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词》所见讹字试校
2019-07-25井普椿
井普椿
【摘 要】自唐圭璋先生以一己之力编定《全宋词》以来,其作为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古籍整理成就之一,与《全唐诗》比肩伯仲,一版再版,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一座高峰。虽然自出版以来数次修订增删,是正文字,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讹字。
【关键词】《全宋词》;讹字;校讹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235-01
中唐以降,词体博兴,词人辈出,词作浩繁。后世历代词集之递藏、传抄、刊刻,也往往伴随着校勘。从宋代的词集整理刊刻开始,至明清词家、藏书家之传抄刻印,词学校勘逐步走向成熟。始于清末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而大盛,迄于近世赵万里、唐圭璋、王仲闻而大成。诸家多集众本,广校异同,核定词律,尽可能恢复原文,考订失误,为后世学人提供丰富经验和宝贵财富。
今试就《全宋词》其中发现的某些讹字进行校正并说明原因,以期探求作品的原始面貌。
一、形近校讹
书籍在传抄刊印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讹字,字形相近兩字尤易出错。现对书中所见形近讹字进行试校。
晏殊《连理枝》(玉字秋风至),“玉字秋风至”句“字”疑讹,当为“宇”。
晏几道《菩萨蛮》(鸾啼似作留春语),“鸾啼似作留春语”句“鸾”疑讹,当为“莺”。
黄庭坚《虞美人》(平王本爱江湖住),“平王本爱江湖住”句“王”疑讹,当为“生”。
郭应祥《采桑子》(中秋过了还逢社),“禄鬓青眉”句“禄”疑讹,当为“绿”。
曹勋《行香子》(也爱休官),“河东上下,一撞三关”句“东”疑讹,当为“车”。
二、词韵校讹
不合韵律的词韵主要有重韵和失韵两种。词作韵脚一般无重复字,如有重复韵字,则考虑文字是否有误;而不合平仄的失韵情况也经常出现。利用词韵规律可以发现不少存在于词作中的文字讹误。
曾慥《临江仙》(子后寅前东向坐),其中“背摩双摆扳弩”句当押韵,该词其他韵脚为“鼍、摩、多、罗”,疑“弩”失韵,当为“拏”方合韵。
程珌《西江月》(底事中秋无月),其中“又见潮生月上”句当押韵,该词其他韵脚为“宵、桥、矫、潮”,疑“上”失韵,当为“到”方合韵。
吴潜《长相思》(上帘钩),其中“知人如许悠”句当押韵,该词其他韵脚为“钩、收、楼、悠”,疑“悠”重韵,当为“愁”方合韵。
曾成郕《八声甘州》(问岩云朵朵为谁飞),其中“忧乐如何”句当押韵,该词其他韵脚为“书、与、夫、呼、趄、鲈、乌”,疑“何”失韵,当为“如”方合韵。“何如”误乙。
三、典故校讹
通过对于诗词用典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字错误。即使有时缺少版本佐证,也仍不失为理解词意线索的一种途径手段。
晏几道《阮郎归》(晚妆长趁景阳宫),首句“晚妆长趁景阳宫”疑误“晓妆长趁景阳宫”,可用“景阳钟声”典故校讹。《南史》卷十一《后妃传上·武穆裴皇后传上》:“上数游幸诸苑囿,载宫人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宫上,宫人闻钟声早起装饰。至今此钟唯应五鼓及三鼓也。”李贺《追赋画江潭苑》:“今朝早画眉,不待景阳钟。”顾瓊《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帏初卷冷烟浓。”孙光宪《后庭花》:“景阳钟动宫莺啭,露凉金殿。轻飙吹起琼花绽,玉叶如剪。”故当为“晓”字。
晁端礼《永遇乐》(雪霁千岩),末句“秋羹消息”疑误“和羹消息”,可用“梅盐和羹”典故校讹。《尚书·商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梅盐。”宗炳《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彩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钱起《陪郭令公东亭宴集》:“不愁怀乐尽,积庆在和羹。”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闵》:“举朝水火和羹苦,于野玄黄战血重。”故当为“和”字。
刘辰翁《点绛唇》(小阁横窗),词中“怀抱无葱倩”疑误“怀抱无荀倩”,可用“荀粲(奉倩)”典故校讹。《世说新语·惑溺》:“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周邦彦《过秦楼》(水浴清蟾):“谁信无憀,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尹济翁《玉蝴蝶》(几许暮春清思):“似情多、何曾荀倩;便梦断,不为崔徽。” 故当为“荀”字。
彭元逊《蝶恋花》(日晚游人酥粉涴),词中“四面亭前”疑误“四雨亭前”,有况周颐《蕙风词话》为证:
《苕溪渔隐丛话》云,梨花一枝春带雨、桃花乱落如红雨、小院深沉杏花雨、黄梅时节家家雨,皆古今诗词之警句也。予尝欲作一亭子,四面皆植花一色,榜曰四雨,岂不佳哉?《贵耳集》云,陈秋塘善与林邦翰论诗,及四雨句,陈谓梨花一枝春带雨似茉莉花,珠帘暮卷西山雨似含笑花,桃花乱落如红雨似檐葡花,王荆公以为总不如小院深沉杏花雨乃似闍提花。邦翰曰,此论不独诗评,乃花谱也。彭巽吾词《蝶恋花》云,四面亭前,面面看花坐。《读画斋丛书》本《元草堂诗余》四面作四雨,当是彭巽吾用胡元任或陈秋塘语。胡云,作亭子,榜曰四雨,尤与彭词合。作四面者误也。
词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同时具有古典文献的一般共性。进行词作校勘,可资利用的不仅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更应借鉴历代学者在校勘领域总结出的学术方法和校勘公例。本着“多集众本,广校异同,核以词律,择善而从”的校勘原则,力求最大程度上校正词作文献中发现的讹误。
参考文献:
[1]唐圭章.全宋词[M].中华书局,1999.
[2]况周颐.蕙风词话[M].巴蜀书社,2006.
[3]舒梦兰.白香词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