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
2019-07-25何如意
何如意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重大议题。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更是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所以,人类有必要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矛盾论视角,论证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对立统一性中探索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合理途径,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矛盾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219-02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解决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问题。基于矛盾论的视角,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策,有利于摆正人们的生态价值观,更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备受关注。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是不同的。从现存史诗以及神话故事来看,远古时期,生产力落后,面对各种自然现象人类无法解释,所以人类崇尚自然,对于自然所带来的能量与资源充满敬畏与崇拜之情,在那时人与自然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伴随国家、组织的出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人类开始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规律,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工业文明时期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完全打破了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活、生产方式,人类也由之前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转向摆脱自然,直至向自然发起挑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由此被打破。到了后工业文明时代,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人类开始意识到摆脱自然、肆意妄为地追求经济效益和科技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开始转变对待自然的态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矛盾论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普遍的、特殊的。矛盾论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在。除此之外,矛盾论认为,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首先,人与自然的矛盾无时不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远古时期,人类不了解自然,敬畏自然,依赖于自然,为了维持生存,直接从自然中获取生活所需的原料,这种看似毫不干预自然的行为,实则是人与自然矛盾的开始。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进一步认识了自然,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可见,人与自然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其次,人与自然的矛盾无处不有。人与自然的矛盾遍布于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发达的地方到落后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水资源的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再次,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是特殊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远古时期,表现为对自然的崇拜性和依赖性;农业社会时期,表现为对自然的主动性;工业革命时期,表现为对自然的破坏性;目前人类谋求对自然的协调性。最后,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在国家方面,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不同;在我国,具体表现为东西部地区环境发展状况的不同。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既对立又统一。首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所需的物质资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人在发展中改造自然总会在有意无意中打破自然规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与自然在实践中逐渐分化了,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由于人的介入,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人在实践活动中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实践活动也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所以,又说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与统一,既不是要求人征服于自然,也不是完全听任自然的摆布,而是在改造自然当中,正确认识自然,预计其后果。
三、矛盾论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实现路径
(一)承认矛盾,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议题,我们应承认人与自然的矛盾,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对于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的将人置于主体地位,人类可以肆意改造自然的观点,必须转变这种生态价值观。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呈现出不同的现状,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三)全面分析,抓住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关键。基于矛盾论的视角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抓住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主要方面,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失衡可以说是人与自然问题的关键,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自然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孙建华,崔媛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理论视野,2018(10).
[3]曹顺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三维化”诠释——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问题理论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4]杨修志,高占启.当代知识论在科学理解问题上的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
[5]王祥,贾尧天.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科学与无神论,2018(4).
[6]曹梦娇.共同体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中),2018(9).
[7]陈崇天.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文学教育(中),2018(12).
[8]娄雅宁.生态伦理视阈下“天人合一”思想及当代启示[J].神州,2018(22).
[9]薛桂波.邓小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与我国的科技治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
[10]孙建华.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分期理论的架构[J].社会主义研究,2015(5).
[11]贾尧天.《反对本本主义》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9).
[12]高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依据[J].汉字文化,2018(17).
[13]于婉华.试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J].神州,2018(28).
[14]吳宁子.马克思地租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启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8(36).
[15]严雪珂.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渊源及其创新性研究[J].芒种,2018(14).
[16]丁徐清.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J].河北学刊,2018(4).
[17]牛庆燕.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形态的逻辑进路[J].中州学刊,2016(11).
[18]张雪婷.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卢卡奇理论之间的人学关系考辨[J].神州,2018(32).
[19]陈崇天.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文学教育(中),2018(12).
[20]郭兆红,刘晶.“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三十周年暨2015年学术年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2).
[21]乔永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 .
[22]刘海龙.环境正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重要维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