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被刺死事件:惨剧面前更需耐心理性

2019-07-27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行凶网民学校

舆情回顾

5月10日上午,江西上饶一所小学内,一女同学的家长王某因其孩子与该校男生刘某发生纠纷,持刀将刘某刺伤致死。11日,上饶市信州区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经当地公安刑警大队侦查,上饶市第五小学5.10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对杀害受害人刘某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事发学校校长已被停职检查。

舆情要点

5月11日,舆情迅速发酵,澎湃新闻、新京报、北青网等重点媒体迅速跟进报道。舆论聚焦事件原因及当地教育部门处置情况。此外,部分网民根据警方通报内容展开联想,称10岁男童“死有余辜”,遭到网警怒斥,推升舆情升级,随即主流媒体接连发表评论引导舆论风向,12日热度达到顶峰,其中微博占信息总量的52.4%。

 

1.多部门迅速响应 纠纷原因尚在调查

事发后,上饶市公安局、上饶市信州区新闻中心通过微博及时向公众发布通报,公布调查进展情况。此外,教育部门已介入调查。事发后,上饶五小门前有多名保安深夜值守,校方召开保安工作会议,切实维护校园稳定。上饶市信州区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消息显示,由于被害学生的部分同班同学目睹了行凶过程,校方已邀请心理专家对学生们展开心理干预,同时针对家长进行后续心理问题辅导的培训。网传截图显示,案发前涉事女生何某的父亲在班级群中发表指责受害人“刘某欺凌何某一年”的言论,受害人家长表示此情况不知情,班主任当即出面协调处理,而涉事女生何某父亲言语较为激烈,对于纠纷沟通处理详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2.有网民为行凶者点赞 舆论呼吁面对惨剧切勿急于站队

5月11日,部分网民根据警方通报中的“蛛丝马迹”,认为行凶者是直面“校园霸凌”,发布同情行凶者的言论,其中某些观点收获了不少赞同的声音。针对上述言论,@绵阳网警巡查执法怒怼造谣者:“有人以家长之名发布的几乎是上帝视角的微博,一不信警方调查,二不信学校证据,只凭个人猜想臆断,用键盘和脑洞断案,已涉嫌制造传播谣言,请好自为之。

随后央视网评论指出,面对成因复杂的惨剧,简单粗暴地把帽子扣到某一方头上,或许可以让不少网友出一口恶气,但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呼吁网民不要盲目猜测和急于站队,给调查多一些耐心,理性看待问题。《法制日报》评论强调,我们反对校园霸凌,也同样反对把校园霸凌扩大化弄得草木皆兵。文章称,没有任何一种残忍的犯罪可以因为爱被美化和原谅,没有任何借口可为罪犯开脱。

网友评论

多数网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行凶者的行为都不可原谅,应该受到法律制裁;部分网民呼吁停止对于事件原因的猜测以及对行凶者的叫好,静待官方结果;部分网民持续猜测此事原因;还有个别网民表示官方调查效率太低才让谣言四起,希望官方加快调查进度。

@青衫骏马:明明就是校园霸凌,狗屁纠纷。

@宝娜:人的恶意无关年龄,有的小孩确实太坏。依我看,这男孩该死。

@sunday:建议枪毙,当着这么多孩子的面杀人,给别的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啊!

@深度宅男WY:没有谁了解真正的真相,如何欺凌了,女生有没有夸大,男生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能排除男生只是做揪辫子等打闹或恶作剧吗?如果真的矛盾很严重,老师会发现不了吗?而且小学时期男生的发育可是比不过女生的。要是欺负过同学的未成年都要死,估计网上这些喷子无论男女应该活不下来几个吧。

舆情观察

一名10岁男孩被同班女孩的父亲刺死,令社会震惊。值得关注的是,在有关部门积极调查的时候,一些另类的声音在搅动舆论场。虽然目前行凶动机尚未确定,但有消息指出,死者曾疑似打伤过同桌女孩;女孩父亲长期向男孩父母讨要说法无果,于是走向极端杀人。有网民就此脑补出一段绝望父亲向霸凌者复仇的故事。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声音还能得到點赞。无论出于怎样的动机,行凶者都不能被原谅,没有丝毫“洗白”余地。

遗憾的是,类似言论不时出现,其负面影响被升级放大,理性的声音被掩盖。针对这一现象,主流媒体和众多大∨及时呼吁停止盲目猜测与指责,给调查一些时间,提醒网民警惕极端言论,不要进一步扩大事件的伤害范围。对于凶手的动机、事实的真相,应当静待官方结果出炉。此外,近年来出现多起针对孩子的暴力泄愤事件,凸显了社会心态的极端倾向。今天的悲剧并不能简单用对错评价,而对于校方来说,如何从事件中吸取教训,从而提升教师协调水平和安保水平,同时利用“家长进课堂”的形式,打通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孩子的沟通桥梁,家校联手商讨拒绝校园霸凌的对策,预防更多类似的事件发生,同样值得深思。

【延伸阅读】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父母选择外出打工,认为孩子已经上高中了自己可以约束自己了,而且认为自己太忙了,没有时间管孩子,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殊不知就是这种不作为的家庭教育观念,使得很多学生在高中学段变得躁动不安,变得不可一世,变得不知感恩。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也是子女的终身老师。我国古代有很多典籍记载,当子女长大成人,甚至为官一方后,父母仍坚持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如东晋陶侃做了太守,当其利用职权派人将官家鱼塘的鱼送给家中的老母时,老母生气之余,将鱼原封不动退回,并写信给以严厉地批评;“梁朝王僧辨,‘年逾四十,为三千人将,其母魏夫人还是严加管教,‘稍不如意,犹锤挞之”。因此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期,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

学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并不等同于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存在一种学校教育功能无限泛化的倾向,“人们企图用教育去解决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并深信教育起到的作用总是正向的、积极的、促进的”。这种倾向夸大了学校的教育功能,使得学校教育的负担越来越重,这不但无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反而成为影响学校发挥其正常功能的阻力。因此,正确认识学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注意到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教育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分化出来的一种专门教育形态。随着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并成为教育的“轴心”。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学校教育有其自身局限性,只有认识到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才能避免学校教育被赋予过多的责任和功能,才能尽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其局限性,才能理性地把握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学校教育的“神化”,导致了学校教育功能的泛化,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加强家庭教育乃至其他方面的社会教育建设,调整学校教育策略,端正人们对学校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使家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新时期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及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必然选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现在的高中生20年以后就会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成为我们国家真正的主人,就会成为影响我们整个国家命脉的群体。要想我们的孩子在20年后成为祖国的中坚力量,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真正打造出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一个健康的积极的教育大环境。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父母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

行凶网民学校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刑法第20条第3款中“行凶”含义司法界定探析
从一起伤害案件看“行凶”式特殊正当防卫的构成
学校推介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