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 功夫在“点”上

2019-07-27孙筱坤朱耀琴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九色鹿原点肖邦

孙筱坤 朱耀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一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审视目前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存在以下现象:课堂教学流程化,学生学习机械化;教师提问浅表化,课堂问答碎片化;教师评价单一化,学生思维定势化。如何改善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由浅表的学习状态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获得智慧的不断生长?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孟晓东曾说:教师需要的只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激励他们,给他们时间,允许他们失败,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必要时给予对方方法的点化,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帮助他们“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使学生自然的学习生活得以延伸……这段话道出了教育即生长的理念,生长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就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课堂中,努力朝着学生智慧生长的方向,回归学生的原点,把握课堂的生长点,找准教学的支点是行之有效的。

一、回归原点:教学设计从学科逻辑走向认知逻辑

原点就是起点。对教师来说,教学的原点在哪里?在学科逻辑。每门学科都有内在的学习规律,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强调在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以及听说读写实际能力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对学生来说,学习的原点在哪里?在认知逻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学习有着不同的规律,即使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因为个体的差异性而存在不同的学习规律。而教师的“教”最终指向学生的“学”,所以,教学一定要回归教学的原点,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科逻辑走向认知逻辑。

以苏教版四年级《九色鹿》的教学为例。这个民间故事取自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一个经典的佛教故事,通俗易懂,人物形象分明。笔者曾有幸听取两位老师的执教。两位教师在第二课时复习导入的环节都指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整体感知,但因为问题设计的不同而产生的效果明显不一样。前一位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个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九色鹿见义勇为救了调达,调达郑重起誓,但调达见利忘义,出卖九色鹿,最终受到惩罚。应该说学生的概括能力很强,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精炼简洁,但遗憾的是故事内容比较抽象,对没有阅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来说还是比较模糊,尤其是“见义勇为”“见利忘义”这两个词,缺乏情节性。而另一位教师则问:这故事主要讲了哪几幅画面,把它串联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于是学生的概括就有了画面感:九色鹿救了落水的调达,调达郑重起誓不说出它的住处。但看到国王重金悬赏,立马告密出卖九色鹿,九色鹿在国王面前揭穿真相。

相比而言,前一位教师的问题设计只是站在教师的立场,牵引学生走了个过场,完成教学的环节。但后一位教师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向用简短的语言说清故事内容这一目标,并将目标的达成细化为两个任务,先是提取画面,再是串联成段。降低难度,搭建梯子,让学生真正体会“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的愉悦感,也切实提升概括能力。

二、把握生长点:教学实施从精心预设走向智慧生成

教师的精心预设可保障一堂课的顺利进行,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有新的生成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不按规则出牌,造成教学顺序的跳跃;不按教师预定的线路行走,另辟蹊徑;甚至质疑教师的教学预设,阻碍课堂的继续。教师该如何处理?是选择忽略?停留?还是调整?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智慧,区分生成问题的价值度,在第一时间内把握好教学契机,让生成成为教学中新的资源。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为例。本段的主要内容为肖邦的老师和学生为肖邦送行的场面描写。笔者的预设是分三步走。首先,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其次,这三个场景,作者分别是怎样写清楚的?最后,分别时还会有哪些话题?从感谢恩师的培养、回忆同窗的友谊等方面加以引导,再追问学生:为什么作者就写这三个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围绕中心“爱国”来选择典型材料。这三个环节是按照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梯度设计的,笔者自认为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出发,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内容,能实现体会文本表达,掌握表达形式,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的目标。

但课堂的实施却出了状况,在找出三个场景后,有学生质疑:为什么肖邦要离开波兰?他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就不走?国难当头选择离开是爱国的表现吗?前两个问题可以通过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时代背景以及课外资料来补充解决,但第三个问题则涉及到孩子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不讲吧,学生的价值判断是模糊的;讲吧,似乎是教师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面对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该怎么处理?选择停留是肯定的,但问题是怎么讲?思虑之下,笔者将问题抛给全体学生:这位同学有自己的思考,并能勇敢地发表看法是难能可贵的,那我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国难当头选择离开究竟是不是爱国的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联系上文的“不得不”,体会他是被逼无奈,有苦衷,想留但不能留;有学生联系人物的身份,认为肖邦只是一名钢琴家,他没有能力在战场上报国,留下,只能面对白白牺牲的可能,没意义;更有学生联系下文,巴黎18年,肖邦始终没有停止创作,以音乐为武器,唤起国人的抗战意识,这是另一种方式的战斗。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肖邦的离开不是不爱国,而是明智的选择,对他来说,他的爱国表现就是举起音乐——这门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要保住肖邦的生命,保住革命的火种。

尽管教师的预设是精心的,但批判性思维所带来的课堂生成更为出彩,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共同来解决,反而收获了意外的精彩。看来,语文课的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为了解决问题而教学,那么这种课是不生动的,也是不可取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那么学生不仅习得知识,还能从中找到一种成就感。

三、找准支点:教学效益从收效甚微走向四两拨千斤

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教学中,老师也都期盼着找准支点,轻轻松松达成教学目标。但反观课堂,总会发现不少老师花了大力气铺垫、启发、引导,但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找寻四两拨千斤的支点,需要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慧眼。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爱之链》为例。笔者曾在教学中设计环境描写的环节。请学生模仿文中环境衬托人物心境的写法,写写乔伊醒来后的环境。为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笔者特地在练笔之前进行了启发引导:哪些事物值得一写?风,雪,阳光,屋内的暖气……本以为,有这样的铺垫,学生应该有话可写,但学生交流的片段并不理想,语句平淡,缺乏意境美,甚至有学生将一条棉被的出现作为环境来衬托,实在不合时宜。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这节课的评课中给了笔者中肯的意见。学生说到阳光的时候,教师没有抓住这一支点,指导这段环境描写,实在可惜。一经点拨,笔者醍醐灌顶,阳光不仅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景物,更象征着乔伊未来生活一片光明,给主人公力量和希望。阳光可以是普洒到整个屋子的,也可以是一缕阳光悄悄地探进屋子的,这缕阳光照到屋子的什么地方最有意思?应该是老妇人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帮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这样的环境描写合情合理,将阳光与屋内最重要的物件联系在一起,既照应了前文,又推动了故事继续发展。

不得不佩服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智慧,找准了支点,就可以四两拨千斤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更学会了小说创作中匠心独运的构思。

回归原点,让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经历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把握生长点,让教学关注课堂生成,经历深度探寻的思辨过程;找准支点,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用智慧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猜你喜欢

九色鹿原点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肖邦的魔法
话题:回到原点
九色鹿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
7.1 数形结合思想
问疑答难
星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