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传统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型路径

2019-07-25陈玉婷

戏剧之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唢呐乡土传统

陈玉婷

【摘 要】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演奏乐器,从波斯和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后深受中国广大群众的喜爱。当代,在现代化进程、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即使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的发展依旧面临严重的危机:一是唢呐文化被赋予了消极的象征意义、二是唢呐传承的外部环境不佳、三是唢呐后继无人。当前,要解决唢呐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重建唢呐文化价值观、培育唢呐文化发展的土壤以及用商品化的形式推动唢呐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

【关键词】唢呐;文化;传统;乡土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211-02

一、唢呐文化的起源发展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唢呐的管身木制,呈圆锥形,由带哨子的铜管和铜质的喇叭口共同组成。[1]唢呐于公元三世纪传入到中国,并于明代时期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后随着历史的演变,渐渐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唢呐的演奏技巧越加丰富,同时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独奏樂器。关于唢呐起源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说法,较为常见的说法是认为唢呐的起源是在波斯,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乐器考》一书中提出了唢呐起源于波斯和阿拉伯地区[2],另外一位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在《伊斯兰音乐》一书中指出唢呐是波斯语的音译,他们的观点一致认为波斯是唢呐的起源地。另外一种说法是说唢呐起源于我国新疆,周菁葆认为中国的唢呐流行先于波斯、阿拉伯地区两个多世纪,因此中国的唢呐并非舶来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唢呐传入中国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分析缘由,主要因为:一是各个地区的人们对唢呐这一乐器有不同的称谓,造成了其在历史文献上的相关记录杂乱;二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唢呐这一乐器的认识不相同,有人认为在壁画或浮雕上的类似图形是乐器唢呐,而有些人认为是其他的乐器,不是唢呐。[3]

唢呐这一乐器,具有音色清晰明亮,且便于随身携带的特点。早在唐代,唢呐就被经常使用于庆典、祭祀时的仪仗队的演奏中;到了宋元时代,唢呐则被推广使用于军队;在明朝,唢呐作为乐器,已经在官方和民间得到了普及使用,它不仅可以作为官方特殊仪式庆典中的演奏乐器,也流行于军队演奏,更是在民间的表演活动、婚丧等仪式上得到了普遍使用。明朝的王圻在《三才图会》记载:“唢呐,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时代,当时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4]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也提道:“凡掌号笛,即使吹唢呐”[5]。进入20世纪,受到全球化下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的影响下,唢呐演奏受到了西洋乐器演奏的音乐和当代的娱乐项目冲击,日渐衰落,造成的不仅是唢呐演奏受到冷落,更是唢呐的演奏技艺的逐渐流失,唢呐文化也因此走向没落。在2006年,唢呐艺术文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开办唢呐培训班、承办唢呐表演赛事等,在不断创新传承形式中,唢呐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新时期唢呐文化的两难

(一)唢呐文化发展的机遇

在2006年唢呐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使得原本已经处于没落消亡的地方音乐——需要唢呐演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如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2016年,由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首度将非遗传承的培训与推广纳入了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57所大学中。同年,在两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看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国家政府采取行动保护和传承唢呐文化外,中国民间优秀的唢呐演奏家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在向国外传播发展唢呐文化。出身于中国传统管乐世家的吴忠喜先生在BC(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乐团、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吹管乐器唢呐的导师;中国优秀的唢呐演奏大师周东朝先生多次前往东南亚国家举办关于唢呐教学的讲座;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梁福德先生则是被法国布里斯特音乐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这些吹奏唢呐的演奏家,他们不仅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促进国内唢呐艺术文化的不断往前发展,也在促进中国唢呐艺术文化与世界的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走向世界,也有助于中国唢呐艺术文化更加专业化、体系化和全球化。

(二)唢呐文化发展的挑战

1.唢呐被赋予消极的象征意义

唢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过去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一度地被赋予“传统”“乡土”“红白喜事”等意义。在全球化发展的现代语境里,“传统”是消极的定义,人们总习惯性将“传统的”视为“落后的”,是一种糟粕。因此,许多的年轻人对唢呐往往具有消极的第一印象,认为唢呐是“传统”的象征物。在他们的眼中,唢呐“土里土地”“声音刺耳且不动听”,并且,唢呐常用于“白事”的演奏,更是带有消极的色彩;与此同时,与唢呐演奏共同成长的村民,也将唢呐所谓落后的文化,他们更多地认为欣赏唢呐演奏是落伍的行为,期待现代化都市生活的他们,更愿意使用手机欣赏流行乐。

2.唢呐传承的外部环境不佳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唢呐更多地出现在婚丧嫁娶场合,因场合不同而发挥着不一样的配乐效果。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青壮年逐步进城务工,对乡村文化结构带来了变化,也逐渐导致了唢呐在社会中的功能产生了变化,主要是唢呐失去了创作和生存的土壤。同时,近年来,国家相关的政策提倡红白喜事文明节俭操办,这些政策的落地对唢呐的生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唢呐虽然被列为国家遗产名录,如果只是通过财政补贴唢呐艺人,为唢呐艺人提供走村串户演的便利,从而达到发展唢呐文化的目的,那是难以实现的。唢呐脱离了原有的文化氛围和土壤,也会逐渐失去唢呐技艺传承的原动力。

3.唢呐技艺无人传承

受到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限制,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越来越少的人选择继承唢呐技艺。从唢呐本身来看,无人传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唢呐技艺没有较为统一的纸质学习书籍,基本上都采取口頭说教的方式进行传授;另一方面,唢呐技艺传承者需要面对生活中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唢呐学习阶段,基本上没有较为乐观的收入,这也是较为直接的一个原因,导致唢呐技艺的传承出现危机。

三、新时代唢呐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唢呐作为传统的演奏技艺,它记载着中国广大乡土生活的历史。即使现代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把唢呐作为“落后的”乡土文化的象征物。乡土生活相比较今天的现代化生活,显著差异在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推崇封建文化,这是由于人们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我们不能过度地用现在的目光去审视过去的文化。唢呐文化,是人们用来增强气氛的音乐文化,它与封建文化并没有直接联系,它可以在白事是哀乐,也能用在喜事上是喜乐,它的作用在于为人们营造氛围,提供音乐欣赏。因此,要辩证客观看待唢呐文化的存在。

唢呐作为一种演奏乐器,它是人类乐器史上管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唢呐的曲谱,是唢呐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提炼,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如《百鸟朝凤》的吹奏,不仅生动地展示出唢呐艺人技艺的高超,也能体现出唢呐文化中对德高望重者的尊敬,这是文化间融合的体现,它不再简单是一种音乐文化,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同时,唢呐的独特音色,也是有助于人们欣赏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因此,重建唢呐文化的价值观,革新人们对唢呐停留在“乡土”“红白喜事”的旧思想,通过挖掘唢呐的文化作用、发掘唢呐的文化价值,为唢呐文化的价值观重新定义。

(二)文化土壤的培育

唢呐的创作和演奏都是生于乡土,发展于乡土。城市化进程,不仅加快了乡土青壮年向城市流动,也加速了唢呐文化的没落。当下的社会中,倡导文明节俭操办红白喜事,有些地方提出取消鼓吹手,这不仅是让唢呐失去演奏的环境,也让唢呐失去了创作的土壤。为了更好保护唢呐技艺的传承发展,要注意培育唢呐生存的文化土壤。现代化发展进程是社会历史的必然,唢呐的生存发展环境也应适当调整以适应时代,如,以城镇小区、居委会等为新的发展土壤,在其现代化的生活中进行新的创作和演奏;也可以对其他乐器的曲谱进行改编为以唢呐演奏的曲谱等;同时,群众基础是唢呐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过去的唢呐艺人依靠受众的喜爱而去演奏,当下唢呐的发展仍然脱离不了广大群众。要使唢呐文化仍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依然爱听唢呐、爱看唢呐表演,这就要不断地创新唢呐表演的形式,才能持续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

(三)实现文化转型——商品化

纵观民间乐器和乐器演奏的发展,最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就是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呈现。丽江古城的非洲手鼓,搭配着民谣传唱,已经成为丽江古城文化中的一部分。凡到丽江旅游的游客,无不会感受过非洲手鼓的魅力,不只是在街头巷尾的商铺里见过鼓手演奏,也有在酒吧里听过到手鼓伴奏的民谣。即使众所周知丽江古城商业化严重,可依旧没有削弱手鼓的受欢迎程度。唢呐文化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让更多的人接触它,使其成为大众文化。推动唢呐文化的商业化,如将唢呐制作为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景区经营DIY唢呐制作的工艺品店等,将唢呐文化中的各个方面价值充分利用,结合商业的发展,开发出适合群众的大众文化产品,将对唢呐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助力。

四、总结

唢呐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产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曾扮演中重要的文化角色,并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近些年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唢呐却不得不面临技艺失传的危机。通过研究发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唢呐被赋予了相对负面的象征意义。若要使传统技艺得到继承和发展,必须重建唢呐的文化价值观、加强唢呐文化生存的文化土壤培育和推动唢呐的大众化发展。然而,以保护特定唢呐传承人和曲目的方式会割裂艺术和生活的联系,也会造成唢呐文化的停滞和断代。

参考文献:

[1] 唢呐[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唢呐/307159?fr=aladdin.

[2] 林谦三.东亚乐器考[M].钱稻孙,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407-408.

[3] 刘勇.中国唢呐历史考索[J].中国音乐学,2000(2):40-43.

[4] 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34.

[5]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6.

猜你喜欢

唢呐乡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又听唢呐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中国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芬芳乡土行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