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的思路对策研究
——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2019-07-25童素娟易晨曦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开发区政策人才

童素娟 易晨曦

提 要: 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石、 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与助推器, 是一个区域高质量人才发展环境构造的核心表征。 本研究基于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6 位入驻企业创新创业人员微观调查数据, 分析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现状与问题, 并从优化人才政策环境、 提升人才公共服务、 合理构建人才结构、 强化金融助推力度、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 推进产学研合作等维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是随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凸显而衍生出来的新概念。 本质上说,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围绕人才资源, 融合政府、 市场和社会力量, 汲取各种优势资源, 集领军企业、 高校院所、 高端人才、 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 创业服务、 创新创业文化六大要素和市场、 法治、 政策三大环境, 共同构成的创新创业“土壤”。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培育, 对激发国家经济活力、促进国家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才体制机制的完善, 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石、 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与助推器,是一个区域高质量人才发展环境构造的核心表征, 是真正吸引人才、 感召人才并使之发挥能动作用的关键。 因此,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创建优良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来吸引人才、 拥有人才并留住人才, 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

一 开发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的基本现状

(一) 研究方法与调研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 随机对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入驻企业创新创业人员发放问卷, 共106 份(见表1)。 本次调研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的基本现状。

表1 样本的基本情况 单位: %

(二) 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现状

1. 总体人才环境

在问卷调查中, 调查对象对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才环境总体评价满意,其中选择“非常满意” 和“满意” 两个选项的总计高达83.96%。 83.02%的调查对象对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服务工作的总体评价为“比较满意” (33.02%) 和“满意” (50%)。 在“尊重人才氛围” 上, 选“十分满意” 的占22.64%, 选“满意” 的占56.60%, 两项共计79.24%。 因此, 调查对象对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才环境总体满意, 但人才政策环境仍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

2. 人才吸引能力

人才政策是培养人才、 吸引人才、 发挥人才作用的有力杠杆, 也是配置人才资源、 优化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 开发区的人才政策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吸引力也不相同。 从调查结果来看, 年龄越大, 人才政策满意度越高, 呈现上升趋势。 22 ~27 岁年龄段的受访对象满意度(选“非常强” 和“强” 两项的比例)为53.84%, 27 ~35 岁为58.97%, 35 ~45 岁为64.70%, 满意度最高的为45 岁及以上的人群, 占80%。 而在不满意的群体中以22 ~27 岁年龄段居多, 鉴于开发区是高校聚集地, 高校毕业生比较多, 所以在人才政策设计上也要考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问题。

在开发区的引才措施(如人才申报、 安居补助、 引才补助) 方面, 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满意度大致趋平, 选择“非常满意” 和“满意” 的比例约为70%, 其中满意度最高的年龄段为35 ~45 岁。 主要原因是: 该年龄段的人才大多属于创新创业的起步期, 更容易获得开发区的引才鼓励措施。

在开发区对人才创业支持力度(项目支持、 贷款贴息等) 方面, 各年龄段人才的满意度大致持平, 没有显著差异。 22 ~27 岁满意度( “很大” 和“偏大” 两个选项) 达53.85%, 27 ~35 岁为58.98%, 35 ~45 岁为58.82%, 45 岁及以上为50%。相对来说, 45 岁及以上的人群满意度略低一点, 选“较差” 的达10%, 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个年龄段创业创新的起点相对更高, 因此对创业支持力度的要求也会更高。

3. 社会生活配套设施

公共服务环境是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的重要着力点。 开发区想要长久留住人才,不仅要事业留人、 感情留人, 还要在人才的子女教育、 文化娱乐、 交通设施、 住房问题、 公共服务等上面下功夫, 这样才能真正让人才在开发区安居乐业,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价值。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调查对象对各项社会生活配套设施满意度最高的前三项分别为“城市市容环境” (88.68%)、 公共服务环境(83.02%) 以及“交通便利程度” (79.25%), 后三项为“文化娱乐” (58.49%)、 “子女教育配套”(59.44%) 和“工资水平” (62.26%) (见表2)。

由此可知, 来开发区创新创业的人才, 对开发区的生态市容环境、 公共服务环境方面比较满意, 但子女教育、 医疗服务、 文化娱乐等方面降低了开发区人才的生活舒适度。 因此, 提高开发区人才的创新创业生态, 留住人才, 吸引人才, 在社会生活配套方面需要跟进。

表2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生活设施评估的态度 单位: %

二 开发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环境好, 则人才聚、 事业兴; 环境不好, 则人才散、 事业衰。 揽才、 留才、 用才的关键在于营造识才、 爱才、 敬才的人才发展环境。 从总体上看, 近年来开发区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环境处于持续提升优化状态,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环节。

(一) 人才政策优势尚待挖掘

一是政策宣传效果不显著。 对于2017 年出台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科技城) “金沙英才” 黄金八条》 政策, 相关部门虽然在政策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尚且不够。 一方面, 满足政策条件的大多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群, 很多本科学历人才不满足相关的条件, 暂未形成寻找、 学习、 推广人才政策的习惯; 另一方面, 我们的宣传方法力度还不够大、 宣传内容还不够细、 宣传氛围尚不浓厚。

二是政策优势尚不明显。 面对全国各地频繁出台的人才新政, 开发区也在人才政策的制定上、 宣传上、 执行上下功夫。 统计结果显示, 开发区人才享受过杭州市或开发区人才政策的占44.34%, 未享受过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不符合政策要求, 其他未享受过政策的原因包括政策办理烦琐、 不了解政策等。 而对于“各类人才政策中最看重的” 这一问题, 刚进杭州或在杭州工作1 年以下的人群, 多选择人才政策与安居补助。 这表明刚来杭州的高层次人才, 以及刚入职的本科、 硕士、 博士毕业生正是被“安居补助” 和“人才奖励” 政策吸引而来。 对于在开发区工作1 年及以上的人才, 选择“项目资助” 的占比超过40%, 这表明, 不同阶段的人才有不同的需求, 已扎根开发区的人才, 更多会考虑政府对项目的资助类型、 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三是政策支持仍需强化。 据调查, 开发区在政策兑现时, 需要走的程序过于烦琐, 需要提升资金的到位效率(见表3)。

表3 在创新创业生态上, 开发区有哪些不足之处 单位: %

这表明, “最多跑一次” 改革不够深化。 “两集中、 两到位” 要求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投资项目审批模式有待优化, 产业类和政府投资类项目审批周期仍需进一步压缩; 资金落实困难, 资金到位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 调查显示, 开发区人才政策的宣传途径仍需扩大。

(二) 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亟待改进

人才服务是辅助创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从调研情况来看,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人才公共服务相对于日新月异、 朝气蓬勃的创新创业略显滞后。 一是走访企业不足。 深入走访企业, 是了解企业需求、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为响应“百千万” 蹲点活动要求, 人才科技局也加大了企业走访力度。 但经调研, 企业仍希望政府多实地走访, 表明在人才服务工作中, 政府对企业的声音听取得还不够,对企业难处了解得还不够透彻。 二是人才服务需完善。 政府应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 以最优质、 最高效、 最便捷的服务, 构建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发展“生态圈”, 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 才尽其用。 调查显示, 企业亟待政府建立人才服务“专窗” 制度和全程代办制度, 折射出政府人才服务不够完善、 服务范围仍需扩大的现状。 三是企业交流活动较少。 据调查, 区内企业缺乏相互交流, 区内龙头企业的引领效应体验不足。 同时, 开发区内平台在举办诸如“中肽全球多肽新药研发会议” “中英医疗影像创新论坛” 等学术交流活动时, 区内其他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因此, 在扩大学术论坛影响力、 增进区内学术交流上仍需加强(见表4)。

表4 开发区人才服务亟待改进方面 单位: %

(三) 区内人才集聚能力仍需加强

一是创业团队和高技能人才紧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为聚集更多优秀的人才, 用足用好“金沙英才” 黄金八条政策, 大力引进顶尖人才、 高端团队, 广聚英才为开发区所用。 调研发现,开发区企业紧缺的人才类型以科技创业团队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最多, 两项比例均超过50%。 这进一步证实, 开发区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急需高技能人才加盟科技型企业。 令人诧异的是, “领军型人才” (千、 万人计划人选) 比例并不算高, 仅为38.68%。 可能的解释是, 虽然开发区管委会大力实施人才集聚等五大“双百” 工程, 吸引国家、 省级领军人才落户开发区,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 柔性引进领军型人才需要企业给予更多的薪水, 超过了初创型、 小型企业的承受范围; 此外, 也与大多数领军型人才更愿意自己带领团队创办企业有关。

二是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 国家、 省、 市级高端人才, 以及教授、 专家都是各领域的佼佼者, 专家自创企业不在少数, 想要把同领域的高端人才聚集在一起,众人合力突破科研瓶颈, 创造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十分困难。 调查发现, 对于开发区企业而言, 最难引进的也是高层次人才。 这表明, 开发区的人才载体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 需要打造更高端的人才平台与之相匹配。

三是引才方式单一, 主动性差。 据调查, 区内企业以网上招聘、 猎头中介、 朋友推荐等“被动型招聘” 为主, 寄希望于求职者在网络、 中介机构中寻找到本企业信息, 而很少通过宣讲会、 学术会等“走出去型” 活动扩大企业知名度, 传播企业文化。 这样,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 无疑加大了高端人才的引进难度。

(四) 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亟须提升

中小企业已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限制以及制度的不完善, 企业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时, 融资成为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是企业融资难度大。 调查显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认为融资难度大或非常大的占比达63.21%。 初创型企业、 小微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差, 易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 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收紧和财税金融政策不完善, 金融机构很难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 因此,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需要系统设计、 协同推进。 二是企业融资渠道窄。 目前企业急需资金主要来自“风险投资”, 比例为60.38%。 折射出企业融资能力相对较差, 存在投资主体相对单一、 风险投资机构发育不足、 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三是金融推力不够。 据统计,发明专利授权量总量增长缓慢, 表明企业研发投入不高。 结合融资难、 渠道窄的现状, 折射出金融推力尚显不够, 亟须政府引进风投机构, 加强银行合作, 强化产业基金等,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五) 校企合作共建共赢有待推进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 信息共享的“双赢” 模式。 通过校企教师互聘互培, 引进企业高端人才担任实习指导老师, 聘请企业资深专家和技师进校指导、 培养团队, 形成集教学、 科研、生产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团队,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 从调研结果来看, 开发区的校企合作有以下不足。

一是产学研合作交流不足。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是集产业园区、 高教园区、综合保税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 有14 所高校, 25 万师生聚集在此, 但是校企合作与交流并不频繁, 产学研合作交流仍然不足。 区内企业调查显示, 仅有44.34%的受访企业与学校合作“十分密切”。

二是校企平台构建不足。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开发区虽然与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平台, 但很多工作还停留在概念和协议层面, 真正体现合作成效的重点工作、 项目还比较缺乏, 区校合作从“务虚” 到“做实” 还需努力。

三是校企活动意愿不足。 调查结果反映, 企业更希望将自己推介给高校, 希望政府在高校中宣传企业, 企业从学校中招聘实习生、 员工, 吸收高校的科研成果。然而, 企业与高校举办产业性活动(会议、 论坛、 峰会、 大会、 展览) 的意愿尚显不足, 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认可度不高。

三 完善开发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的对策建议

环境就是吸引力, 环境就是竞争力, 环境就是凝聚力。 哪里的人才生态环境好,哪里就成为人才会集之地, 哪里就充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 开发区应不断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环境, 培养和引进大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加快构筑支持开发区建设的人才高地, 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区域竞争力, 推动开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 优化人才政策环境

牢固树立“创业之初当助手、 发展之中当推手、 成功之后当下手” 服务理念,紧紧扭住“最多跑一次” 改革这个“牛鼻子”, 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和水平,需要在制定上、 宣传上、 执行上发力。 一是政策制定要创新。 政策的制定旨在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 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加快打造“下沙科技城”, 应加强对“金沙英才” 人才新政的制定和优化。 结合开发区“年轻、有活力” 的特点, 努力颁布试用范围更广、 着力点更准、 激发创新活力更快更强的政策, 打造更加健全的人才结构, 铸造出更响亮的开发区品牌。 二是政策宣传要更精更广。 全面梳理完善人才、 科技、 招商、 经济等政策体系, 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段的人才创新创业需求, 传播最精准、 最具吸引力的政策条款。 同时, 采取诸如小册子、 宣传卡片等多种宣传形式, 分发至开发区高校园区、 小镇、 平台、研究院等地, 扩大宣传面。 三是政策执行要精练。 “黄金八条” 政策力度空前, 但政策的兑现周期需减少, 程序需简化, 深化“最多跑一次” 改革。 可联动各部门,构建区内人才大数据库, 录入人才详细的身份、 社保、 学术成果等信息, 实现企业、税收等信息共享。 这样, 人才在项目审批、 商事登记、 资金兑现、 生活服务上, 无须“办一件事提供一次身份材料”, 优化公民办理效率, 切实减少公民办事时的“烦琐感”。

(二) 提升人才公共服务

深入企业, 倾听企业声音, 对接企业需求, 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 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一是企业走访要频繁。 加大走访力度, 人才科技局可建立走访例行机制,开展“深入基层, 走访企业” 系列活动等, 深入企业, 倾听企业的声音, 收集企业需求, 精准服务, 做在实处, 拟定针对性政策条款, 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是服务工作要加强。 为简化企业办事流程, 加快办事效率, 可由熟悉政府工作流程的人员, 组建全程代办团队, 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项目申报、 资金兑现、 人才申请等工作, 让企业人才感到舒心。 三是跟踪重点项目服务。 牢牢抓住项目这一“牛鼻子”,加大谋项目、 推项目力度, 强化服务保障, 让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三) 合理构建人才结构

重点优化人才结构的“质” 与人才结构的“量”。 “质” 即为人才的知识、 技能、 道德品质等, “量” 即为人才的不同层次、 职业、 类别、 阶层等。 一是重点引进高端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集聚等工程, 借助信息, 高效率洞察目标人才, 实时跟进海内外招聘进展, 灵活调整招聘策略, 通过行政引才、 项目引才、 民间引才等多种形式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落户开发区, 补全开发区高端人才的短板。 同时, 在全球各地建设引才联络站, 扩大开发区影响, 对接更多人才, 让更多高端人才了解下沙。 二是加强人才、 企业的交流对接。 针对开发区人才库的现状以及企业需求, 联合企业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论坛, 建设高质量的科研平台, 增进高端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交流。 或由政府牵头, 联合区内科技龙头企业, 共同攻克国家乃至国际性科研难题。 在整合区内资源的同时, 也增强企业间的学术交流, 分享科研成果, 为平台建设、 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三是加强对科技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创新创业团队的构建需要科技型人才的加盟, 需要优秀青年的补充。 开发区可围绕本区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计划、 有目标地开展人才团队建设, 在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 新能源新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 培养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人才团队。同时, 充分利用好高教园区25 万师生资源, 加开生物医药、 电子信息等符合本区重点发展方向的专业, 打造本区急需的专业型人才团队。 四是合理构建人才金字塔结构。 积极调研、 走访开发区内企业, 分类统计区内各类型、 各行业的人才数量, 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政策, 合理布局, 正确引导, 对开发区紧缺的高端人才如海外硕士、 博士等, 制定有针对性的吸引政策, 打造合理的人才队伍。

(四) 强化金融助推力度

可按照“政府引导、 企业参与、 市场运作” 原则, 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 一是完善“人才+资本” 模式。 积极推进双创金融谷建设, 发挥各类基金作用, 大力实施“凤凰计划”, 推广知识产权质押、 投贷联动等融资方式, 积极培育企业挂牌上市, 实现金融资本与优质项目有效对接。 发挥区内各基金作用, 完善“科技+金融” “人才+资本” 的发展模式。 二是加强企业培育。 设立各类风投机构, 强化天使投资, 加强初创企业培育, 缓解初创型企业融资困境, 在项目、 场地、租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让区内形成技术水平领先、 竞争能力强、 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群。 三是引导社会资本。 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人才创新创业, 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在政策扶持上采取“无偿+有偿” 两资叠加, 给予“一事一议” 的政府产业基金投资, 解决企业成长期融资难的“痛点”。

(五)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

围绕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区建设,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环境品质, 加强文化文明建设, 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对外吸引力。 一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 强化城市功能, 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抓好城市管理、 景观提升, 积极推进道路有机更新和重要节点、 区域的景观提升;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提高区域可达性、 便利性。 二是提升教育水平。 加快建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配套学校, 吸收更多的教育资源, 聘请更多优质的教师, 强化开发区的子女教育水平; 同时,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是丰富文化配套设施。 大力推动文体中心、 职工活动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 鼓励酒店、 娱乐休闲场所等的发展, 切实提升商业品质, 提升开发区内人群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是增强医疗水平。 针对上班族、 儿童、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建设、 引进各类高端医院、 卫生服务机构, 为区域外国专家、各类人才提供人本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

(六) 推进产学研合作

充分利用高教园区优势, 加快补齐高端创新资源引育、 产学研深度合作、 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短板。 一是整合园区和平台资源。 立足高教园区以及新加坡科技园、 高科技孵化器等平台资源, 完成综合发展规划, 全面提升基础配套设施、生态环境及服务水平。 同时, 锁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围绕产业链再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平台。 二是加强企业与高校间的交流。 政府引导构建创新联盟, 开展学术活动、 企业招聘、 大学生入企认知实习等活动, 在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 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 此外, 应建立企业与国内外重点高校在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经常性联络沟通制度, 形成高校对产业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 三是推广产学研创新型合作模式。 亟待政府引导, 收集产学研合作的供需信息, 多形式传播信息, 主动牵线搭桥, 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推广产学研创新合作模式, 提升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可度, 促进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作, 培养人才、 发展科研、 创造经营效益。 让企业实实在在获得人才、 科技成果, 提升企业活力, 在创新效益产出上再发力。

猜你喜欢

开发区政策人才
政策
政策
人才云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助企政策
政策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