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排京剧《清贫之方志敏》的思考
2019-07-25梁志鹏
梁志鹏
【摘 要】京剧《清贫之方志敏》是山东青岛京剧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六周年,庆祝党的十九大而准备的新剧目。着重从最早的革命党人之一的方志敏同志的英雄事迹展开,讲述了方志敏在一次与敌军作战过程中,为了营救自己的战友甘愿自己被俘的故事。还讲述了其在狱中依然保持“清贫”的品格,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最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故事。是什么在当时那么艰难的岁月里支撑着他?是“清贫”,是革命党人的“清贫作风”。本文就此展开思考。
【关键词】京剧;清贫之方志敏;思考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21-02
方志敏,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农民领袖。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一个拥有高学历文凭的人,原本可以以此过上富足的生活,却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早期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甚至不惜为伟大的革命事业英勇献身,享年三十六岁。新中国的成立和早期革命党人的貢献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现在富强的中国,就不会有现在的岁月静好。本文从方志敏的清贫、早期革命党人的清贫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及思考清贫背后的含义。
一、清贫的双层含义
(一)清贫之方志敏
在革命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革命将士方志敏同志被红军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的时候,有两个国民党小兵以为可以发笔横财。从头到脚全部搜查一遍,除了一支自来水笔和一块时表之外,身上什么都没有[1]。这两个兵士很不解,他们的长官过着锦衣绸缎的生活,共产党军官怎么会这么寒酸,何况被俘的是共产党高官。没错,方志敏同志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直至被俘时,除了满是补丁的衣衫和缝缝补补的袜子,身上一个铜板都没有。虽然经手的钱很多,但是那些都是革命筹来的善款,是革命队伍的钱,他一分都没动过,悉数把这些钱都用到革命队伍的建设当中去。加入革命十几年来,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他的妻子在一次收缴活动中,要来一块绒布,想要为演出做一套服装,这件事情被他知道后,他大声斥责妻子把布还回去,这就是方志敏同志。虽然物质上面是匮乏的,但精神却是富足的,他加入革命队伍从来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
(二)方志敏之清贫
正如方志敏《清贫》一文中所讲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他这一生都恪守“清贫”,这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财富[2]。这个清贫不单单是指物质匮乏,清苦的生活,而是指精神方面的。主要是指他在革命工作生活当中保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清廉为民”的高尚品格。这就是“方志敏之清贫”。正是早期革命党人身上这种大公无私、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这些精神,才有了后来的新中国,这和他们身上的优良作风密不可分。正是这种“红军精神”一代代的传承,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革命党人。
二、京剧《清贫之方志敏》背后的思考
(一)清贫,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食粮
方志敏同志只是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在新中国成立的背后,有千千万万个“方志敏”。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我们要感恩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牢记先烈们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下去[3]。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之下,武器装备落后,粮食供应短缺,早期的共产党人就是靠“清贫”的作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与敌人做斗争。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一大批革命英雄。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为了革命英勇就义、王二小为了把敌人引进包围圈被敌人活活摔死等等,在这些优秀的革命党人中,董存瑞炸碉堡时仅十九岁,刘胡兰为了保全乡亲英勇就义时仅十五岁,王二小牺牲时仅十三岁。为了革命的胜利,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红色的画面里。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革命英雄,那些地下工作者,为了革命事业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为革命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正是这些千千万万个革命工作者前赴后继,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二)清贫,是共产党人胜利的法宝
俭以养德,廉以励志,这是传统文化在岁月的沉淀下的道德真理。清贫也是
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法宝。“清贫”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保持清廉、自觉抵制腐败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4]。共产党人的生活作风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理想。一个沉迷觥筹交错、灯红酒绿的人,必然不会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腐败就是从骄奢淫逸开始的,比如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东封泰山,修皇陵、筑阿房宫,大肆耗费人力财力,引起民愤,最后落得群起而攻之,不到二世便亡的结果,这就是历史的教训。新中国之所以取得胜利,并不断繁荣昌盛,靠的就是共产党人“清贫”的优良作风。
(三)清贫,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三国时期的一代忠臣诸葛亮不计个人得失,就为刘备托孤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民国时期,革命先驱孙中山同志为民族的振兴尽心竭力,不治家产。近代以来,老一辈伟大的革命家周恩来、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恪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周恩来在重病期间告诉自己的妻子,如果自己不在以后,不要再继续住在中南海了,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一代伟人毛泽东崇尚节俭,从来没有过过一次生日,在他的遗物中,有一件缝了74个补丁的睡衣和一双穿了二十多年的拖鞋。所以说,清贫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三、方志敏之清贫的启示
(一)共产党人的清贫是为了人民
方志敏同志虽为早期共产党高官,但为政清廉,不拿群众、集体一针一线,一心一意为了革命事业。这种艰苦奋斗、勤劳朴素、一心为民的“清贫精神”值得全党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这是无数先烈齐心合力的结果,身为共产主义接班人,不仅要牢记先烈的事迹及精神,还应该向先烈们学习他们身上那种精神,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俭以养德,廉以立身。为政者要像方志敏同志学习,其虽深处要职,却平易近人,事事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考虑。生活上坚持勤劳朴素的生活作风,工作上以人为本。这是人民的好公仆,人民也会永远铭记他。感恩先烈,致敬先烈,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
(二)“清贫”作风必须发扬光大
这里要发扬光大的“清贫”并不是要去过之前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日子,而是要恪守清正廉洁的方针,弘扬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保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抵制腐败的能力,让物欲服从廉政的规范。从古论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5]。所有德高望重的为人师表者都是甘于清贫的人。领导干部保持清贫的作风,方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真正做到事事、时时为老百姓着想,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乐于清贫,才能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乐于清贫,才能体会“悠然忘却世间事,唯留清香满田园”的那份纯真;乐于清贫,才能体会“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那份勇敢。共产党人要树立一种廉政为民的价值观,带头厉行节俭,把“清贫”视为立身做人的原则和道德规范加以追求,力争做清贫的模范。
方志敏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这种“清贫”的精神会永远弘扬下去。本文从清贫的双层含义、对清贫之方志敏的思考,以及方志敏之清贫的启示三个方面论述了方志敏身上的清贫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带给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徐公喜.方志敏国情思想发展轨迹[J].2017,(1):49.
[2]方志敏的清贫家风[J].福建党史月刊,2017,(2):62-64.
[3]王德蓉.方志敏的清贫家风[J].东北之窗,2017,(7).
[4]方志敏的清贫家风[J].福建党史月刊,2017,(2):62-64.
[5]戴和杰,何剑芳,张桂英.方志敏:在清贫中担当[J].吉林人大,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