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画艺术家创作中想象力与现实的关系
2019-07-25郑紫苑
郑紫苑
【摘 要】本论文通过探讨动画的想象力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另一角度切入动画艺术理论研究。动画作为影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真人拍摄影像手法的一大特征就是高假定性。动画充分依赖超现实、想象力。动画的造型、動作、背景、音效、音乐、故事情节等设计,都可以运用虚拟、夸张、符号化的表达方法,与现实拉开一定的审美差距。如果想要一部作品真正打动一定的观众群,作品本身无论是表意还是暗示,必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两者紧密联系并互相促进和发展,共同描绘动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动画;想象力;现实性;当代语境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105-02
动画艺术是以象征性和超现实性为基础而派生的一门学科。从影像产生到如今影像艺术分化为如此多的学科门类,它提取于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注入创作者主观的意识形态加工,使“物质现实的复原与再现”的本质从未改变。而动画艺术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分支,几乎把这一假定性表达得淋漓尽致——动画中的一切已知皆是人为安排,有意设置的。而在“复原与再现”之上,动画艺术来源于电影艺术却区别于电影艺术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在讲述现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改造、构建、探寻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独立空间。一部动画作品想要取得成功,跟创作主体天马行空、特立独行的想象力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想象力”和“现实性”两个方面结合具体动画作品及笔者创作心得体会,尝试探讨动画创作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一、动画中的想象力
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创作的史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开始,影像艺术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而就在七年后也就是1902年,乔治·梅里爱就创作了被誉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的影片《月球旅行记》。这部14分钟的影片采用神话剧的风格,讲述一群天文学家乘坐炮弹登月的故事。这枚炮弹抵达月球之前月球呈现一张巨大的笑脸,在炮弹砸中它“左眼”时,月球夸张地哭丧起脸来。这个诙谐幽默的情节在影像史上可谓开天辟地的突破,电影从这一刻开始真正成为了“造梦工厂”。也可以说,《月球旅行记》也为动画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从《火车进站》到《月球旅行记》,想象力的介入充实了电影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观性,运用这一种超越常规、建立联系的能力为开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绝伦的美丽画卷。
在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魔戒》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是动画片呢,还是电影?在今天,要严肃界定动画与电影之间的分界线已经不再是探讨影像艺术的话题,影像艺术从出现到发展至今,已经达到“融媒体”时代,多种艺术形式杂糅在一起,艺术生活化成为主流。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欣赏艺术,更多是注重艺术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数字技术的出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字艺术的出现把动画创作中的想象力推向了更多维度。3D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就是一个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妙趣横生空间的典型例子。
这部迪斯尼影片对“移情说”合理化阐释堪称经典。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们认为,所谓“移情”,就是把人类的情感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使情感变成客观事物的属性。本部影片的主角甚至不是动植物,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人类社会活动时产生的主要情绪“开心”“难过”“生气”和“厌恶”具象化为有独立人格、有优缺点的人物角色,他们生活的世界是人类的大脑。其中不仅有情绪角色居住的表意识世界,还有潜意识世界。把我们老生常谈的意识世界完全具象化,让影片妙趣横生,使想象力完全发挥“恣意生发、无中生有”的能力。
在接触动画创作初期,课程内就一定会有开拓思维这一训练任务。如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进行故事接龙,对于一个主题进行延展联想绘画创作,或者动画中的变形动画创作。这些训练表明,想象力是动画艺术创作的大脑和心脏,掌管和决定着动画艺术的走向。在这个“灵光消逝的年代”,人们的想象空间被具象事物挤压殆尽,想象力不断被消解,在当代语境中似乎已经成为珍贵的稀有物品。这也为动画专业的学生并且以后期望从事动画艺术创作的我们提个醒,心里永远保持那份“脑洞大开”的有趣和天真的想象惯性。
二、动画中的现实性
动画的造型、动作、背景、音效、音乐、故事情节等设计,都可以运用虚拟、夸张、符号化的表达方法,与现实拉开一定审美差距。但真的有绝对现实这一说法吗?毋庸置疑的是,影像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虚拟性和假定性的表达。动画本身就是一种超现实,是对现实的隐射并增加了创作者主观的想象来突出主旨。因为制作工序的原因有别于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和创作目标而写实主义题材艺术动画较少,但创作主体依然在相对意义上坚持着动画创作的现实性,作为一种独立风格活跃在媒体行业之中。在商业电影、广告等行业主要运用写实主义动画。超写实动画很好地解决了实拍所造成的成本问题。
动画作为一种隐喻的符号想要生存,就必须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系。荒诞也好,反讽也好,都需要被受众群体理解才能产生新的意义。动画的现实性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作画方面和影片题材方面。作画方面的主要方向是越来越趋于逼真的3D技术动画为更便捷的生活提供支援,影片题材方面与绘画的写实主义论调基本一致,即以描绘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民疾苦为目的。动画现实性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即使是被分类为“写实主义”的动画作品,坦白讲也是一种向写实的追求和模仿,必定需要想象力的加工才得以成行。但每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更细致、立体地素描生活的流派存在,与普遍的超现实动画基调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动画艺术的整体。
“动画不受物理法则的约束,也不为客观现实所奴役。它无需模仿现实生活而只需解释生活。”这句话来自南斯拉夫动画大师杜·伏科蒂克。它表明动画间接再现现实的优势和特点。动画艺术可以构建自己独有的世界观,赋予动物、植物和所有物体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拥有无限的想象自由和创作空间自由度。但动画永远都“解释生活”,来源于现实。即使是创造一个完全超现实和高假定性的时空故事,也一定受当代语境的制约,暗示现实生活的种种。
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诸如写动画剧本过程中没有较好的切入点,这个时候最有趣、最能展开思路的方式是从自身的体会出发。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动画现实性的依据。创作首先要从现实的土壤出发,再依靠想象力的浇灌,最后茁壮成长起来的作品可能会更能唤起观众的同理心。
三、结语
想象力和现实性是两种扎根于创作主体心中的特性。两者紧密联系并互相促进和发展。从本体角度来考量,动画作品是大多数依靠数字技术来自由创造出的可视性世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产物。想象力的结晶对现实一定有能指或所指。这两者把观众带入虚拟的体验世界,将非现实的事物模拟到现实情境中去,使人们的眼界更广阔,思维方式更丰富,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多。
参考文献:
[1]康尔.艺术原理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0-144.
[2]李赛可,郑宇.论动画电影的本质特征及想象力[J].电影评介,2013,(1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