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多元化发展探析
2019-07-25漆小敏
漆小敏
【摘 要】中国的民族声乐一直有其独特性。考虑到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也非常多元化。文化旨在讨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笔者看来,探讨民族声乐风格的多元化有利于国人更多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人文艺术。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多元化的民族声乐风格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史上非常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57-01
众所周知,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而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是声乐演唱风格多元化的必然因素。除此之外,世界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对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同样有着重大的影响。再者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不断上升,让大众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变得更加多元,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民族演唱风格向多元化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本身就非常多元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孕育出了灿烂的语言艺术文化。56个民族的信仰与人员组成各不同,56个民族的语言艺术也都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声乐风格色彩。例如,汉族的汉藏语系具有多种声调的单音节语言文字系统,讲究固定的声调,元音分长短,清浊对立,韵尾简化。因此,汉族民歌音色明亮、声音优美、字正腔圆,有韵味浓郁的声乐风格;蒙古族的鄂尔泰语系则属粘着性语言,分轻重音,有元音和谐律,动词在宾主语之后,定语在被修饰词之前等。所以蒙古族民歌通常运用较高的声音位置和较深的丹田气息,利用胸腔、头腔和鼻腔共鸣强度,上下滑动的润腔方法,各种形态的顿挫节奏,以及蒙古族的抛物线型的方法,表现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不同风格的语言艺术缔造出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艺术。另外,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同样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声乐演唱风格也是大相径庭。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中国,各地的地质以及气候面貌差异极大,各地的声乐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民族文化以及地域的差异是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世界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对中国的影响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形式都是一个从传统到现在,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也是如此。1840年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英帝国的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开始对中国的民族文化造成冲击。在历史上,当时较为先进的声乐理论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的交融之后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表现出停滞不前、固步自封的一面,而是吸纳了西方的声乐文化并与其共存和发展。例如,清末民初时全国各地开办了新学,学堂里普遍开设了“乐歌”课,《学堂乐歌》就是由当时的学生们根据欧美和日本的曲调填词而成。国學大师王国维先生更是创造性提出“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的治学办法,同期的音乐理论家们也建立和发展了“民族新音乐”。由此可见,世界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与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相融合使中国民声乐演唱风格得到更多元化的发展。
三、现代人对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审美需求更加多元化
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审美观非常的单一。但随着改革开放,民众生活的水平越来越高,人民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的审美需求也变得更多元。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传统民族音乐演唱风格也必须顺应潮流变得多元化。从创作思路到到表演形式,无数作曲家们开始在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里加入西方元素。例如,著名歌剧《白毛女》,表演者多次运用了高音发声,也就是西方声乐演唱风格中的美声发声方式,将剧中喜儿的特点鲜明的表现了出来,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变成了区别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让观众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感觉。也使传统歌剧《白毛女》一时间大受欢迎。由此可见,在传承传统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同时,弥补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大胆顺应潮流进行改进,使东西方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能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完美融合。这能使传统歌剧变得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需要。
四、结语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广袤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在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方面,各民族的先人们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等,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另一方面加入了西方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由两者结合而成,有其独特的视听感受。随着社会结构变动而发生变动的新时代基本趋势,在保持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民族传统风格的同时,充分表达现实生活和时代给予自己的激越感情,如此声乐演唱风格才真正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参考文献:
[1]石月婷.试论民族声乐语言特点与语言表现[J].音乐天地,2008(03).
[2]王成.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李庆勋.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及情感表现[J].音乐大观,2013(08).
[4]贾宏宇.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风格[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