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声乐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析

2019-07-25杨姝姝

都市生活 2019年4期
关键词:声乐教育

杨姝姝

摘 要:我国近现代的声乐教育发展于上世纪初,最初只是以学堂中传唱歌谣的形式出现。而后借助亚洲、欧洲等其他国家的伴奏旋律,填入中文歌词的形式风靡一时,以现在的目光回首,这也正是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萌发,影响的是整个中国近代音乐的进程。学堂歌谣的创造是音乐教育的开端,而专业化的转变则是从上海国音的数位声乐教育家开始。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类的高校发展更为蓬勃,数量扩增扩张的同时,音乐教学的框架体系也初步成型完善。

关键词:声乐教育 理念实践 当代音乐

一、我国当代声乐教育现状

当代的音乐教育课程理论中,声乐教育是较为重要的核心组分之一,经历许多年的建设完善,至今已经成立了成熟的框架体系。从课程的分布来看,声乐教育既包含音乐的专业课程,也涵盖了文化人文一类通识理论课,二者并没有鲜明的主次之分,而是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教育培养。经过几代教师的奉献于付出,我国的声乐教育进步显著,优秀的音乐人才层出不穷。但是,看到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育中的薄弱部分:

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仍存在战略的模糊不明。思想决定方向,方向激励行动。多年来虽然我国的音乐一直在前进,但是随意的教育学习,仍然体现着对音乐教育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无论是声乐的教育,个人素养、能力的提升,还是上升到全民素养的发展进步,认知层面的差异仍是当下不可忽视的差距。

其次,声乐教育的教师群体能力参差不齐,擅长的领域也不相同。中国不乏优秀的音乐艺术家,但能够从事教育岗位的教师却多集中于中央、上海等优质的高等学府,一些寂寂无名的小院校则常常无人问津。但是音乐的发展却不仅集中于某个地区或某所学府,因此音乐教育资源的分配的均匀化才是未来发展的最优选择。

二、当代声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

(一)重视学生特性,推崇差异教学

社会处在变动与发展之中,人们对自身的精神满足也更为关注,人性观念被重视的同时,个体的差异性也受到了空前的尊重,具体到音乐的教育声乐的学习,对差异性的尊重则是体现在课堂上的因材施教。教师要判断学生是否适合学习音乐,适合哪一种类型的音乐。巧妇也不会强撑无米的饭炊,教师的努力很难改变先天不适合学习某个方向的学生,嗓音不足,音感较差的学生很难从事声乐的表演,成长的空间十分受限。其次,对于特征性强的学生,教师也应当摒弃笼统的教学观念,参照学生的特长与不足,再加以指导点拨,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案。

(二)多方面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这一理念所强调的是“专”与“能”的结合作用,“专”是专业,也就是音乐技能,“能”在这里则是更为广义的泛指音乐之外所要接受的其他教育,情感、知识、道德或者音乐领域的人文与其他才能。声乐课堂中常常发生对“专能”曲解的现象,许多人会片面的坚持声乐课堂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唱歌,可能会涉及气息的控制和声带体态的调整,但远不能达到“能”所要求的的标准。

对“专”“能”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是判断一名音乐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美国的教育专业委员会机构曾经指出音乐教育者要求标准:不仅要具备足够的音乐专业能力,还应当具备教育、心理、社会、生理等多个方面的学科素养,并不断汲取学习,构建出自身的知识框架爱,正确应用于课堂中的实践教学。这是对教师的明确规范,既要有歌唱技术和训练基础,又能兼具各层面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音乐之外的各种困难;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性关怀,能够给学生最优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课堂之外的世界,提升艺术修养。技巧的提升是有形的,情感的改变却不易发现,学生所具备的“能”越广泛、越深层,对作品和表演的含义也就能有更好的理解。

(三)包容开放,汲取学习先进经验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声乐多是美声唱法,我国则偏重民族唱法,艺术没有优劣之分,正如两朵没有美丑的评判。雄浑厚重的美声和轻盈嘹亮的民嗓,歌唱的方式大有不同,表达的情感却十分相近。早在上世纪的50年代,即有美国的声乐演唱者开始探索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区别,并尝试对其进行融合应用,此后相关研究一直持续至今。

当前的我国在文化、经济、国防等诸多领域都已经成为了国际标杆,音乐领域同样需要发展,要与时代共进步,国内与国外,民歌与洋曲的冲突不应当阻碍发展的脚步。对原有的束缚应当摒弃,以科学规范的、舒适可行的发声方式积累实践经验,作品的表演也不应当仅考虑作品的技巧,更多的是情感的累积和结合创作背景的思考,应当结合多方面的内容合理设计演唱方式和展现的内容。规则限制过于狭义,应当用批判的眼光去正确看待,国外的经验教训也值得汲取学习,唯有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发展自身,才能锻炼出优秀的声乐表演者,促进音乐的完善发展。

三、结束语

声乐教育工作者的目光不应当仅着眼于面前的三尺讲台,更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是整个国家声乐艺术的教育发展。只有站在民族的视角,才能真正認识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坚定正确方向不断发展。实践是检验理念的最好方式,声乐教育的理念也应当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对于特性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尝试转变宏观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特征来教学,从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当中,找出规律,丰富理念。要明确音乐教育的初衷是服务于优秀的音乐人才培养,为我国音乐的兴起贡献每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文蔚.声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评《声乐教学艺术实践与演唱指导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5:140.

[2] 孙嘉萍,黄玥.民族声乐教育的发扬与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37:307-308.

[3] 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2.

[4] 刘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声乐教育
社会音乐选秀现象对普通高校声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声乐教育中云南民歌资源的运用
对我国声乐教育结构的分析
从《我是歌手》谈高等院校声乐教学思维模式的转换
建国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
高校对从事声乐教育的学生钢琴伴奏的培养
声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谈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
个性化声乐教育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