应该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拟标题写摘要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分析新媒体拟标题策略和美化方法实质上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微信公众号进行页面欣赏和制作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而这堂课是通过微信这个窗口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并促成理解。”

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正是语文实践活动之所以是区别于其他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的缘由。

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真正的实践性。与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纲的传统语文课堂不同,“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语文课关键在于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以提升其语文能力,发展其语文核心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具有真正的实践性,是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成败的关键。

著名特级教师孙晋诺先生根据“学习任务群五·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的要求,组合《祝福》《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节选)》《项链》《雷雨(节选)》四篇文学作品,设计的《活生生的这一个》一课,以“寻觅经典形象”为核心,设计了以下活动任务框架:

所谓“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物质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应该是学生探索语言规律,习得语言运用方法的自主自觉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实践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所谓语言实践活动具有真正的实践性,就是指学生的“真正参与”。

孙老师所设计的这一课,已全然没有了传统语文课堂中“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段落层次结构——理解内容主旨——分析写作特点”套路,任务框架中所有的活动着力点完全放在学生的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等实践活动之上。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已不再是“知”了“句读”,“解”了“惑”的吸收者,而是各项活动的参与者。

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语文实践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系关语文教学的质量,而决定效果达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活动的可操作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实践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能真正“活动”得起来。

要让学生能真正“活动”起来,关键是要为学生创设“动”起来的条件,其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资源与素材至关重要。孙晋诺老师设计的《活生生的这一个》一课,为学生提供了四大资源素材:

1.情境素材:阿Q木刻画(配以文字“儿子打老子”)、《骆驼祥子》封面(配以文字“我招谁惹谁了”)、《老人与海》插画(配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唐·吉诃德》插画(配以“前来跟你们厮杀的只是个单枪匹马的骑士”)。

2.阅读文本:曹雪芹《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鲁迅《祝福》、莫泊桑《项链》、曹禺《雷雨(节选)》。

3.影视作品(提供网址链接):《红楼梦》(1986版第14集)、电影《祝福》《项链》、话剧《雷雨》。

4.参考资源:曹雪芹《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等9个电子文档,寇春华《2001至2010年林黛玉研究述评》等8篇研究论文。

从目标指向来看,孙老师所提供的活动素材,使他所设定的“在精读古今中外作品过程中,能够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等多个层面感受、理解、阐释经典文学形象”,“通过比较不同文体、文本中的经典文学形象,理解经典文学形象的独特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通过撰写人物形象分析、鉴赏随笔等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活动目标有了抓手,使其达成有了可能。

从高中生的特点看,今天的高中生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事物的本质方面,思维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初中生要高,而且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他们又常常会出现观察程序不当,观察不精确细致,容易过早过快地下结论的问题。孙老师提供的素材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既有严谨规范的课文范本和研究论文,又有生动活泼的图画图片及影视资料,切合当代高中生学习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为我们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新《标准》的实施,“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的推进,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一场挑战,自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乃至困难。但是,以新《标准》为依托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是顺应语文学习规律,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活水。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只有尽快实现从关注“教的活动”向促成“学的活动”的转变,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注意活动的目的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才能真正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要求,引领学生走向一个语文学习的全新境界。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实践性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永远幸福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党员标准是什么?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