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 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以杭州市为例

2019-07-25李海涛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高高技能杭州

李海涛

提 要: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需要高职院校围绕区域转型升级的需求提升内涵建设, 并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服务。 高职教育为杭州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持续性和精准度不够。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服务杭州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杭州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共同遵循。 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全方位转型升级的方向, 也是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围绕区域转型升级的需求提升内涵建设。 高品质生活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追求, 需要政府、 企业、 社会、 民众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特别是需要高校等社会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从全球来看, 通过高职教育提高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 是德国、 日本等工业化国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关键[1]。 国内的相关数据分析也证明, 高职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提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这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 聚焦内涵发展、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战略举措[3], 也为高职院校在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背景下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杭州高职院校与城市互动的现状

(一) 需求侧: 杭州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有力支撑

1.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职教育提供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主体是实体经济[4]。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必须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 结构合理、 素质优良、 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建设知识型、 技能型、 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 为配合《中国制造2025》 战略部署, 2017 年, 国家有关部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提出: “到2020 年, 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达到22%,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2%左右。”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协同配合, 关键在于学校教育系统, 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继续用好“人口红利” 的同时, 注重“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培养培训上亿的工程师、 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5]。

高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 据有关调查, “一线高技能人才比率为27.3%、 20.1%的两家企业, 企业人均利润都超过17 万元; 而一线高技能人才比率为0.2%、 1.3%的两家企业, 企业人均利润都不足3 万元”[6]。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尤其是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 尤其是“1 +6” 主导产业(1 个万亿级信息经济集群, 以及6 个千亿产业集群, 包括文化创意、 金融服务、 旅游休闲、 健康、 时尚、 高端装备等6 大主导产业) 的快速发展,杭州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 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较大, 而从业人员多集中于传统的低技能基础型岗位, 呈现过剩的状态, 而高技能人才的空缺则非常明显。 针对产业发展的需要, 杭州市提出“到2020 年, 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7 万人,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的目标, 同时要在高技能人才数量上追赶其他先进城市, 目前来看仍有压力(见表1)。

表1 东部部分城市高技能人才情况(截至2017 年末) 单位: 万人, %

从西方发达国家和上海、 广州等先进地区发展趋势来看, 高技能人才呈现出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特点。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理论培训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浪潮中, 高学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储备极为关键。 截至2017 年末, 杭州市就业人员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上者, 占46.92%, 其中大专学历47.28 万人, 占16.34%; 劳动者中仍有大量的低学历就业者, 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0.73%。 高技能人才存在低学历、 高年龄的问题,适应产业变化的能力较弱。

2. 高品质生活需要高职教育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

高品质生活需要提供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需要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者, 需要政府、 企业、 社会、 民众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一起努力, 协同推动。 而提供社会服务, 是高职院校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核心体现。 杭州正面临“后峰会、 前亚运” 的历史机遇, 浙江“大湾区” 建设的战略机遇, 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临空经济、 金融港湾等产业振兴的机遇, 处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最佳“窗口期”。 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劳动者, 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社会服务者。 近年来, 杭州借助G20 峰会、 互联网大会等契机, 围绕绿色环保、 文明出行、 邻里互助等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活动, 在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 但也存在志愿服务质量不高, 组织管理不规范以及人员培训不到位、 专业化志愿服务不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高校具有便于统一管理、 志愿者素质整体较高等特点, 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 相比于本科院校, 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具有知识与技能结合好、 社会实践与就业实习融合深、 技能培训扎实等优势, 应当成为城市志愿服务的重要承担主体。

(二) 供给侧: 高职教育对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 初步构建了适应杭州产业需求的高职教育体系

一是高职教育规模和质量在省内优势明显。 作为省会城市, 杭州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 每千万人拥有高职院校数和每万人拥有高职在校生数, 均位于全省首位。 2018 年, 在杭高职院校为18 所, 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40.42%; 在校学生数量14.08 万人, 占全省高职在校生总量的41.13%; 每万人拥有高职生数量148.71人, 远超省内其他地区; 国家示范(骨干) 院校8 所, 省级示范院校11 所, 均占全省一半以上(见表2)。 其中市属高职院校4 所(包括两所民办), 在校生3.2万人。

二是专业建设基本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将19 个专业大类对照三种产业进行划分归类, 在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 个专业大类, 基本覆盖杭州市所有行业, 与杭州市主体产业结构基本吻合。 从总体规模来看, 专业设置的“三二一” 结构与三产结构大体一致[7]。 从全省来看, 杭州地区高职教育总体上与企业的需求匹配良好[8]。

表2 东部省会城市高职院校和经济发展情况

2. 初步实现了高职院校与区域的良性互动

一是为杭州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能人才。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集中于杭州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多数选择留在杭州就业。 而在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院校, 也主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规格来适应杭州的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首选地区为杭州, 4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杭州企业等单位就业, 市属高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留杭比例均在50%以上(见表3)。 从杭州市本地院校对三大产业的供给情况看, 信息经济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基本匹配, 但在生物医药产业大中专人才供给量严重不足(见表4)。

表3 杭州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杭情况 单位: 人, %

表4 杭州本地高职院校对杭州主要产业人才供给情况 单位: %

二是成为杭州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手。 在目前浙江省高教资源整体上不够丰富的背景下, 在杭高职院校基本满足了杭州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在杭高职院校本地生源均在30%以上, 且通过中高职衔接等方式, 解决了本地中职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三是为杭州城市发展提供了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依靠技能培训经验丰富、 实训条件好等优势, 高职院校, 特别是市属高职院校为杭州产业发展开展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培训。 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 自2010 年以来, 为350 余家在杭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技能实训, 累计实训量达150 万余人次, 完成技能鉴定19019 人次。 凭借面向生产第一线、 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高职院校围绕杭州城市发展需求, 在重大赛事、 重要活动中, 提供了专业化的网络安全、 食品检测等志愿服务。 部分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方案, 组建了各类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 为杭州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高职院校服务杭州发展存在的问题

“双高” 背景下, 杭州的转型发展依赖于高水平的高职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精准化服务, 也需要与高职院校进行更紧密的互动, 双方协同发展。目前, 杭州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的能力还不能满足杭州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一) 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准确

一是规模效应不够明显。 虽然在省内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但是与东部11 省会城市相比, 杭州的高职院所数量、 在校生数量与杭州的综合实力特别是GDP 总量等城市影响力仍然不相适应(见表2)。 每万人拥有高职学生数等指标, 在东部沿海省份还比较靠后。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 职业院校招生人数持续下降, 进入社会的技能人才越来越少, 高职院校的规模发展速度还不能适应产业人才需求的增速。

二是专业设置与区域主导产业还不够匹配。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杭州的产业发展还不够匹配, 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还比较欠缺, 在校生数量不足, 不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足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当前, 杭州正在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 但是高素质高技能网络安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杭州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但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还比较少; 杭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但是高职院校传统制造业方面的专业仍占比过高(见表5)。 同时,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统筹协调还不够,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雷同、 实训基地重复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 政府投资的效益不高。

三是产学研的作用发挥不够。 高职院校本应主动参与一线生产、 技改和研发,但由于高校内部评聘的导向, 高校教师重视纵向课题(特别是市厅以上), 对于企业横向课题和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关注度不高。 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为例, 虽然集聚了7 所高职院校, 但当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与本地高职院校没有实质性的项目合作。

表5 杭州本地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杭州主要产业人才供给情况

四是主动服务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担当还不够。 在办学国际化方面, 与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的水平整体较低, 整合国际资源服务城市国际化的能力还不够。 在社会服务方面, 由于教育体制机制的原因, 地方政府对于省属高校不具备统筹协调的能力, 也缺乏良性互动的机制, 省属高校缺乏精准服务杭州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激励机制不足

虽然杭州在全国较早成立了产学对接领导小组, 开展了产学对接工程, 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政策还比较缺乏, 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 特别是激励性政策还不够明确。 第一, 未统筹高职院校开设社会服务部门来服务地方经济。 有些有能力或有想法的教师, 能通过个人力量跟企业或相关行业进行对接的, 在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很难自行解决时, 服务可能就会中止; 而当有些教师不能自行对接服务时, 他的服务能力可能就被埋没。 第二, 缺乏社会服务的专项激励政策。 由于办学经费的限制, 院校对开展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参与社会服务后的成果不能进行量化考核, 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 产业人才政策不够完善。 聚焦高端人才和项目的政策法规较多, 大部分已经落地实施, 但是聚焦技术人才的细则不够明确, 亟待分类归并梳理。 同时, 尚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导向型不够明确, 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发挥。

(三) 主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建设的主动性不够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保证。 杭州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走在前列的, 特别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友嘉模式”, 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典范。 但是总体来看, 校企之间的合作依然停留在较单一的合作方式上, 同时还存在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 名不副实, 合作关系松散, 合作领域偏窄等诸多问题。 学校无法对企业提供得力的支撑, 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 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 同时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才而须外地引进的不合理现象。 市属国有企业与高职院校对接互动较多, 但是尚未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现实情况是, 大企业更多考虑和本科院校合作共建研发中心; 中小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有需求, 但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的条件不充分。 企业与企业之间、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畅, 合作有现实障碍, 导致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四) 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度较低

虽然近年来通过高考招生改革、 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活动的开展,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所增加, 但是总体上仍不容乐观。 从社会观念上来看,许多家长和学生还抱着“宁做低薪的办公室白领, 不做高薪的车间蓝领” 的观念,不选择从事技术类职业, 不愿选择进入职业类院校。 从高考招生的现实来看, 高职院校处于末流批次, 成为“高考落榜的无奈选择”,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低于本科院校。 从招工的现状和就业待遇来看, 各级机关、 事业单位包括国企的招聘及薪酬制度都存在“唯学历” 倾向, 大多数招聘的门槛是本科毕业, 职校生无法参加招聘。

三 加强高职院校服务杭州发展的对策建议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缘起于社会需要, 因此地方高职院校与政府的互动比较好。 特别是瑞士、 德国、 法国、 澳大利亚等国, 明确了政府与职业教育的互动机制以及国家、 行业协会、 地方政府的职责。 而中国的高职教育更多的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需求下的产物, 发展时间短, 基础比较薄弱, 涉及的部门和主体较多。 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 既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统一的政策, 也没有出现比较好的地方典型方案。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贡献力, 需要借鉴国内外经验, 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 立足区域的发展需求, 构建地方政府、 高等院校、 企业、 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机制。

(一) 建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动态机制, 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精准性

一是梳理区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 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精准匹配。 政府部门应做好企业的跟踪服务与调研, 及时准确掌握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并根据产业发展的情况动态估算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 及时对接高职院校, 共享信息。

二是建立高职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动态平衡机制, 增强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要做好高职院校协调工作, 引导高职院校差异化、 特色化发展, 聚焦以特色专业支撑区域特色经济平台。 对接“1 +6” 产业发展, 特别是围绕杭州各类特色小镇建设, 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科学定位, 紧贴产业、 企业、 职业岗位优化专业,重点建设同杭州支柱产业相匹配的特色专业, 提升重点专业支撑杭州产业的能力,使特色专业具备引领产业发展的优势。

三是完善“大国工匠” 培育体系。 围绕“1 +6” 产业集群, 创新“杭州工匠”培养的体制机制。 协同行业协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打通职业教育衔接制度。 基于产业发展, 完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生涯体系, 做好“3 +2” 中高职衔接(前3 年在中职学校就读, 经转段考核通过后, 转入高职院校就读2 年, 毕业时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选拔优秀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 同时开展高职与本科“4 +0” (高考录取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4 年, 双方联合培养, 毕业后成绩合格颁发合作本科院校文凭) 等联合培养模式, 增强对优秀技能人才的理论知识培养。

(二) 创建“校政企” 协同的育人平台, 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适应性

一是完善政府部门、 市内主流企业、 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按照国务院最新要求,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 协调行业指导委员会、 校企合作理事会、 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 整合政府部门、 行业系统、 主流企业、 高等院校资源, 将技能人才培育规划列入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形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协同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课程开发、 师资建设、 社会服务、 办学国际化等内涵建设。

二是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全球公认的, 也是教育部大力倡导的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提升服务地方能力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 作为全国试点的杭州市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举措有力, 投入较大, 将现代学徒制试点作为“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的重要内容。 但是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支持还不够,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政府既要大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与高职特色专业深度融合, 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还要完善法规制度、 制定学徒制标准, 规范学徒培养规格。

三是建立教育与培训的融合机制。 社会培训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有重要作用。 政府要大力推动技能培训, 推进政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整合职业教育各类培训资源, 避免各类职业院校、 培训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能力和区域人力资源水平。 具体形式可参照威斯康星州实施的“威斯康星快速向前” 计划, 通过政府统筹、 企业出资、 高职院校承担的方式开展社会培训。

(三) 建立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保障机制, 落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要素保障

一是加强经费保障。 当前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期,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不足成为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 在保证生均拨款不低于国家要求的基础上, 争取拨款处于东部沿海前列。 另一方面, 加大高职教育专项经费,推动面向市属高职的产教对接、 社会服务类项目, 鼓励市属高职承接社会服务, 增加办学经费。

二是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职服务区域的发展依赖于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教师队伍, 调动教师参与地方服务的积极性是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能力的关键。 一方面, 要保障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另一方面, 要注重选配“高精尖” 的人才与高职教师开展项目合作, 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 要建立开展社会服务的教师资源库, 协调各类机构社会服务资源。

三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制度。 创新职业资格评价制度, 打通高技能人才的晋升通道; 细化“人才新政”, 不断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社会奖励和社会地位。 同时, 对培育高技能人才中发挥示范、 带动作用的高职院校、 重点专业、 教职工给予政策激励。

(四) 建立职业教育宣传机制, 拓展高职教育参与社会服务的形式, 提升高职教育美誉度

随着技能型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建立覆盖范围广、 影响力强的职业教育宣传制度或活动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9]。

一是围绕产业需求组织高水平技能竞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把“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列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的重要途径。 可以借鉴芬兰职业技能竞赛的模式, 以竞赛促进职业院校改革和 “走出去”[10]; 借鉴深圳的做法, 政府围绕产业发展重点举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推动高职院校同台竞技。

二是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覆盖面和影响范围。 让所有的学生, 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及其他领域学生, 特别是企业, 都能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活动中来, 使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从国家顶层的制度设计真正转变为广大学生、 教师、 企业、 职业院校及社会大众都积极参与的普及性活动安排,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的。

三是推动高职院校牵头打造青少年职业体验中心。 向青少年提供职业体验和训练, 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杭州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开发了一批有特色的体验活动, 但参与体验者和职业院校需自行对接联系, 活动的持续性和受众面有待巩固, 亟须杭州市青少年职业体验中心这样的机构来整合全市职业体验资源, 提供多形式的方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推的职业教育反哺基础教育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 为杭州市中小学生搭建融趣味性、 操作性、 游戏性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体验平台。 可以依托市属高职院校, 建成示范全国的杭州市青少年职业体验中心和青少年职业生涯咨询中心。

猜你喜欢

双高高技能杭州
杭州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