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健有所护 病有所医 弱有所扶

2019-07-26

中国卫生 2019年7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公立医院医疗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沈骥(右一)在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调研指导。

2016年四川省被确定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以来,聚焦解决传染病和慢性病频发多发、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贫病交加比较突出的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四川实际的医改路子,努力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安全有效、方便可负担的卫生健康服务。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46.36/10 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7.1 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18.2/10 万和5.48‰,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化改革促分级诊疗形成

四川省坚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以取消以药补医为突破口,统筹推进补偿机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人事薪酬等重点改革。

2016年,四川省所有市(州)及中央在川、省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优化医院收入结构。2018年,全面开展公立医疗机构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改革,调整省管公立医院1489 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以制定落实章程为抓手,促进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公立医院实行员额备案管理,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扩大至21 个市(州)76 家医院。

围绕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四川推进卫生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向和创造性。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试点,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推动按核定编制和岗位补足基层卫生人员,推进县乡卫生队伍一体化管理。改革完善卫生职称评审办法,降低论文、外语等要求,设置“基卫高”职称序列,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完善激励医务人员创新创业和多机构执业政策。开展最美医生、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临床技能名师等评选,大力营造尊医重卫社会氛围。

同时,四川在全域实施分级诊疗制度,陆续出台了30 多个配套文件,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格局。完善医保差别化报销政策,合理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强化大医院“控量提质”、县医院“服务主责”和基层“履职尽责”,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引导群众在基层首诊。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探索构建“治疗大病在医院、监测治疗在基层、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慢性病防治模式。规范医联体建设管理,促进资源下沉和双向转诊。全省县域就诊率达85.55%,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正在缓解。

医保医药联动惠民生

四川坚持保基本、惠民生、兜底线、可持续,加快构建以基本医保为主体、补充医保和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保体系,组建医疗保障局整合优化医保管理,不断完善医保政策机制,筑牢群众就医保障网。全省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8%以上,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1.5%和78.6%。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政策统一,增强基本医保的公平性。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积极推行按病种收付费、DRG 付费改革试点。推进患者异地住院、门诊及购药联网直接结算,医保可及性和便民度不断提升。

尤其是,四川坚持将健康扶贫作为医改重要任务,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着力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植、生育秩序整治“五大行动”,建立“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倾斜支付政策、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全省625 万贫困人口得到特别强化、特殊优惠的医疗卫生保障,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5%以内,贫困地区人群健康指标持续改善。

同时,四川省坚持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构建了药品、医用耗材、医用设备、诊断试剂、二类疫苗“五位一体”集中采购格局,确保药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保障供应。全面实施公立医院药品集中分类采购和高值医用耗材挂网“阳光采购”,建立高值医用耗材采购联盟。在全国率先完成抗癌药品省级集中专项采购,组织成都市参加“4+7”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全省共有362 个抗癌药降价,平均降幅为13.25%,最大降幅为69.16%。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用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妇儿用药的供应保障。

创新监管 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近年来,四川省围绕保障群众健康安全,以“管好医院、管住医生”为重点,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信息化监管机制,有力促进了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医务人员规范执业和医疗质量安全。

搭建统一监管平台。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综合监管,2017年1月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发建成医疗“三监管”平台,联通70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入诊疗服务、病案首页信息和统计直报等数据,实现对医疗服务行为的实时、动态、全程精准监管。

科学设置监管指标。从执业资质、医疗水平和质量、资源效率、合理行为、费用监测等方面,设置了6 类36 项监管指标,并根据指标性质和监管要求,实行分级监管,分类应用。监管指标实行动态管理,视情况适时修订调整。

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四川先后出台医疗“三监管”实施指南等18 项制度文件,建立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核实整改、现场调查、裁定判决、责任追究“六项机制”,成立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和裁定判决3 个工作组,实行“日采集、周分析、月查处”的工作流程,实现了智能化、无纸化、移动化的闭环运行管理。

通过改革,四川医疗服务不断规范。与监管实施之初相比,问题线索与查实问题呈双下降,不合理问题线索下降83.5%,查实不合理问题下降81.07%;全省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组数)已达735 组,增加23 组,低风险组死亡率较制度实施初降低0.19 个百分点;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2.76个百分点,药占比由实施初的33.60%降至目前的27.33%。

震慑态势基本形成。医疗“三监管”开展以来,监管平台共筛查疑似问题线索60 余万条,责成医疗机构整改不规范医疗行为问题3.91 万条,认定不合理医疗行为问题6000 余例次,对5700 余人次医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行政处罚医疗机构29 户次、医务人员14 人,医务人员依法依规执业意识明显增强。

行业监管更有效率。初步形成了集医院管理、监督执法、信息统计、行业学会等资源的医疗服务行业综合监管机制,较好解决了传统“静态式”“运动式”“地毯式”“候鸟式”监管方式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升了行业监管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公立医院医疗
北京某公立医院合同管理与控制的实践探索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试析公立医院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