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三弦与戏曲三弦的差异
2019-07-25韩成刚
韩成刚
【摘 要】三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经历了缓慢的发展,经历了数次变更,从最初的伴奏乐器朝乐器化发展,逐渐发展成熟。在传统文化延续的今天,三弦乐器不断绽放新的光彩,在管弦队伍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三弦又分为民族三弦和戏曲三弦,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显著区别。
【关键词】戏曲三弦;民族三弦;发展历史;差异
中图分类号:J6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79-01
三弦与其他民族乐器相比有着显著特色。由于三弦的音色具有厚重圆浑、刚柔相济、明亮透彻、善于行韵作腔的特点,人们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人们在那个时候的审美追求。如今,随着传统的民族乐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关注,三弦乐器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曲艺、民族音乐中,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三弦的发展历史
三弦从很早的时候就在我国出现,因此,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并且被广泛传播到别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学术界现在对于三弦的起源并没有科学准确的定论。有学者认为,三弦起源于琵琶和阮咸;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三弦源于龟兹;部分学者认为三弦源于火不思,相关资料显示,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的乐器曾与当时流行的奚琴以及阮弦有过融合。 [1]尽管如此,在我国学术界对三弦起源认可度最高的还是三弦源于弦鼗这一说法,并得到了大部分音乐史学家的认可。大量历史文献表明,在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三弦这种乐器,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三弦的培训,在为皇亲贵族表演时常被当作歌舞伴奏和俗乐伴奏乐器。随着乐曲技艺不断提高,三弦乐器逐渐定型,并在宋元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明朝先后传入日本等地,又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明朝时期,三弦的琴杆被进一步改细,并且由方圆形改成了圆形,变成弦子。同时由于地域差异,南、北弦随之产生,并且各具地域特色。伴随着艺术戏曲的蓬勃发展,清朝时期三弦便处于辉煌时刻,在此期间,大三弦创作成功。直到今天,许多高等院校都对三弦给予充分重视,专门设立了相关专业。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三弦文化显示出新的活力。
二、浅析民族、戏曲三弦的异同
(一)定弦方式不同。众所周知,由于三弦具有独特的伴奏效果,因此在许多器乐表演过程中都被用作伴奏乐器,在演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三弦空弦的音高被称作定音,一般情况下,定音的音高取决于演唱者的音高。考虑到演唱者的音高并不固定,也就意味着三弦演奏过程中也没有固定的音高。由于音乐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定弦方式,在不断学习借鉴过程中就丰富了三弦的指法结构,强化了其感染力。
(二)演奏技巧不同。不同的乐器向来有着不同的演奏方式,三弦也有其独特的弹奏技巧。无论是民族三弦还是戏曲三弦,都有两种不同的持琴方式,即平腿式和架腿式。在京剧演奏过程中,由于演奏者左手托琴杆,右手压琴鼓,因此造成演奏者缺乏乐曲施展的空间。然而,民族三弦演奏与前者截然不同。在民族三弦表演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琴架附件被安放在琴鼓下方,这一安排将极大地减轻演奏者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演奏者自由施展演奏技巧,比如说,他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由离开琴鼓进行演奏;他们也可以随意更换弹弦的位置,弹奏出不同的音色。当然,演奏者的左手由于没有外力作用,也便于其揉弦[3]。演奏者在演奏京剧过程中,可以巧妙地通过借音,在一根弦上进行一个八度内演奏。在演奏过程中,由于音乐对音色有着极高的要求,就离不开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不断变换其触弦的角度、触弦点,以及更换弹奏速度来调节音色。
(三)效果不同。三弦在说唱表演过程中一直被用来伴奏,在大部分乐器演奏过程中都有它的身影。就拿陕北说书、京韵大鼓来说,它们的伴奏乐器只有三弦,因此,体现了三弦在乐器演奏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一些说唱演奏过程中,三弦是其唯一的伴奏乐器,这足以凸显三弦的特殊地位。在戏曲音乐中常用中三弦和小三弦作为伴奏乐器,这是因为三弦可以更好地表示唱腔。其中,粤剧、京劇、汉剧、秦腔和昆曲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不仅如此,三弦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三弦具备雄浑的低音优势密不可分。据了解,许多南方的乐曲,基本上是来自民间的器乐歌曲。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经常把小三弦当作演奏乐器,与琵琶、笙、箫进行合奏,可以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4]。
三、结语
无论是戏曲三弦还是民族三弦,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两者都具备着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在我国传统器乐历史上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我们一方面既要承认其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也要具备足够的创作能力,通过高超的技艺与演奏手法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乐器的魅力,实现三弦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婷.浅谈三弦在民族乐队中的作用及发展[J].戏剧之家,2016,(11):53-54.
[2]王子玲.三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都市家教月刊,201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