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

2019-07-27

南都学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生现代化报告

陈 勇 勤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本文的形成基于几个方面的思考。第一,选题主要来自研读中共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1)《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的第四条“坚持新发展理念”。(2)《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也是《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创新性地提出来的一个具有建设性的重要范畴。这是一个新亮点。(3)《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的第八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综合以上三点,笔者进一步领会并认识到,在发展中,清晰地理解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将有助于“继续推动发展”,有助于完成《报告》指出的——“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一新时代的新任务。第二,选题的研究目的。通过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即两个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时代民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理论价值上,研究并揭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及其实质,有助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充实相关内容;实践价值上,研究并揭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及其实质,有助于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两个一百年”就是“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22。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23

一、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民生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清晰地描绘出,“人民美好生活→经济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民生”是一个整体框架。发展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与此相关又具体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的时代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民生的关联性;(3)“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的必然性、必要性、互动性。

(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2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5,《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17,再联系“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2]5,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的“发展”,其重点是经济发展,同时又明确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1]17。

1.从改革开放到十九大前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2]2。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1]21-22“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1]2“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8

2.新发展理念

《报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新发展理念相关的,是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以及发展质量和效益。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发展观念要“坚决端正”,发展方式要“转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不断提升”[1]3。与新发展理念相关的,又分别是两个制度并重、两个所有制共处、两个作用合力、“四化”发展同步、开放发展双赢,即“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1]17。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24

1.要素构成和空间交往

《决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5-6,3。与“资源配置”相关联且等同“资源”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2]46,3。《报告》指出,“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经济体制改革包括“要素价格市场化”,实现“要素自由流动”[1]26,27。

2.政治体系作用于经济体系

《决定》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4。《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1]18,“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1]30;“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经济文化事业”[1]29。“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1]52-53。

3.文化体系作用于经济体系

《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18-19,33。

(三)“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领下,“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4,19。《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2]4。《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35-36。

1.民生的改善

《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譬如“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等[1]4-5。

2.民生的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

《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譬如“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等[1]5。制度保障体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19。

3.民生与“四个自信”、平安中国

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时,“坚持实干兴邦”[1]14。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同步,“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1]19。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这里,我们集中讨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三大产业”(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方面的内在联系,在“三类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方面的内在联系。这相当于,所研究的是图1的w区,图2的k区。

图1中,圆A表示制造业,圆B表示农业,圆C表示服务业,w区是三个产业相交区域。图2中,圆D表示经济领域,圆E表示政治领域,圆F表示文化领域,k区是三个领域相交区域。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区域协调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优化

区域协调发展涉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优化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陆海统筹等[1]26。

在“科学的宏观调控”方面,“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与“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有直接关系[2]16。

2.要素市场决定报酬

《决定》指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2]45—46。《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1]37。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同时存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45这属于按要素分配,而按劳分配的典型事例是计件工资。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关系

1.制造业、农业、服务业

“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24-26。

2.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

《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1]25。“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在“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中“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1]43。

《报告》指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1]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1]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24

我国经济已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应的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1]24。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产方式

《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3,“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1]24。

《报告》指出,在“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这一方针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40。如果说节约资源关系到资源配置,那么生产方式关系到节约资源。

“在列斐伏尔看来,只有通过变革这一概念,才能对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演化进行理论化分析。在这种历史性模型中,一种特殊的实践会被生产出来,这种实践强调,历史变革最重要的根基是那些能改变生产方式(以及空间生产方式)的变革性工程。”[3]30对于“生产方式”,笔者曾做过相关研究[4]。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治关系

1.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法规

《报告》指出,“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1]27。涉及经济政策,譬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1]25-27。

2.产权

《报告》指出,“完善产权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涉及产权的具体问题,譬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1]25-27。

(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文化关系

1.经济的文化底蕴

对于“经济的文化底蕴”这个问题,笔者曾做过相关研究[5]。

2.非正式规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于“非正式规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个问题,笔者曾做过相关研究[6]。

3.工匠精神

《报告》在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25。

4.节约型经济

“资源节约利用”,健全资源节约利用的体制机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之一[2]5。“节约资源”是一项“基本国策”[1]19;“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1]5;“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1]40。“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40。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1]40

5.生态文明观和环保意识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9。

三、新时代民生

在这里,我们集中讨论新时代民生,重点分析新时代民生在“六种因素”(劳动就业、人民收入、国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扶贫脱贫)方面的内在联系。这相当于,所研究的是图3的h区。

图3中,椭圆A表示劳动就业,圆B表示人民收入,圆C表示国民教育,椭圆D表示社会保障,圆E表示医疗保障,圆F表示扶贫脱贫,h区是六个范畴相交区域。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补齐民生短板

《报告》指出,“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1]7-8,“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19。

2.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报告》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9。

(二)劳动就业和人民收入

1.提高就业质量

《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36-37。十八大以来,“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1]4。

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十八大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1]5。《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并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37。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1]22-23。

(三)国民教育

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1]4。

1.教育公平

《报告》指出,“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36。

2.提高国民素质

《报告》指出,“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1]8,因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34。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社会文明将“提升”[1]2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是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36。

(四)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

十八大以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1]5。《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38。

1.保险制度和住房制度

《报告》指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1]37。《报告》中提到的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失业、工伤保险制度[1]37。

十八大以来,“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1]5。《报告》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1]38。

2.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十八大以来,“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1]5。《报告》指出,“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38。

(五)扶贫脱贫

1.乡村振兴和集体经济、小农户

《报告》在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5。“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26。

对于“小农户”以及“农业农村”这个问题,笔者曾做过相关研究[7]。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大扶贫格局、精准脱贫

《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1]4。涉及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1]26。“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1]38。

四、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

现在我们来讨论,在发展中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这相当于,把图1的w区、图2的k区、图3的h区组合在一起研究。就研究目标而言,通过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在划分大板块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或构建复杂网络模型,揭示本文所研究的“有机联系”的机理,以期研究结果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

(一)“三大产业”与“三类关系”交叉构成的“复杂网络A”

1.基于复杂产业网络模型的分析

这方面涉及产业集群。可作参考,从t期到∞=0递归代入的公式:

另外,可作参考,单叶函数序列的可度量化拓扑的规定距离:

2.基于复杂社会网络模型的分析

可作参考,使用产业层面的数据的Collins-Preston假说所涉及的公式:

另外,可作参考,de Branges定理的de Branges特殊函数系:

(二)新时代民生“六种因素”交叉构成的“复杂网络B”

1.网络群体的社会资本

可作参考的基础性研究,举例如下[8]。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平均度〈k〉的计算公式:

网络平均度〈k〉和网络密度ρ的关系:

度分布pk的计算公式,累计度分布的计算公式:

度相关,由相配系数r来定量刻画网络中的度相关性的表达式:

包含N个节点的网络中,平均路径长度的计算公式:

聚类系数的计算公式:

网络模型。主要是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这四个类型各自的网络性质,而且每个都要涉及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这三项。譬如下面两例。

2.基于文化网络动力学模型的分析

可作参考,围道积分:

另外,可作参考,Riemann曲面或1维复流形、Riemann球面S2:

3.基于复杂社会网络模型的分析

可作参考的基础性研究,举例如下[9]。

(1)文化差异对群体行为扩散的影响。个体行为决策公式:

社会强化公式:

(2)信息通信技术对群体行为扩散的影响。个体行为决策公式,同前。社会影响公式,同前。

(3)同质性对群体行为扩散的影响。个体行为决策公式,同前。相似性下差异影响公式:

(4)认知差异对个体参与群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决策公式,同前。个体的局部异质性公式:

整个网络的局部认知差异平均值公式:

(三)“复杂网络A”与“复杂网络B”交叉构成的“多层复杂网络C”

1.复变量解析函数和多层复杂网络的拓扑性质

复变量解析函数。可利用Cauchy积分:

近年来的研究常提到Newman于2006年提出的“网络模块结构的模块性度量标准”:

对Q的等式整理,可得:

网络拓扑结构对其上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研究复杂网络来理解。就“复杂网络上的扩散过程”而言,可作参考的基础性研究,举例如下[10]。假设一个粒子以离散时间跳跃过程:粒子在节点i时刻t以概率pij跳向其邻居节点j。若取:

则α是全局结构与节点的度之间的调整参数。

记P=(pij)N×N为该扩散过程的概率转移矩阵。假设粒子在初始时刻t=0位于节点i0,记fi0j(t)为粒子在时刻t位于节点j的概率,则该扩散过程的控制方程为:

无向网络的邻接矩阵是对称的。通过推导,可得稳态分布的方程:

由该方程,可演绎出粒子在稳定状态位于节点i的概率。

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其上信息流的扩散过程中,节点i的动力学中心性:

动力学熵RWE,指不确定性与混乱程度。动力学性质可以由动力学熵来定义:

其中hi(t)节点i的动力学中心性,反映了节点i在扩散过程中吸引粒子的能力,从而RWE(t)描述了扩散过程在时刻t的混乱状态。

对于不同的调整参数α:

2.基于多层复杂网络模型的分析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概率、随机过程等,特别是转移概率,可利用Markov链即随机序列{Ei,i=1,2,…},以及Laplace方程:

另外,可作参考,Slutsky分解和Jacobi矩阵:

∂pfi(p,x)=Sfi(p,xi)-Afi(p,xi)

3.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扩散模型的分析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新产品扩散的网络结构和新技术扩散的网络结构。可作参考,对代数曲线的非异性的内在描述时所涉及的积分:

另外,可作参考,涉及复指数函数的积分:

4.网络拓扑中的不动点与Hilbert空间中算子矩阵的谱

从拓扑的学术史来看,Riemann率先“认识到拓扑是理解复变量解析函数最深刻的性质的关键”。正因如此,“在Riemann的理论中,拓扑的概念是最基本的东西”[11]。进而,就拓扑学或位置解析来说,第一个不动点定理是Brouwer不动点定理(1912)。Sarkorskii定理(1964)给出,不动点就是1-周期点。Scarf算法(1967)是Brouwer不动点定理的一个构造性证明。思考Hilbert空间、Banach空间以及Hausdorff空间,压缩映象定理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Uy-Uz‖=supt|Uy(t)-Uz(t)|≤dKsup

|y(x)-z(x)|=dK‖y-z‖

以上从“复杂网络A”“复杂网络B”“多层复杂网络C”三个角度简单谈到有关的模型。与此相配合,数据的选取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方法更需要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民生现代化报告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报告
报告
报告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