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表演要素及宏观原则探析
2019-07-25李晓莹
李晓莹
【摘 要】民族声乐艺术表演是借助语言与形体来进行艺术创造的,歌者具备了演唱的技能技巧,掌握了抒发情感的心理体验与感受,就需要通过表演实践来完成艺术创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宏观原则是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逐渐形成的,即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这一原则的形成对我国培养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声乐表演;要素;宏观原则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45-02
一、民族声乐表演要素
(一)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表演
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表演属于非语言性的语言,它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构成的一个表演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形体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它作为艺术实践中符号系统的表达,传达歌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表情性功能,主要用于辅助有声语言或歌唱表演,以表达思想情感,使理性信息具体化、形象化、情趣化和艺术化。二是美感表达功能,它对肢体语言的要求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可以使演唱者的表演达到出神入化、尽善尽美的境界。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民族声乐演唱在运用肢体语言的时候,要考虑的是符合人们真实的生活逻辑,以此来激发表演者内心的冲动与激情。肢体语言是心理和形体两方面的结合,也是内部情感和外部动作的统一。演唱过程中演员选取肢体语言表现方式,诠释作品的美学价值,体现和提出了对肢体语言多样性、丰富性的要求。
其次是形体表演中的面部表情。在艺术实践中,歌者的表演若想要入木三分,面部表情一定要到位,舞台上表达歌曲中的感情,一定要在面部表情上有所体现。
第三是形体表演的伴声体态。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伴声体态时有发生,如“拍手”“跺脚”等,这种非语言的声音,它的出现有助于歌者更好表达作品的情感,随着自然感觉的流露,使得演出达到最佳效果。
第四是借物体态是利用身边的器物进行交流时所出现的体态,如“摆弄衣角”这样的肢体语言,主要借助于各种道具来营造一种相对逼真的在场气氛,建立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同时也将抽象的叙事情肯具象化。
(二)民族声乐表演中的造型手段
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歌者不仅仅要演唱,还要进行“形神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歌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首先运用适度的手势表演,不仅能帮助情感表达,而且能够为演员形体造型,“手势”表演在歌唱中体现了明确的含义,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配合手势动作。其次“眼睛有戏”才能抓住观众,由于表演的需要,形体训练对声乐表演来说非常重要,它有着其自身规律的、符合声乐特性的形体训练。因此,重视并研究如何科学进行声乐形体训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人们在舞台上,要求演员的眉眼、肢体、身段动作既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又舒展大方,灵活自如,富有动感,并满足观众艺术欣赏。
(三)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形体特征
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形体特征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段中,人体发育有不同特征。青年人和老年人相比,形体动作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其次是身份特征,演员需要经常注意,仔细观察不同身份人的形体动作特征,抓住带有普遍性与代表性的形体动作,去积累创造人物形象的模特素材。第三是性格特征,不同性格有不同的形体动作,民族声乐学习与表演的成功与否,与表演者的性格密切相关。一个具有优良性格特征的人,可以保证其具有稳定的学习状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高水平的歌唱能力。
二、民族声乐表演宏观原则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宏观原则是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逐渐形成的,即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这一原则的形成对我国培养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民族性
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着,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养分,在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孕育中,迸发创作灵感,在不断深入搜集和整理相关研究的同时,结合专业化的演唱方法及科学化的理论知识,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美学观念,民族声乐表演移速在创作和表演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情感上,这种被赋予了浓郁色彩的民族情,给人炽热的感受,更是一种民族情节的凝聚;二是体现在语言上,继承了民族声乐传统的精髓,我国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语言种类极其丰富,对民族声乐表演者的演唱提出了“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的要求,在艺术实践中,歌者的演唱更具有歌唱性口语,当旋律发展到一定阶段,更多的口语声音就从正常的字的一般音调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曲调,即旋律。三是民族声乐表演的唱法、表情、表演汲取和借鉴了戏曲中的动作,以此同时融进了一些自然的、现代的因素和形式,它独特的风格让观众不仅在听觉还是在视觉上得到愉悦,获得较高的艺术享受。
(二)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科学性
民族声乐表演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发声的状态以自然发声的状态为主,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演唱难度不大。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外的一些先进的音乐思想及演唱发放流入国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要在不断的变化和提升,此时世界音乐文化在中国得到了认同,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民生声乐表演艺术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歌曲创作力度、难度的加强对演唱能力、声音对音乐的表现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些时候,民族声乐艺术的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的挤、卡、白等问题,歌者不能完整诠释作品的内涵,也无法很好地表现作品。为了民族声乐艺术在今后的良性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声科学性成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共同追求,即取美声唱法之所长,为民族唱法之所用,在气息、喉头位置、共鸣等方面进行大胆地借鉴和融合。因此解决呼吸、打开喉咙,学会使用混声实现上下声区统一等问题,从而使演唱者具备宽广的音域,较强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三)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艺术性
要提高民族声乐表演的艺术性,除了要加强歌曲一度创作的艺术性外,作为二度创作的主体——演唱者需要有各方面的修养和积累,提高自己的美学鉴赏力,同时还要从自然科学中去获得知识,在学好自己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時向其他种类学科拓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了积累,在演唱作品时就不会只有技巧和单薄的情感表达,才会为歌曲内涵的挖掘和表达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以及通讯媒介的便捷,世界各国的交流愈加频繁、和谐,音乐元素更加多元化。民族声乐艺术表演在其发展的道路上肩负着民族传承的责任,在不断发展开放的时代面前,我们的音乐创作必然会在坚持民族风格、民族韵味、民族气派、民族情感、民族语言的方向下,不断融入时代新的元素。歌者在这样的大语境中,也要力求与时俱进,只有跟好社会发展的步伐,明白词曲作者意图,尽最大可能去完善作品。民族声乐一旦具有时代性,就有可能创作和演唱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气息的作品,成为受时代欢迎的歌手、歌唱家或音乐人。
参考文献:
[1]孟新洋,柯琳.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邢璐,焦艳.声乐演唱艺术与民族声乐之微探[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
[3]徐敦广.民族声乐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4]李建英.艺术演进和文化变迁 民族音乐及其文化价值体系[M]. 2013(11).
[5]李文华.声乐教程 民族唱法卷 中国经典歌曲150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