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视角研究黄梅戏的唱腔特色
2019-07-25王懿佳
王懿佳
【摘 要】基于地域视角下,不同的地域环境有不同的曲式结构和唱腔差异,黄梅戏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和唱腔特色上对黄梅戏展开分析,并为黄梅戏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视角;黄梅戏;唱腔特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39-01
一、基于地域视角下黄梅戏唱腔的曲式结构
(一)旋律音调结构。音乐基本上都是依靠旋律音调表现出来,更是一个地区音乐的重要标志。黄梅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充分融合了本地的环境和文化,还具有本土方言特色,使地域特色更加明显。在旋律音调结构上,黄梅戏唱腔仍是以五声音节为主,在传统的基调上以级进式为主,还有四、五度跳进,很少有六、七度的跳进。在句尾调式上使用乐分局和结构型的乐节,其主要原因在于黄梅戏的起源。
(二)调式结构。戏曲的表现基调主要是由戏曲的调式决定。黄梅戏唱腔仍使用传统的无声音阶调式,也会存在七声音阶调式,但是数量少。从宫调处理效果上看,黄梅戏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特别是在戏曲音乐的暂转调、换调和转调上,差异比较明显。
(三)节奏表达。节奏就是节拍,是音乐的骨干,是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黄梅戏唱腔在节奏表达上具有灵活多变和节拍简明有序的特點,黄梅戏的音律节奏不会因唱腔的主题和内容发生变化,并始终保持统一的节奏,具有通俗易懂的优势。
二、地域视角下黄梅戏唱腔特色分析
(一)民歌小调式花腔。花腔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生活情怀,源于安徽西南地区的俚曲歌谣,孕育着百余花腔系杂曲小调[1]。黄梅戏通过花腔调式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盛行,得以传承。花腔调式具有节奏旋律清晰明快和跌宕起伏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二、三小戏的方式融入到灯会舞曲和民间歌谣中。例如在《夫妻观灯》中,不仅句结构简单,通过锣鼓伴奏、虚词衬字,使曲调更加灵动活泼。另外从唱段上看,花腔具有质朴生趣和快人快语的特征。在花腔中,经常会使用到衬句、衬词,在曲调中占据重要地位,促使乐曲更加丰富。
(二)说唱音乐式主腔。说唱音乐式是黄梅戏的主要曲调方式,在表演中,充分体现出调式和节奏变化的特征。黄梅戏具有浓厚的安庆戏曲文化底蕴,且安庆戏曲具有优美声强的特征,促使黄梅戏的演唱方式更加多样,通过对上百种花腔小调中的腔调进行修改,形成了目前拥有的黄梅主腔,其中高腔的作用最大,主腔主要包括五个腔体,分别为平词、二行、三行、八板、平词对板。
平词擅长大段叙述,优美淳朴、庄重大方,从而多应用于正本大戏中,通过极强的表现力,充分、完美诠释了戏曲的角色情感。平词的演绎方式主要是一人主唱、多人帮唱,同时以锣鼓伴奏。二行主要作用是回忆过往、倾诉,通过上下句循环的演唱方式进行。三行在二行的基础上进行压缩,唱腔速度要快,有快速板之称,主要表达人物激动的心情和紧张的心理。八板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八拍,在独立腔体中分为四句或者是上下两句,慢速唱腔主要表达人物怨怆情绪和忧思情绪,快速唱腔主要表达人物急躁、愤怒的情绪。平词对板就是男女对唱时使用对板并结合平词,此时的平词不仅曲调稳重优美,而且抒情、叙事。
(三)花腔演变的三腔。黄梅戏三腔主要包括阴腔、仙腔和彩腔,三腔都有一个基本的腔体,这是三腔的共性。一般情况下拥有固定的使用方法,包括锣鼓、复句和字位,且曲牌体特征比较明显。另外黄梅戏的三腔又有一定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三腔的句式和调式不同、用途不同、来源也不同。
阴腔来自青阳腔,最大的特征在于言戚音衰、沉郁,且只有五声调式,在声调式上与仙腔和彩腔大不相同。[2]阴腔的曲调比较衰婉和沉戚,通过一波三折的方式表达悲戚之情,通过与主腔共同,这样使曲调更加悲戚。另外阴腔主要依靠哭喊的方式进行演绎,这样能够进一步加深悲伤的情感。
仙腔又称道腔,由于长期受到道教音乐的影响,因此演绎成具有特色的道腔,后来由于青阳腔吸纳融合,最终以黄梅戏的形式传承下来。仙腔比彩腔复杂,且抒情、耐人寻味,唱腔优美动听,通过变奏方式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和心声。例如在黄梅戏《天仙配》中,可以利用仙腔充分表达歌词中的情景,通过男唱的方式,表达出伤感情绪或者是洒脱情绪,仙腔在不同场景或者是不同人物中都能准确表达出鲜明的层次,增加情感的渲染力,给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彩腔就是所谓的即兴演唱的腔调,在一定程度上从花鼓腔中吸取精华,主要以起承转合的四句体进行演唱,通过男女腔调共同调式,且男低女高的方式相互作用合成[3]。彩腔的主要调式为五声徵,主要由散板和对板组成,运用于喜庆场面,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抒发或者传达情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黄梅戏具有多样的唱腔风格,并能充分展现出不同的内涵。丰富的乡村生活情怀和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使得黄梅戏具有丰富的唱腔和美妙动人心弦的曲调,在未来,黄梅戏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徐华东.黄梅戏唱腔“花腔”的艺术特点[J].黄梅戏艺术,2018,(3):70-71.
[2]杨黎明.浅谈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J].艺术研究,2018,(1):58-59.
[3]贺剑.黄梅戏唱腔的演唱特点特征分析[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1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