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儿童在体验活动中拔节生长

2019-07-27王珍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物小朋友儿童

王珍

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开展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然而由于年龄小,很多美好品德的内涵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靠空洞的说教根本无法达成,需要通过既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又能被他们所接受的实践活动去完成。因此体验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体验活动是教师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围绕既定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引导学生亲自感知、领悟,从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它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儿童回归生活实际,指导儿童的生活行为,帮助他们未来可以过有道德的生活。

一、注重形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体验,顾名思义,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辞海》中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的本质是实践,是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通过爱憎苦乐、成败得失、是非善恶、各种人和事的经历和体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体验活动是指教师围绕既定目标,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激发、引导学生亲自感知、领悟,从而获得知识、道理和情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当代社会的儿童多忙于学习书本知识,他们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严重不足,直接关注社会、 自然、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而代替它们的是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获得的间接经验增加。这种学习都是别人整理过的知识,就如同咀嚼别人已嚼烂的食物会不利于咀嚼力、消化力的养成一样,会造成儿童心灵成长的缺陷。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大量典型的体验活动,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即游戏、角色扮演,模拟表演,实地探访、现场演练等,旨在帮助学生习得道德经验,实现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目的。

二、关注方式,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种智力振奋和情绪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自教学中情境的渲染,体验活动的组织课堂上常用的几种体验活动的方式如下:

1.游戏体验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认为:儿童对游戏活动的需要甚至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认知世界、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主要的方式,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主要途径。游戏是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例如一上教材,第二课《拉拉手,交朋友》一课中的体验活动实录: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玩一个游戏可以让我们认识好多好多的新朋友,你们想玩吗?

师: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梅花朵朵开”

请大家小手拉小手,围成一个圆。仔细听老师讲规则:你们边走边听,老师说:梅花朵朵开,小朋友一起大声问:开几朵,老师说开三朵,小朋友们就三人抱在一起,剩下的小朋友就大声地作自我介绍。我们先来试一遍。

师:梅花朵朵开

生:开几朵?

师:开三朵

生:自我介绍

……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刚刚你认识了几位新朋友?

生:……

师:你最想和谁成为好朋友?为什么呀?

生:……

师:你打算怎么和他做朋友呢?

生:放学和他一起走

生:把心爱的玩具送给他

生:下课跟她一起踢毽子

……

快乐的游戏,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讲的专注度,给小朋友们创造了相互认识的机会,促进了彼此的主动交流。游戏真的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操作上简单易行,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们要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有针对性,游戏情境要小,最重要的是要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范围进行,让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交往,打开乐学之门,指引儿童向往快乐的小学生活。

2.模拟表演

模拟表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故事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体验活动。这种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实现了学生的知行统一。例如,一上教材,第十一课“受伤了”怎么办?先借用多媒体出示三幅图片,分别是“被狗咬伤”,“被开水烫伤”,“被碎玻璃划伤”,可以这样设计模拟表演体验:

(1)先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幅图的故事。

(2)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办法。

(3)请学生模拟图片中受伤的小朋友表演处理过程。

(4)比一比哪个表演的方法更好。

这样的模拟表演生动有趣,把各种处理意外伤害的方法根植到学生心里,当学生在生活中真正遇到这些问题时,脑海里就会再现课堂表演的细节,能够及时采用便捷有效的应急措施去解除危险,保护自我,引导儿童安全地生活。此外,模拟表演的情境创设很重要,表演之前的交流更是表演的基础。

3.实地探访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所选的事例大多发生在学生的周围,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完全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置身于现实生活。例如二上教材,第九课《这些是大家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分组到校园去寻找、去发现。

(1)小朋友,你们关心过我们身边的公物朋友吗?它们生活得如何呢?是快乐还是伤心?

(2)(我们赶紧出发去哈哈镜看一看!)实地探访(课件出示哈哈镜,上面有四个字:实地探访。)调查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调查表(读调查表)怎么调查呢?老师教给你方法:

(3)出示要求:

找一找:在指定区域找到一处公物。

看一看:观察它现在的样子。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學生实地探访公物,完成记录。

通过这样的实地探访活动,大大激发了儿童主动爱护公物的意识,他们能在活动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公物受损原因,思考解决办法,在讨论与实践中掌握一些校园公物爱护的具体措施,并尝试使用这些方法来保护学校的公物,培养儿童共护的意识和习惯,唤醒儿童纠正自己不文明行为的意识,用自己的文明行为点燃身边人的文明。

4.现场演练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精心组织的体验活动旨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人人参与的,才能达到效果。例如:一上教材第十课《吃饭有讲究》—干干净净吃饭好的版块教学,我们可以设计洗手技能的现场演练活动,先请一位小朋友洗手,其他小朋友观察,说看法,播放洗手视频,老师当场示范洗手方法,小朋友边做边学,然后带领全班小朋友一起洗手,最后同桌互洗互评。洗手的技巧就像骑车、游泳,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形成记忆,这个洗手演练从看别人洗—说别人洗—学别人洗—自己洗—互洗互评,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既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规范正确地洗手方法,也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像洗手这样的小事也是有学问和讲究的,从而引导孩子明白只有关注生活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过健康文明的生活。

三、强化意识,帮助儿童回归现实生活

当然,课堂教学中任何一次体验活动,我们都不能将其一概归为某种活动方式,因为,它有时既是游戏又是角色扮演,也可能是模拟表演与现场演练相结合,或者几种方式兼而有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状况合理地选择,静心地设计,悉心地指导,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真正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时,要提高四个意识:

1.目标意识。即活动的目的性,我们要改变那种表面很热闹,实质没提高的现象。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

2.主体意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人,应积极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要行动起来,不能变成几个骨干学生的表演。

3.情感意识。注意通过体验活动挖掘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4.诊断意识。即注意对儿童课上生成性问题的指导。用“心”去创设或捕捉有意义的情境,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能用“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成意义。

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只有选择最适合儿童自己的体验活动,才能唤醒他们的心智,激励他们探究的志趣,鼓舞他们向着美好的生活前进,让他们在体验活动中真正拔节生长。

猜你喜欢

公物小朋友儿童
公物私物都要爱护
爱公物
机关节省公物的“边区经验”
积极探索公物仓建设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找茬儿
留守儿童
海边玩一夏
六一儿童
Let’s DIY Poster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