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救助管理站救助内容的建议研究

2019-07-26马一鸣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摘 要 从收容遣送制度到救助管理制度的变革,多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依法行政、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一步。但目前救助管理站提供的救助内容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针对对救助管理站救助内容的问卷调查,本文对救助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细化救助管理工作,将受助者类型化以开展针对性服务;深化站外救助工作,引入个案管理方法;整合资源协同救助;以发展的视角开展救助工作。旨在可以帮助救助管理站提升救助效率,为救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 救助内容 救助管理制度 救助管理工作 社会工作

作者简介:马一鸣,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69

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救助管理站对流浪乞讨人員的救助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我国的流浪乞讨救助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自从孙志刚事件后,在2003年开始实施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标志的现代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救助管理站的服务准则也从“强制收容遣送”到“主动求助、自愿求助”的人性化救助服务转变,但是现有的救助制度还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到现今为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在新法出台的十余年来不仅未有明显下降,甚至有不降反升的趋势。针对此情况,笔者借助在T市救助管理站社会工作站实习的便利条件,对来站进行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发放了500份问卷调查,希望可以对救助内容有所了解,并对救助管理站的救助管理内容提出实际性、可行性建议。

二、问卷调查

(一)对象选取

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遇困人员”,这其中既包括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即“因自身原因无法自己解决吃饭与住宿、没有亲戚朋友可以投靠,又无法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现在正在城市靠流浪、乞讨度日的人”,也包括了在外务工遇困人员,即务工不着或出来打工途中钱物被偷被抢导致衣食无着的或者外出打工误入传销组织的临时性遇困人员。

综上所述,此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涉及了二类:第一类是流浪乞讨人员,调查员在随T市救助管理站开展外展或个案服务时,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第二类是在T市遇困人员,调查员在救助站驻点,对入站主动寻求救助的遇困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工作。

(二)测量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采集,主要涉及了个人和家庭信息,还有在T市的居住情况,在外漂泊时间,和漂泊在外的原因;第二部分为主要针对被调查者受助的内容以及对受助内容的满意程度调查,通过被调查者对“返乡救助”及“食品物品救助”“医疗及精神健康救助”“寻亲救助”和“其他救助”等救助内容的评价、及其自身的实际需求为救助工作提供建议。

(三)实施调查

问卷调查工作自2018年1月17日开始进行,到2018年9月15日结束,历时8个月。此后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工作,并最终得出结果。

考虑到受调查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且为了保证问卷填答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故采用调查员统一填答的方式进行。故,本调查一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共回收 500份,问卷有效率100%。

三、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情况

通过对500位受访者开展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遇困人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遇困人员主要还是以青年及中年男性占绝大比例,且主要来自北方的偏远城市,中小城市人尤其多。主要因为这一群体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为了赚钱贴补家用和谋求生计外出务工来到大城市,认为大城市的就业可能性更大,但由于整个社会的一个工作机会偏少、其自身实际工作能力不足、务工环境不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务工的成功率和自身的温饱问题难以得到保证,从而成为城市遇困人员。

第二,遇困人员的分布并不均衡,经分析得出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受访者为主,来T市人员数量与其所在地域距T市远近呈正相关关系,即距离是选择流浪乞讨或务工人员选择来T市的一个影响要素,像比较偏远的南方,来救助站的人多数都是其他城市转介的。

第三,遇困人员在T市时间基本上都是处于“1 个月以下”的这说明遇困人员在T市驻留有“时间短”的临时性,因大多数受访者为临时遇到困难,在T市生活不下去,又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来救助站寻求帮助,希望救助站可以助其返乡。

四、救助的内容和满意度

返乡救助方面,主动来站求助者中绝大部分希望救助站能够为其提供“返程车票”助其返家,因为自行来站的人大多数都可以自己回家,所以只需要救助站提供车票就可,他们可以自行离站。受助者对救助站的返乡救助内容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普遍表示很满意。

食品和物品救助方面,大多数受助者愿意接受此方面救助。救助站提供盒饭,方便面,矿泉水,洗漱用品,热水澡,干净的衣服,有需要的话还提供住宿。其中受助者对食宿的需求明显高于对其他救助内容的需求。个别受访者对救助站所提供的饭食质量存在意见,但受访者对食品物品救助及其间工作人员的服务总体评价处较高水平。在医疗及精神健康救助方面,绝大多数人来救助站都是自主来求助的,他们并没有太多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对医疗及精神健康的需求并不大,主要因为他们认为并不需要这些服务。相较其他医疗服务,受助者对身体检查存在一定需求。

寻亲方面,多数受访者对救助管理站寻亲服务了解度和知晓度较低。救助管理站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公安系统合作等方式为遇困人员寻亲,但主动前来救助站寻求此方面帮助的遇困人员较少,因此救助站在寻亲服务的宣传上还需要加大力度。

接受调查的 500 个遇困人员几乎全部的人都希望得到返乡救助和食品救助,表面对遇困人员的这两方面救助才是救助站对遇困人员的重点。“返乡救助”和 “食品救助”是受助者们最需要的救助服务,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此两方面帮助;“生活物品”救助和提供“临时住所”服务的需求也占较高比例;受访者对“医疗救助”也有所需,约 3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救助站提供医疗救助,明显高于其他项目。受助者所希望得到的救助服务与救助站现有服务基本相符,这说明救助站能够有效满足和回应受助者的需求。

五、对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内容提出建议

(一)细化救助管理工作,将受助者类型化以开展针对性服务

根据受助者遇困与自身特点进行类型化处理,如流浪乞讨人员可依其乞讨原因分为职业乞讨、暂时遇困、因病筹钱等类型针对不同情况开展相应帮扶,或给予临时救助助其返乡,或链接其他部门资源给予救助以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又如在T市遇困人员,可根据其遇困原因分为财物被骗/搶,财物遗失,务工被骗等,救助站在送其返乡的同时可根据情况不同给予相应知识的宣传教育。

据此,将受助者类型化,针对不同情况可形成相应处遇流程及救助规范化管理规程,这不仅能细化救助管理站工作,同时也能快速、高效且专业化地为遇困人员提供救助服务。

(二)深化站外救助工作,引入个案管理方法

2003年开始实施新的《管理办法》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人性化”的重要转向,由“强制收容”变为“自愿受助”,因此一些以此为生的流浪乞讨人员不愿主动进入救助站接受救助。救助管理站应对在T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分布位置、人员信息基本掌握,并前往巡视,尤其冬夏恶劣天气还为其提供相应御寒、防暑物品。

此外,建议能够引入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方法,为每个流浪乞讨人员建立档案,定期探访,一方面了解其近况与所需,另一方面建立良好关系,普及救助政策知识,使其能够在有所需时前往救助站求助。

(三)整合资源协同救助

落实“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不断推动以跨部门协同救助,如与公安、医疗卫生等部门之间建立有效沟通协作机制,行之有效地划分责任区域和责任主体,各在其位,为救助站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保障。

充分发挥社区作用,联合各个社区街道办事处,了解各自社区内流浪乞讨人员情况,对长期流浪人员建立专人专档,保证信息及时更新及时汇总。在本社区接受救助可以消除流浪乞讨人员的戒备心,增加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融入感,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救助作用,社会团体的帮助可以让救助站扩大资金的来源,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救助工作,获得舆论支持。并且社会团体中不乏许多优秀的讲师,可以进行职业培训等讲座。且众所周知,流浪乞讨人员大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且缺乏劳动技能的人员,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可以进行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刷新其思想,开拓其眼界,让其明白流浪乞讨并不是一条好的道路,旨在帮助其回归社会;而对于缺乏劳动技能的人,他们非常需要专业技能的培训来帮助其获得就业能力,若可以顺利就业则可以不再寻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开始独立人生,亦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稳定。

(四)以发展的视角开展救助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受助者所希望得到的救助服务与救助站现有服务基本相符,这说明救助站能够有效满足和回应受助者的需求。但也应发现,还是有求助者在需要服务中勾选了“就业能力培训”“就业资源链接”等,我们要明白来站求助的人文化水平并不高,想的事情并不长远,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表面的需求,并不能发现自己根本上面的需要,以至于绝大多数求助者来站后只希望救助站为其提供临时性帮助。也是因为此原因,救助站经常接收频繁来站的人员,救助效率并不高,经常出现重复救助的现象。

与此同时,随着受助者的问题逐渐往多元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救助工作也应发现原有救助服务的缺失,对于救助工作应始终持有“发展”的视角,及时发现、发展、补充服务内容,不能仅仅只是提供基本服务以求解决温饱问题就可,应完善服务内容,旨在满足求助者的多样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金祥,蒋成国.谈谈实践救助管理制度中的突出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8(5).

[2]崔晓乐.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的途径[J].吉首大学学报,2016(2).

[3]汤秀娟,王霞.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7(8).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