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群文阅读 提升低段学生阅读品质

2019-07-27孙婷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群文笔者文本

孙婷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去年开始,钟楼区的语文教学开始着力推进这项改革,力求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多篇文本、多个单元乃至多本书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在新教师汇报课时,笔者执教了《神话故事》群文阅读课,带着学生在一堂课里读了三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追日》。

一、挖掘主题,精选阅读材料

神話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之所以选择在低段进行“神话故事”群文阅读的尝试性教学,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神话故事的教学有承前启后之功。在入学前,学生就已经或通过动画片、故事书,或听长辈讲述,对《西游记》《哪吒闹海》《封神榜》《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有所耳闻,我国各版本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诸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既可以是下里巴人的民间传说,也可以是进入课本的阳春白雪,所以对它的阅读可浅显可艰深。浅显的可以在读后仅仅产生“哇,太神奇了”这样的表层印象(如学前读神话故事),艰深的可以展开专业研究,探讨故事背后的社会人文现象,上升至哲学高度(如在高等院校里专攻神学),学生对神话故事的阅读必将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低段引入神话故事,开始“有目的”地去阅读,对以后深入了解,有承前启后之功。

2.极易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低段的课堂必须有趣生动,否则无法吸引学生投入课堂。学生的情感、情绪会因为阅读的内容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如果内容乏味、语言艰深,就很难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神话故事多为短小的经典之作(对长篇文本,教师可适当删减,将阅读难度调至学生可接受范围),内容奇妙、怪诞,非常容易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3.更易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类文思想”。神话故事相比于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本身的特性极其鲜明,本课例旨在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一类文”。经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在读完一遍后就准确判断文本是否为神话故事,继而在同一类文本中展开阅读研究,培养学生用“类文”的眼光去看待、处理文本。

二、有序推进,提升阅读品质

以下是笔者的课堂简录: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小朋友们喜欢的孙悟空、哪吒,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今天,老师又带给你们三篇神话故事,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吧!(范读《盘古开天地》)

2.激发质疑

师:故事读完了,这个故事小朋友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哪些地方是你不相信的呢?(指名回答)

生:文中盘古一斧头抡开了天地、盘古能头顶蓝天脚踩大地、最后身体的器官化作了世间万物等情节都不太相信。

3.自读《女娲造人》

师:请小朋友们再来自己读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找一找在这篇故事当中,哪些情节是你不相信的?可以用笔做标记。(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生:文中女娲吹了一口气,小泥人就活了、女娲拿起藤条到处挥洒,泥点子所到之处都变成了活人,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4.看动画故事《夸父追日》

师:再来说一说,这个故事里你不相信的地方有哪些?(指名回答)

生:夸父一口气喝干了渭河的水、一连追了八十一天的太阳,最后躯体化作了山川湖海,简直太神奇了!

5.教师总结

师:读完这三篇神话故事,我们能发现,神话故事里都充满了离奇的、让人难以置信的情节,这是神话故事的第一个特点,神话故事一般都有“离奇的故事情节”(板贴)。那这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是从哪里来的呢?是靠我们伟大的祖先想象出来的。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还很弱小,科学知识匮乏,他们无法解释大自然是如何形成的,也无力对抗自然界中的各种灾害,于是他们想象着这世界上一定有很多神通广大的神仙,这些神仙本领高强,创造了天地万物。同时他们又把对抗自然灾害的愿望寄托在这些强大的神仙上,所以才会有神话故事中那一个个无所不能的仙神形象。神话故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大胆丰富的想象”(板贴)。

6.推荐其他神话故事阅读,再度体会神话故事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节课,笔者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产生了对神话故事的阅读期待,再顺势给学生设立阅读目标,提出核心问题,引发自主思考,学生会按照目标要求展开阅读行动,抓取关键信息,找到文本、生本思维的对接点。

三、深化主题,强化阅读能力

这节实验课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有意培养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良好阅读习惯。小学二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想让学生学有所用、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但就目前的学习情况来看,许多学生的阅读量都远远达不到要求。神话故事题材新颖,是以前的课本里没有接触过的,而且中国的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有趣,想象瑰丽丰富,背后还蕴含着古代中国的社会人文现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适合小学生阅读。通过这堂课,意在让二年级的孩子们对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自觉自发地去搜罗一些故事来阅读,培养课外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2.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方法。没有任务的自由阅读是最轻松惬意的阅读,但读下来收获了什么?掌握了哪些阅读文本必备的技巧?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讲,有时需要匹配一些适度的阅读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能力进行有意训练,在阅读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内在动力被激发,所存储的知识经验也得以调动。这堂课紧紧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地方是你不相信的?”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学生在阅读后寻找关键信息时,目标明确。在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而凝练概括,是语文学科着力训练学生的一个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在中高年级乃至今后升入中学,阅读理解中,这样的训练和考察都尤为频繁。《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虽然课程标准对二年级抓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还没有这么高,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简单有趣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为三年级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阅读实用性的文本时,也可以快速提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3.初步锻炼学生用“群文”的意识处理文本。群文阅读看起来是中高年级的专利,但在将复杂文本做适当的简化后,或者取材得当,教师也可以在低年级展开群文阅读的教学。中小学生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部分,群文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学会阅读。学会阅读的要义不在于仅仅追求数量,大量的阅读后,学生会对信息进行提取、整合、消化,学会用“类”的视角来看这些文本,在脑海中建立起文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获得单篇文本中无法体现的东西,真正地与文本交流、对话,才是群文阅读的目标所在。本堂课中“神话故事的两个基本特点”就是在学生读了3篇类文后总结出来的。文本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在这堂课中,最后一个故事《夸父追日》就是以动画片的形式呈现的,这不仅是为了吸引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缓解课堂的枯燥,也在于动画片本身也是“群文”的形式之一。通过这堂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群文”的概念,种下了用“群文”的眼光去处理文本的种子。当然神话故事的特点远远不止笔者在课堂上归纳出来的比较粗浅的两点,更多的特点以及神话故事背后包罗的上古时期的社会背景,都可以在一篇又一篇的神话故事中窥探一二,而这些建立在更加高级缜密的思维基础之上,可留待学生思维发育完全、接触过更多辅助资料后去探寻。

四、积极反思,拓宽培育途径

除却上述几点可取之处,笔者在课后进行了反思,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加以改进:

1.对本堂课教学过程的完善

(1)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但是学生的识字水平良莠不齐,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里引入工具书,在讀《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寻找工具书帮忙,对文本的理解有帮助。在自主学习中积极寻求工具书及各种参考资料的帮助,自主解决阅读中的难题,是低段学生自学能力的萌芽,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

(2)在回答“哪些地方让你不相信”时,笔者采用的都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指名回答的方式,其实进入二年级,学生与学生间应该加强合作学习,所以笔者认为在阅读第二、三篇神话故事时,可以采用和同桌商量、四人小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集思广益。懂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收获,同时也愿意听取别人的见解,思维才会开阔,认识才会全面,阅读时才能激擦出火花。

2.写在课堂之外的浅显思考

(1)因缘际会,笔者在小学低段尝试着执教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堂之外,如何将“一堂课的阅读”的即时兴趣转换成稳定而持久的阅读经典的习惯,并且能够养成用“类”的眼光解读文本的意识,是笔者需要长远思考、实践的课题。语文学习,阅读量至关重要,靠某一节课某一天的读书无法形成大量积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况且训练对象是主动性不够、生理心理都未发育完全的低段学生。精心选择能够引发低段学生兴趣、能够训练阅读品质的文本,并做好引导,把这项工作有计划、持续地开展下去,必能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新奇满满、学有所获,日久天长,语文能力便自然生成。

(2)在阅读体验时,应更尊重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感受,需谨防“共识”对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伤害。本堂课因有具体阅读目标的指导、有核心问题的牵引,学生的阅读指向比较明确,所以形成了“共识”(即神话故事的两个基本特征),但群文阅读后的感受就只有这些吗?神话故事的基本特征是否就只有这两点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对文本理解独特而多元的反应,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成长本质,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才有发生的机会。语文课堂上的“共识”需要有,但不能让共识淹没个性阅读感悟的火花,畅所欲言、思维激荡的课堂才是生动鲜活的课堂。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不断从文本中建构出自己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熏陶下,就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层对话、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质,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夯实基础,是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群文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在积极探究、独立思考等方面受到鼓舞,敢于发表自己的感受。哪怕只是似懂非懂地读、摸爬滚打地读,也可以在低段孩子心里播下主动阅读的种子,这对他们今后学习更多类型的文本,在读书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群文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老师,别走……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