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究
2019-07-25孙林
孙林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形式的变化、在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简要分析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并深入研究如何有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有效性 提升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切实符合当前社会对历史教学的迫切需求,这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固执死板的教学思想都阻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加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大众对民族发展历史的深刻铭记,更是对现实发展的一种客观记忆。因此,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的感悟历史、感知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虽然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教师也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但是教师还是在短期之内难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历史教师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唯一的考量标准,课堂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课后的题海战术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们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不再是单纯积极的接受知识,而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了学生不再为学习知识而感到快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下降。
同样的,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面对高考的压力下依然会侧重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副科,其自身也没有主科语数外所占据的分数多,因此,学生们往往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大部分学生会在考试之前突击复习,这种方法自然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学生不能够认真独立的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通过课后抄袭作业等方式蒙混过关,从这些现象都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得不到提升。
二、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1. 创新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
教师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单一式的讲授,并且侧重强调学生尽快的获取和记忆知识,却忽视了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阻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创新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更新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比较式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一些相似、相异的历史事件来进一步的自主思考历史事件发展的因素。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讲解完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分别的性质、影响以及危害等各个方面的异同点,还要侧重体现鸦片战争发生后对于推进中国近代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等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会形成自主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2.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智能多媒体教学设备也逐渐要用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现在多媒体智能设备进行教学,通过展示给学生多彩的图片、生动的视频等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直观欣赏历史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丰富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學形式,可谓一箭双雕。
例如,教师在讲解新人教版必修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当中不同朝代的著名书法家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字体和著名的山水画作品,比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张旭的狂草等等,学生通过直观的观赏图片就能够对字体形态进行区分,充分的领略到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家创造字体的起源以及我国文字艺术发展的历史,在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责任往往任重而道远,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理论知识,还要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智能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最终全方位的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曹凌云,王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23-124.
[2]
黄启莲,杨波.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4):177-178.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