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满族音乐的体裁与音乐特点

2019-07-25邢博琳

戏剧之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满族体裁音乐

邢博琳

【摘 要】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共有一千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等省市。满族人民80%以上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其他职业。满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关键词】满族;音乐;体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48-02

近百年来,满汉两族长期杂居,文化相互融合,由于语言和生活习俗的改变,目前能够见到的而又能判明族属的满族民间音乐作品不多。满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说唱、器乐、戏曲五类.

一、满族文化的历史背景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有无圈点和有圈点两种,俗称老、新满文。老满文是在1599年根据回鹘字母创制的,17世纪初又在老满文基础上加圈、点,创制出新满文。清朝迁都北京后,大量满族人入关,普遍习用汉语;同时汉人大批移居关外,东北的满族人也逐渐习用汉语。到目前,除黑龙江省某些边远乡村尚有少数老年人还会说满语外,其他地方的满族一般都通用汉语、汉文了。

满族有悠久的历史,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軚鞫和女真。16世纪末,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都,l635年10月,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满洲”是满语“吉祥”的意思。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满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萨满教是一种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直到目前,在东北一些农村,满族仍然保留有萨满教。

二、满族音乐体裁

(一)民间歌曲。目前搜集到的用满语演唱的民歌有摇车曲、子孙万代歌和哭丧调等几种。摇车调也叫“悠悠调”,是满族妇女哄孩子入睡时唱的催眠曲。摇车调流传很广,各地唱法不同,但都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满族人民中世代传唱。悠悠调一般没有固定歌词,大多是随当时情境而发的即兴演唱,有满语,也有汉语,还有满汉语兼用的。这种形式的民歌在民间非常流行。满族人哄孩子时,由祖母或母亲唱着《悠摇车》儿歌,歌词不固定,多为信口编唱。其基本内容和作用是“抚慰”——适合于不大懂事的婴儿;“吓唬”——适合于稍懂事的儿童;“祝愿”——满族妇女对孩子所寄托的期望。

在满族小唱中,用满语传唱的数量很小,如为老人祝寿时而唱的《子孙万代歌》、娶媳妇办喜事所唱的喜歌《拉空齐》等。而绝大多数的小唱,则是用汉语演唱得以流传的。因此,事实上满族民歌不限于满族一个民族唱,有些汉族也很喜欢它。可惜的是,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满族民歌,旋律已经失传,无人会唱,遗留下来的歌词,只好作为民间口头文学流传下来。这样有词无曲的满族歌谣,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仍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满族歌舞音乐。萨满教歌舞主要是祭祀跳神歌舞。满族过去每逢春节和丰收,都要请萨满到家里跳神,以告慰祖先并祈求神灵保佑。分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几种形式。目前已搜集到十几种曲调,七十余首歌词。萨满跳神一般只用打击乐伴奏,不用管弦。

(三)满族说唱音乐。满族曲艺有“子弟书”和“八角鼓”两种。“子弟书”是清乾隆年间,由北京满族八旗子弟参照汉族民间的鼓词形式所创造。清代震钧《天咫偶闻》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西调尤缓而低,一韵萦纡良久。此等艺,内城士大夫多擅扬,而瞽人其次也。”子弟书的内容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以及传奇、戏曲中的故事。子弟书的东城调,又叫东韵,曲调粗犷、沉穆,善演唱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西城调又叫“西韵”或“石韵”,曲调低缓萦纾,善唱委婉抒情的爱情故事。子弟书兴盛时间不长,清末已衰落,但对后来兴起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奉调大鼓等曲种颇有影响。“西韵”也作为曲牌被吸收到单弦牌子曲中。

满族在关外牧居时期,常在行围射猎之余弹起八角鼓自歌自娱,这种民间歌曲入关后发展为曲艺,最初由艺人手执八角鼓自弹自唱,乾隆年间发展为坐唱形式,并有单唱、拆唱、群唱等。唱腔由四句板、数板、若干曲牌和煞尾构成。现在山东流行的聊城八角鼓与满族八角鼓有渊源关系,河南大调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曲种,也都吸收过八角鼓的曲牌。

(四)满族民间器乐。目前存留的满族乐器不多,大部分是打击乐器。流传最广泛的是八角鼓,其次还有抓鼓、大拾鼓、扎板、幌铃、牛角号、口弦等。

八角鼓是满族曲艺“八角鼓”的主要伴奏乐器,现用于单弦伴奏。相传原为满族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木料镶嵌而成,象征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为八角形,故名。

左手执鼓,鼓面竖立,演奏时,以右手指弹击鼓面而发声;摇动鼓身而发声;以手拍打鼓面而发声;以拇指搓蹭鼓面而发声。

口弦,满语为“墨克纳”,是满族妇女喜爱的乐器,满族的口弦为铁制单簧,最容易发出Do、Re、Mi三个音。满族的器乐曲目前能看到的只有《律吕正义后编》所记录的《庆隆舞乐谱》。

三、满族音乐特点

满族民间音乐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它的音乐特点表现在音阶调式、节拍节奏、旋律线条和装饰音等方面。

(一)音阶调式。宫、商、角三音小组是满族民间音乐的核心音调,也是构成满族民间音乐调式的骨干音和基础。胡伊辛格说:“主题是持久的,而且世代相传。”宫、商、角三音小组是满族民间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类型”,也是代代相传的“持久主题”。

满族民间音乐中常用以宫、商、角三音小组为核心的四音音列和五声音阶。而在宫、商、角三个音中,由于低音更加趋于稳定,所以满族民间音乐作品以采用宫调式的最多,商调式、角调式次之,羽调式和徵调式则较少见。

由于宫、商、角二种调式最常见,因此在同宫系统的调式转换中也常用这三种调式之间的转换。又因为突出微升的清角音,所以“变徵为角”的大二度转调也是经常采用的。另外,满族民间音乐有时也用“清角为宫”“变宫为角”的旋宫手法,造成五度关系的转调,这在本质上和“五度结构”是相同的。

(二)节拍、节奏。满族民间音乐的节拍分散板和有板两大类,有时一首作品就包括这两种节拍形式。其结合方式有共时的(新城戏中的“紧打慢唱”)和历时的两种。

(三)旋律线条。因为强调宫、商、角三音小组,所以满族民间音乐的旋律是以级进为主的,有许多旋律只用级进,而不出现一次跳进。更常见的情况是级进的旋律加入一些三度或四度的跳进,增加旋律的活力。

根据现存满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总的看来,满族民间音乐的旋律音域较窄、旋律线起伏不大,平稳、庄重、简单、朴素。

四、结语

应当承认,由于满汉文化融合和历史的原因,目前很难从现存的田野工作资料中概括出满族音乐的“统一”特点。将来是否能够,尚难断言。无论以“满族唱”作为甄别是否满族民歌的标准,或以“唱满族的”作为判断是否满族民歌的尺度,对于满族这个“特殊”的族群来说,都难免有失偏颇。也许我们这一代的学人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如此了。因而,所谓“基本特点”难免挂一漏万,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学术难点。

参考文献:

[1]陈丽娟.试论满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及音乐特征[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30(3):99-102.

[2]张溢娜.满族民歌音乐特征初探[J].当代音乐,2015,(7):64.

猜你喜欢

满族体裁音乐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