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声乐教育中云南民歌资源的运用

2017-04-05罗国玲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声乐教育

罗国玲

摘 要: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培养出了较多品质优良、唱功扎实的民族声乐演唱者。以此为界限,民族声乐逐渐步入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在新的格局下,各个领域及演唱者所演唱出来的歌曲,无论是在音色还是风格上都较为一致,差异性特点较为模糊,辨别难度大,这种问题的出现更加凸显了民间演唱艺术与民族声乐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声乐教育;云南民歌;资源运用

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最初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大环境下,这一时期,西方文化不断深入我国的文化浪潮中,使得我国声乐教学中过多地融入了西方音乐的特点,并且呈现得过于明显。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并且其深化程度有增无减。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乐器得到了相应的推广及应用,但是民族声乐的发展却始终受西方音乐背景的影响。由于音乐观念的更新难度较大,具有西方特色的民族声乐教育成为当下主流的艺术教学模式。因此,在声乐教育中充分利用云南民歌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1 聲乐教育中运用云南民歌资源的重要性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民族声乐演唱的模仿现象过于严重,这就使得音色及演唱风格较为一致,同腔同调的问题明显。因此,为了促使声乐教育更具发展特色,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形成不同的演唱风格,我们需要从问题的本质出发,转变教学思想,扭转教学思路,以期在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中谋求新的声乐教学途径;改变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声乐教育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相互结合,从而在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确定声乐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与时代需求相符的教学形式及教学对策。

目前,在学院声乐教学主体中,仍然沿用以“金氏唱法”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及方式。相对而言,民歌的本质及实际含义的延伸范围更加广泛,“原生态”唱法的推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还能进一步促进民间演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及优化创新,是开拓进取、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原生态”是当今社会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产物,作为新型的名词出现在大众眼中。深究其根源可以发现,这一唱法最早是从民间兴起的,而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及研究,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及人文风情的声乐表现形式。

“原生态”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声乐表演,还包括“原生态”的舞蹈及山水画等内容。以此为依托,由于云南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发展特色,也就成为“原生态”的重要基地。并且,云南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由于云南人民普遍能歌善舞,风土人情特色浓厚,云南也就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的留存省份。对于该地区的人们来说,唱歌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云南,不仅可以通过唱歌表达劳动现状,还能通过唱歌传达爱意、抒发个人情感,由于云南民族歌曲种类及曲目较为丰富,为教学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云南,当感情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描述时,人们就会通过唱歌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交流与互动。

云南人的淳朴风情及待人处事之道都可以通过唱歌表现出来,因此歌曲是云南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对生活情况的真实再现。云南部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加之长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历史推进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符合自身优势的文字。但是,他们的历史依然能够流传至今,这因为他们通过歌曲叙事的方式事件记录,再经由后人传颂,逐渐传承至今。因此,云南歌曲不仅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2 声乐教育中云南民歌资源的运用

2.1 声乐技艺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巩固学生的演唱技巧是尤为重要的。云南民歌凭借其资源优势,不仅能够为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及运用,增强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及传播。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小河淌水》是较为典型的教学内容。在云南民歌的种类中,这一曲目也能充分体现演唱者的优秀唱功,并且歌曲中所涵盖的更多的是高、中、低音的自由转换,演唱者可以通过对音区的控制,实现音色的高效衔接及无暇转换,从而从根本上凸显声乐技能。因此,针对这一曲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为学生音域的扩展提供相对有效的训练路径。

2.2 演唱风格的拓展

由于各个歌曲所要表达的含义及情感存在较大的差别,风格也应当是大不相同的。针对当前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风格一致的弊端,应当充分利用云南民歌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云南民歌在风格演绎上存在多样化的优势,呈现出来的差异性现象也较为显著,这对改善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云南民歌将会发挥其标杆性作用,引导学生突破自身局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虽然对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家进行借鉴、模仿是致敬经典的重要表现,但是这并不是盲目跟从的借口,也不能作为未来的发展格局长期存在于声乐教育体制中。

2.3 音乐审美的培养

具备审美能力是开展任何活动的基础,虽然演唱技巧及风格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审美能力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教师仅将声乐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规定的标准,他们才能正确区分哪些是自己应学的、哪些是不良现象应及时改正的,从而确保其能够始终对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由于云南民歌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引入云南民族资源,不仅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民歌的认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云南民歌在民族声乐教育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演唱技术的规范化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2.4 丰富声乐教材

正如相关研究者所指出的,目前民族声乐“原生态”唱法教学的问题主要在于合适的教材、教法及具有相当业务水平的教师方面。就教材和教法而言,云南省目前尚无合适的“原生态”唱法的教材,但许多理论研究者已经通过自己的田野考察,撰写了大量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专著,如云南艺术学院的张兴荣教授在多年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撰成了《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一书,对云南特有的民族民间原生音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深入的研究;国内民族音乐学者,如樊祖荫的《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年版),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袁炳昌、冯光钰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等也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做了一定的介绍。

总之,面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千人一腔”“万人同声”的窘境,我们只有回到民间,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的“原生态”唱法及民歌资源,进行“原生态”唱法的教学实践,才能重新找回民族声乐的魅力。相对而言,云南丰富的“原生态”唱法及民歌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云南的声乐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引进民间歌手进行教学互动,找到专业院校利用民歌资源的教学模式等,将对改变我国民歌同质化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旭.云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民族音乐,2013(03).

[2] 冀丽娜,程小娟.让云南民歌融入高校课堂[J].民族音乐,2013(03).

猜你喜欢

声乐教育
从《我是歌手》谈高等院校声乐教学思维模式的转换
建国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
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