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法律素养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

2019-07-26谭楚丹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9期
关键词:新闻采写法律素养版权

摘 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热点事件多样化。一个合格的记者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摆脱狭隘眼界的束缚,把握事件本质,正确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本文以近期社会热点——视觉中国版权事件为观察对象,通过分析主流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出现的法律问题,来说明法律素养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提升法律素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法律素养 新闻采写 视觉中国 版权

作者简介:谭楚丹,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64

2019年4月10日晚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正式发布,但有媒体第二天发现,视觉中国网站上出现该黑洞照片,声称有版权,媒体使用需要付费。此表态一出,引起市场关注。

随后有细心网友发现视觉中国将国徽国旗、部分知名互联网企业LOGO也打上水印以及相关版权声明。一场关于视觉中国业务模式和版权保护边界的公共讨论随即展开。

在众多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会涉及相关法律问题。对这些法律问题的不同分析和解读,使报道呈现出了不同的社会效果。这些报道从正反两方面显示了良好的法律素养在新闻采写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缺乏基本法律素养会降低新闻采写质量(本文所称的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法律意识、法律常识和法治思维的综合能力)。

本文选取视觉中国版权问题被当作热点传播的前五天(4月11-15日)作为时间范围,以“必应”(bing)作为搜索引擎,以“视觉中国”作为搜索关键词,选取每日除广告以外且内容不重复的前3页搜索结果(合计48篇媒体报道)作为样本,观察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并以此分析法律素养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

一、基本法律素养是新闻采写的底线

(一)能确保新闻采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法律常识的正确运用,是新闻采写的底线。根据本文观察样本即48篇新闻报道,法律常识出错屡见不鲜。其中最典型的,是常识性法律术语的错误使用。

中国之声4月13日《“视觉中国”们所谓的“版权保护”究竟错在哪儿?》报道,记者采访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把采访内容形成文字表述时,就混淆了“权力”与“权利”。原文表述为:“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行使的权力边界是权力属于您自己所有的”。

事实上,“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权利(right),是指人们依法享有的利益,体现的是可以作或者不作一定行为的自由,例如宪法权利、民事权利等;而权力(power),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或者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职权),体现的是力量和控制。原文因不了解这两个法律基本概念的差别,把公民的权利(版权即著作权)错误地写成“权力”,导致报道不准确。

另一个案例则反映出记者对基本法律程序的不了解。

澎湃新闻4月14日《视觉中国起诉的侵权案,为什么胜诉率可高达96%?》报道,原文为“对一审结果不服的图片使用者,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上诉。这种情况下,视觉中国及其子公司们会成为被告。”

然而现实是,一审原告在被上诉之后,只是在二审中被称为“被上诉人”,其一审原告的身份并不会改变,更不会获得一个“被告”的称谓。因此澎湃新闻报道的用词并不准确,并不符合真实情况。

可见,只有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才能确保类似新闻采写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可确保准确选择采访对象,提升报道说服力

记者未根据具体选题采访相关细分领域的专家学者,导致采访内容说服力不足。这是本文观察样本中的又一个“通病”。

仍然以前述中国之声报道作为案例,在探讨图片使用版权边界时,记者采访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

术业有专攻。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官网介绍,刘俊海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公司法、证券法和其他商法经济法。其专长并不包括知识产权领域。

这意味着采访对象对版权问题的表态不一定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导致采访有可能流于形式。

原文中刘俊海教授总结时表示,“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应当坚持两点论,一方面旗帜鲜明地保护知识产权,第二个一定要强调知识产权一定不能滥用,特别是不能滥用别人有著作权的图片来向别人收钱。”

该表态可提炼为“权利需要保护,但不能滥用。”这放之四海而皆准。换言之,这是一段没有具体解释的采访,对探讨版权边界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

因此,具备良好法律素养,有助于采访对象的准确选择,提高新闻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良好的法律素养是正确舆论引导的核心

(一)有助于避免代入个人情绪,引导公众理性讨论

如果说常识是底线要求,那么舆论导向则是报道的关键。通过报道,新闻工作者不仅可以普及法律知识,也可以提升公众法治思维,凝聚法治共识。

然而,在本文观察样本中,部分报道未就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全面采访和分析,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指责。然而个人情绪的代入易形成错误舆论引导。

猜你喜欢

新闻采写法律素养版权
浅析媒体融合时代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策略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微信传播与版权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与建构
新闻作品权利归属与行使中的利益平衡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