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第23首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第一乐章曲式结构探究

2019-07-25乔鸿

戏剧之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曲式结构贝多芬

乔鸿

【摘 要】《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又是三个乐章中的核心。本文将从分析第一乐章曲式结构的角度,对此作品进行浅析。

【关键词】贝多芬;热情;作品分析;曲式结构;音乐精神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59-01

一、《热情奏鸣曲》的历史意义

贝多芬第23首钢琴奏鸣曲《热情》(作品57号)作于1804-1806年间,是贝多芬创作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热情》第一乐章是整首作品的核心乐章,是三个乐章中最为精华、最为丰富的一个,也是本文接下来要深入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曲式分析

(一)呈示部。主部主题1-16小节,第一乐句由弱起小节较弱地进入,环绕上升了三个八度后,停在了f小调的属音上。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上二度的转调模进。第三句是对第三四小节的动机进行重复之后又进行上三度的调内模进。其中,第10小节左手突如其来的微弱的动机,类似于《命运》交响曲。随后的第四乐句便针对于这一动机进行发展。在16小节的属和弦上开放式的结束了主部的陈述。

连接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6-24小节,将主部主题的材料变化发展,加入左右手交替的上行八度三和弦,巩固了f小调的调性,同时又把紧张的气氛扩大化。24-35小节是连接部的第二部分,旋律和伴奏的织体都发生了改变,左手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bE为bA大调的副部做出充分的属准备。

35小节开始了热情洋溢的副部主题。42小节 ba小调的拿波里七和弦引入K??46-D7,扩充至50小节开放式终止了副部主题,给听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结束部分为三个乐句。第一乐句51-54小节,左右手反向倒影的复调织体伴随着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呈示部推向了高潮。55-58小节是对上一句的高八度重复。59-65小节旋律发生了变化,左手和弦连续下行并渐弱至65小节的pp.使呈示部安静的结束。

(二)展开部。展开部分为四个阶段,65-78小节是引入阶段,主部主题在E大调上变化发展。突如其来的升号调增添了一抹温暖的阳光。

79-109小节是中心I阶段,主部主题在明亮的C大调上左右手交替的流动着,十六分音符的紧张急促的伴奏织体与抒情缓慢的引入部分形成了对比。83-86小节转至bA大调,是对前一句的下三度转调模进,87-88小节是对前一句的下三度调内模进。89小节左手A和bA的交替使用让调性在bb小调和bD大调中间徘徊游离,至93小节开始bD大调的属持续,为中心II的开始做出准备。

中心II阶段是109-122小节,在副部主题的材料之上变化发展而来。模进手法同中心I相似,调性由bD-bb-bG。 119小节#F大调主和弦采用了等音记谱的方式,但并未停留于升号调。122小节C大调的主和弦同时又是f小调的属和弦,迎接再现准备的到来。

再现准备阶段从123小节开始,流动的织体把展开部的情绪推向了新的高潮。130小节左手高低音交叉的四个连续的bD预示着“命运”动机的出现,并成为再现部的属准备句。134小节左手在渐弱的条件下持续f小调的属音,静静地等待着再现部的到来。

(三)再现部。135小节开始再现了主部主题,不同的是左手伴奏织体沿用了再现准备的连续的八分音符的节奏,充满了生机和新意。连接部I(150-163小节)并无较大变化。连接部II(163-174小节)将持续音由原来的bE变为C,为再现部的副部做出了属准备。再现部的副部(174-189小节)转至F大调但181小节转至同主音小调的拿波里和弦,开放式终止与呈示部相同。结束部从190小节开始,稳定于f小调。

(四)尾声。这首作品的尾声格外的庞大,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3-217小节,先后对主、副部主题进行延伸,像是对两个主题的概括总结。

218小节开始尾声的第二段,采用了一种新的材料。235小节片刻的休息后左手再一次响起了主部“命运”动机,像是在安静的等待着某些事物的到来。239小节较强的D7和弦让听者为之一震,并完满的终止了第二阶段的发展。

240-263小节是第三阶段。在左手紧张的半分解和弦下开始了副部主题的变奏,并不断渐强至243小节,把整首乐曲推向了至高点。所有的热情、紧张、激动在这一瞬间全部爆发。256小节开始逐步减弱,像是这一场战役过后消散的余烟。直到263小节的ppp,将热情的圣火消失殆尽。

四、结语

整首作品从头至尾的流露着作者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同时作品中开放式的终止像是诉说着作者不甘于平庸,要像压迫势力作斗争的决心;展开部主、副部主题的不断变化又像是作者一直念念不忘的初心,并日渐强大。调性上缜密的布局像是作者早已做好了打响这场革命的一切准备;盛大的尾声像是作者看到了革命之后的曙光,一腔热血只为背水一战,最后归于安宁和平静。正如阿尔什万格所说:“在《热情奏鸣曲》里,‘作曲家的革命意识反抗着一切压迫者。”①

注释:

①A.阿尔什万格.贝多芬传[M].1952,145.

参考文献:

[1]张小哲.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初探[J].文学界(理论版),2012(06).

[2]林碧炼.浅析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李圓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音乐鉴赏[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4]徐敏.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J].音乐时空,2015(02).

[5]李东静.贝多芬作品中英雄性与悲剧性的糅合——诠释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技法及演奏[J].艺术研究,2011(01).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曲式结构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