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析电影《你好,之华》

2019-07-25裴雨晴王平

戏剧之家 2019年18期

裴雨晴 王平

【摘 要】雅克·拉康作为西方精神分析批评学影响最大的批评家,在继承弗洛伊德“本我”的基础上将其对儿童“自我”意识进行研究,得出著名的“镜像理论”。本文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电影《你好,之华》进行探析,对主人公的自我、自我与他者的镜像关系,以及观者的自我进行研究,对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建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影片深层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你好,之华》;拉康镜像理论;自我建构;镜像关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82-02

雅克·拉康,法国作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他提出镜像理论,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6-18个月大的孩子会将镜子中的人认作是另一个孩子,是将“自己”认成他人的错误。随着孩童渐渐长大,再看到镜中的人便可认出是“自己”,这是将光和影的幻想当成是真实的自己。这是双重错误,混淆真实与虚构,对镜像中的自己痴迷起来。

《你好,之华》是由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编剧并执导,周迅、秦昊、杜江、张子枫、邓恩熙主演的爱情片,于2018年11月9日在全国上映。讲述袁之南因受丈夫家暴而选择自杀,妹妹袁之华代其参加同学会,遇到了儿时倾慕的学长尹川,之后以姐姐的身份与尹川书信来往;另一边,尹川向之南之前的地址寄信,阴差阳错与之南的女儿睦睦保持书信往来,就这样,之南、之华和尹川三人儿时单纯温暖的情感渐渐被揭开,倾诉与追忆,探寻那时的青春时代。这是岩井俊二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影片,由于《情书》的成功问世,让更多影迷对《你好,之华》充满期待。

一、镜像中的自我虚构与想象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自我”总是建立在对“他者”的认识基础上;人往往只有通过对“他者”身份的认识,才能找到其身份的真正归属。作为主体的自我常常不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自我欺骗,对镜中虚构、想象中的完美形象迷恋至极,始终将镜中的“自己”当成真实的自我,让自己活成另一个人的样子。影片中,之华从小活在姐姐之南的光环之下,姐姐是那么优秀,成绩好,还是学生会主席。年少时代,之华的同学尹萌向哥哥尹川介绍之华时是这样说的:“之华的姐姐可是学生会主席呢。”之华露出自豪但又有一点失望的表情回答说:“我不喜欢别人这么介绍,因为我总是拿来被比较,又总是比不过我姐,所以才很讨厌这样啊。”

姐姐太过优秀,之华被拿来比较,就会常常作铺垫,就好像一个红花,一个绿叶。绿叶给红花当陪衬,衬托出红花的娇艳美丽;之华给之南做陪衬,衬托出之南的优秀可人。即使如此,之华在尹川问起姐姐的长相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告诉尹川,姐姐很漂亮,全校最美。在尹川第一次见到摘下口罩的之南时,之华还鼓励尹川给姐姐写情书。其实,这些都是之华将姐姐身上的光芒想象到自己身上,想象自己就是人见人爱的之南、成绩优异的之南、是学生会主席的之南。因此尹川给之南写的信交给之华,之华却没有转交给之南,因为她想象着这一切都是给她的,她夸姐姐漂亮就是在夸自己,她拿着尹川的信,把它们认作是尹川写给自己的,像信的主人一样,偷偷地把信打开读了。

中年时期的之华依旧向往姐姐的身份。之南的女儿睦睦拿着母亲的同学会邀请函给之华,寻问之华如何处理,之华直接应允下来,说交给她来处理。此时的之华内心是有一丝喜悦的,她可以以姐姐的身份参加姐姐的同学聚会,真正做一回姐姐。在同学会上,同学们误认为之华是之南,虽然在聚会上有很多机会可以说出姐姐的去处,但之华并没有这样做,或许她真的享受于老同学们对姐姐的夸赞。在聚会上,之华还遇到了儿时倾慕的对象尹川,并且互留了微信。之华是享受现在的一切的,她喜欢活成镜子里的自己,分不清楚是之华还是之南。

后来,她以姐姐之南的身份与尹川书信往来,越来越深地进入姐姐的角色,扮演着姐姐,享受着喜欢之南的尹川现在喜欢自己的感受。也许自己还有点意识,中间有一次在信中写道:“我不会再来信了,这封信也请你无视吧。”但最后还是没有忍住继续写信寄给尹川,抱怨着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是的,她还是不忍心放弃之南的身份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之后,之华带着女儿飒然和睦睦去老家曾经的校园走了一圈,回想起了当年很多往事,还拍了照片寄给尹川,像之南在和初恋回忆过去一样。

除了之南和之华之间,之南的儿子晨晨也是不断逃避,活在“镜像”中。母亲过世,作为年少的孩子来说是万分痛苦的,但是晨晨没有流泪,始终抱着手机打游戏,还要住到小姨家中,他是在逃避母亲去世,父亲不要他和姐姐的事实,把自己封闭在了镜子里,想象自己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里。晨晨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一开始接受不了母亲过世的现状,但他在努力走出来解救自己。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救赎

之华从小活在“姐姐”这个镜子中,姐姐死后,还要以姐姐的身份做着姐姐会做的一切事情,享受着姐姐拥有的全部荣誉和宠爱。直到尹川根据之华留的地址找到之华,认出之华,彻底打碎了之华的“镜子”,唤起了之华自我意识的觉醒,回到了自己的角色当中。之后,尹川开始回老家找寻之南的痕迹,还遇到了睦睦和飒然,他们一起拍了照片,去之南家给之南上了一炷香。尹川回上海之前找了之华,两人握手相互祝福,这一次的握手是之华在向过去告别、向尹川告别、向姐姐的身份告别。从此,她只是袁之华,袁之南的妹妹。

飒然在之南死后主动留下陪睦睦,寒假开学也不愿走,看似是担心睦睦的情绪,想多陪陪她,实则是逃避,不想面对班里那个她喜欢的同桌,她怕自己脸红。和之华、晨晨一样,她是自我欺骗,自我埋葬。但是,梦终究是要苏醒的。飒然很果敢,她很快就想通了,因为她是一个有自我的女孩,这里的“自我”不是傲慢或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自己对自己清楚真实的认识。她勇敢地去上课,勇敢地面对自己喜欢的人,认清自己的感情。虽然導演在飒然转变的过程中没有用太多的镜头表达,但这也是一个强烈的自我意识发现的过程。

晨晨一开始逃避,从意识里排斥接受母亲离去的事实。渐渐地,他的意识在爆发,他在努力让自己接受。奶奶闪着腰送进医院,晨晨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垂头丧气,他害怕奶奶会像妈妈一样,永远离开。从这一刻开始,晨晨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选择接受。后来有一次,他问奶奶:“人为什么会死?”他内心的主体和客体在纠结,在接受与不接受之间矛盾着。他看到鸟儿死了会难过,会想到妈妈,于是他将家里的鸟儿放飞,在鸟儿的爪子上绑着一封信,那是对天堂的母亲的问候,他希望鸟儿自由,飞向天空,将信带给妈妈。他做的一切都是在宽慰自己,在挣扎摆脱痛苦的现状。晨晨从小姨家出走,被警察找回,他不愿回家,在黑夜里没有方向地往前走着,之华夫妇在后面追着喊着让他回家,晨晨说了一句:“我没有家了。”然后坐在台阶上痛哭流涕。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相信晨晨的这一句话也哭软了很多观众的心。

晨晨是坚强的,他在默默地进行自我改变,之华夫妇希望晨晨留下来多住几天,以平复情绪,但晨晨执意回家,回到有姐姐和妈妈的家。从小姨家离开的那刻开始,晨晨便释怀了,回到姥姥家,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整部影片中,晨晨从出现到最后,他在完成一次伟大的救赎,把镜中虚像的自己解救出来,回归自我。

谁的一生不是这样不断迷失,不断救赎,不断寻找自我的呢?片尾之华带着三个孩子将之南的骨灰放入公墓中,每个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角色中,之华还是之华,不是之南的影子,而是之南生命的延续,把之南本應该拥有的幸福延续下去。飒然也重回校园,直面情感。晨晨会时刻想念妈妈,也会好好生活。

三、欲望的消解与“自我”“他者”的平衡

欲望是人人皆有的心理状态,欲望无止境,需求无止境。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七层,在上一层得到满足时,就会向下一层靠近。从上述意义上看,人的成长与成熟,往往是在对欲望的消解以及对“他者”的探寻中,达到“自我”与“他者”的平衡。

影片整体基调是缓慢的,这也符合岩井俊二导演的电影风格。他的《情书》也是这样的一部纯爱电影,全片画面唯美,感情细腻,节奏缓慢,《你好,之华》亦是如此。本片的拍摄地点在大连,大连本身就是一个沿海城市,有山有水,生活节奏也没有上海那么匆忙。之华父母生活的小镇就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马路上没有一个人,却不显得阴森,而是阳光明媚,充满生机。尤其是在片名出现时,定格在这个画面中,背景是之华父母的老房子,虽不豪华却显得干净,画面整体安静祥和,有一种朦胧美。全片的背景音乐旋律悠长,比如开片的葬礼上拉长的音弦,让浮躁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是平和片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波动——之华的迷失、晨晨的挣扎、尹川的惋惜。就连之华夫妇的工作也是安静的,之华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丈夫是一名电脑程序员。

导演用书信贯穿全片,作为影片的剧情线索。之华与尹川书信往来、睦睦与尹川书信往来、婆婆与扈老师相互寄信、尹川在之南生前给之南寄信、晨晨给天堂的妈妈寄信。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书信”反而使得影片更加具有韵味和复古的浪漫,书信不像微信,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收到来信或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回信,它需要耐心等待。

有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都在问:为什么电影的名字不叫《你好,之南》?因为有一本书叫《之南》,所以有一部电影叫《之华》。之南的生命已经结束,现在的之华是一个全新的之华。之南是过去,之华是将来,所以《你好,之华》。片尾的结局是圆满的,也是有遗憾的。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对于之南和尹川来说,那便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管再遗憾也无法挽回,唯有祝福天堂的之南。

感谢岩井俊二带给我们的《你好,之华》,期待他在中国的下一部作品。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3-184.

[2]马轶男.分析岩井俊二的电影风格——以《你好,之华》为例[A].智库时代,2018,235-239.

[3]金钰婷.拉康镜像理论视域下的《七月与安生》[A].新闻研究导刊,2017,148

[4]陈歆,曹建斌.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4-6.

[5]凌燕.《你好,之华》:与经典互文的困境[N].中国电影报,201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