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演员对角色的塑造
2019-07-25杜依涵
杜依涵
【摘 要】编剧用笔塑造角色,而演员用自己的表情、动作、台词、心理变化、细节等栩栩如生表现角色。在实际生活的历练与表演中,演员不停突破自我,打破阻碍,利用生活积累去完善角色、塑造角色。本文将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从在情节中理解角色,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角色以及在情感中体现并塑造角色三个方面来进行演员塑造角色的探讨。
【关键词】演员;角色;塑造;《流浪地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88-02
演员以剧本为基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角色的内心,做到真情实感,构思出一个人物雏形,即我要塑造出什么样的角色。经过实际生活细致的观察与体验能够打下塑造好人物的基础,这也就需要演员去进行现场表演的积累和体验。只有这样,角色和现实生活中的演员才能相辅相成,演员才能塑造好角色。
一、分析剧本中的角色
演员的职责就是创造人物艺术形象,根据剧本中的人物设定,在观察、思考、体验生活等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想象、情感等多重心理因素完成艺术创作。众所周知,演员对于艺术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演员是影视作品的表达载体,演员可以通过丰满的人物角色传递感情、传达主题、感染观众,将观众带入到相应的场景之下。
以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为例,其剧情是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人类已经无法在太阳系生存。面对绝境,人类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开启了“流浪地球”的计划。人类想要用尽所能,尝试着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建立人类的新家园、新文明。在剧中,主要演员有吴京饰演的军人航天员刘培强,屈楚萧饰演的刘培强的儿子刘启,吴孟达饰演的外公韩子昂,赵今麦饰演的活泼单纯的妹妹韩朵朵。演员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要做到对剧本的时间、地点、人物、风格、主题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表面特征有着整体的把控。
这部电影虽然是科幻电影,但是也讲述了一个传统中国式家庭的三代人之间的感情。刘启和父亲在剧中的关系一直很紧张,这不仅仅是因为刘培强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还有刘启因为母亲的去世也埋怨自己的父亲,两个人始终有着心结,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关系,有着难以逾越的隔阂。剧中的刘培强是一位干练的航天员,有着军人独有的霸气与威严。演员在初步分析剧本时,应该就在脑海中勾画出刘培强截然不同的两个身份,一个是平凡隐忍的父亲,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孩子,却难以相见;另一个则是严谨认真的军人,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使命感。演员在读剧本时,会思考刘培强离开自己的家人是怎样的心情?应该有怎样的神态?应该是怎样的表情?这些理性的剖析让演员在扮演这个双重角色时有着很大的表演空间,使人物变得多面且立体。
在刘培强和儿子的相处上,也体现了父亲和儿子鲜明的个性。刘培强离开儿子已经十几年了,确实对于儿子没有尽到责任。儿子因为拒绝与自己的父亲见面,而带着妹妹离开了地下城。儿子有着抵触父亲的情绪。演员和角色是有着一定的空间和距离的,需要用创作去填补这个距离,塑造出角色本身的特性。提到缺失父母关爱的设定,普通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叛逆、压力、迷茫、困惑这些词语。刘启在剧中也做了一些比较叛逆的事情,符合现代人对于青春的描述。如损坏校园的设施、伪造证件去地面、对自己的父親说话总是带着不耐烦的语气等。这些细节,也使人物更加丰满。
关注细节,细节往往是角色的魅力所在。演员应该认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所饰演的人物,第一步就是分析角色。只有在熟读剧本的前提下,好好分析剧本中的细节,加入自己独到的理解,并在表演之中倾入自己的感情与人生经历,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二、在情感中体验角色
演员塑造角色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使人物在自己的脑海中变得丰满鲜活,也需要联系实际,联想到现实生活,加上自己的实际经历,在规定的场景下去激活角色。当在阅读剧本时,可以想象自己在规定的场景下,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实际生活没有想象与假设,角色就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血肉之躯,有情感、有动机、有矛盾、有迷茫……所以只通过剧本上简单的文字描写,还不能完全刻画出角色本身。适当加强人物外部的表现,与文字分析紧密结合,互相借鉴,不断思索,由表及里,做到思其所思,痛其所痛,寻找情感共鸣,才能够更加深层次的触碰到人物的灵魂。
常听到有人说:“成功的演员能够演出人,而不止于演戏。”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即使是科幻电影,原点也要回归到人的情感上。刘启饰演者在拍摄和妹妹分开的那场戏时,眼前的分离真真切切,情感想通,所以很自然进入到了表演的状态,不自觉地湿了眼眶。刘启的人物设定是一个在很小的时候失去母亲,和外公、妹妹相伴长大的叛逆男孩。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他就是个留守儿童。从小缺失父爱与母爱的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长大后呈现出来的情感是厌弃、排斥自己的父亲。在他的心中,自己的父亲是不合格的,是他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对于相当于取代父亲的韩子昂,他的态度也有些不够尊重。甚至喜欢喊韩子昂为“老东西”。刘启这个人物在编剧的笔下,无疑是很真实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幼时缺失父母的关爱,长大后会误解自己的父母,产生隔阂和不信任感。而对于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而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在内心留下伤痕。扮演刘启的演员联想自己叛逆期的情感以及离开家乡远离父母的心情,很自然地展现出了一个有棱角、有脾气的叛逆男孩。演员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将自己的情感不断细化和升华,才会有了最终原谅父亲、理解父亲的心理变化。
刘培强是一个刚毅的军人航天员,他看似“硬核”,但是内心柔软,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家人。其扮演者吴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自己当了父亲之后才明白一个父亲对于孩子的爱,所以在父亲与儿子最后的通话中,吴京忍不住潸然泪下。演员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生活中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无法经常陪伴自己的孩子,使得自己错过了孩子很多成长的瞬间。这和剧中与自己孩子难以相见的刘培强的情感矛盾是对应的,激起了演员对于家庭的感慨与愧疚。就是因为演员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身份与剧中饰演的父亲角色产生了深厚的共鸣,也就是在情感中体验了角色,才会在表演的时候找到突破口,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去表现人物的情感。
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演员会注意到很多小的细节。在拿到剧本的那一刻,演员的使命便开始了,即开始在每一个步骤中去思考如何更完美地呈现出角色,使角色更加可信,更具有立体感。在情感中去学习,能够理解环境所处的环境背景和内心活动,使人物更有说服力。
三、在表演中塑造角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应该塑造出“活生生的人”,最打动观众的应该是演员所传达出来的情感。通过了之前两个重要的步骤——在剧本中理解角色和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角色,现场的拍摄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之前的铺垫,演员在真实表演中增加了信心,表演也会更加流畅自然,它决定着演员最终塑造出怎样的角色,需要演员尽可能调动之前的所有积累去完成这个人物。
吴孟达之前在自己擅长的喜剧领域里,往往采用一种夸张的小丑式的表演来取悦观众,吸引观众。而在这部电影里,他的表演严肃冷静。影片一开始,当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和女婿刘培强离别时,他面色沉重,昏暗的光线下简短的三个字“别说了”,蕴含着他的无奈和难过。将一位长者的形象树立了起来。演员通过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经历了很多情绪的波动。如韩子昂因为行贿而待在拘留所里,他用手机听着海草舞,让人忍俊不禁。立刻使观众相信了2075年的韩子昂带着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记忆,完全拉近了演员和觀众之间的隔阂。当韩子昂开车驶入冰封的上海市,暗含着对以往生活的无限眷恋和无尽的遗憾。而吴孟达最精彩的表演应该是在最后的角色塑造时,将对孙辈的担忧细微真切地表演了出来。演员在实际拍摄时不应该有太多的表演痕迹,不矫情、不夸张、不做作,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想法,更要有自己当演员的信念,将自己带入到角色中,从而给观众留下解读的空间。
塑造角色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演员需要不停地思考和行动,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不管是平凡的角色还是伟大的人物,通过演员的表演都能够丰富角色形象,使人物丰满。编剧将鲜活的人物塑造出来,演员的任务就是将角色栩栩如生地演绎出来。
在实际拍摄中,吴孟达有着很多吊威亚的戏,他不畏惧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由于身体支撑不住而无法顺畅呼吸,他靠着吸氧完成拍摄。在该片中,演员常常穿着非常厚重的特制服装,需要吊威亚,要在风雪等特效下进行拍摄。心理素质要不断加强,体力也要被消耗。拍摄救援队执行点燃木星氢气的这场戏,耗时33个小时,很多工作人员都到了体力和心理崩溃的边缘。演员屈楚萧说,感觉自己快撑不下去时就会想到吴孟达老师和赵今麦。如果一个老人和一个未成年人尚能坚持,他又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因为演员对人物戏里戏外的把控,韩子昂清晰的形象就确立了起来。
角色的塑造对于演员的职责是一种全方位的考验。牵扯到演员对于人物的理解、演员对于人物性格的揣摩,会考虑到当下的国情、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等。面对塑造角色的挑战,演员在指导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下,以及自己的实际体验、观察思考下,终于在过程中取得了进步,提高了自己表演的能力。演员对一切角色的塑造都要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只要这样才能尽善尽美地体现出角色鲜活特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
[2]邹磊.论塑造角色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9):156-158.
[3]刁海明.以“体验艺术”为创作目标的演员创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美学特征之二[J].戏剧丛刊, 2009,(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