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重与杭州南高峰血园陵

2019-07-25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陈诚

何 江

提 要: 严重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奇人”。 1927 年严重在杭州南高峰建血园陵,其后血园陵因人为破坏而湮灭, 2012 年遗址修复完成, 但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尚无定论, 如国民革命军第21 师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其来龙去脉是什么; 血园陵埋葬的烈士人数(曾经有200 人和2000 人的不同说法), 具体安葬的是哪些人等。 本文在求教方家并查阅历史资料基础上, 试图解开一些未解之谜, 以求历史记忆不至于随着岁月流逝而湮灭, 让人们记住那些为革命献身的英烈。

杭州西湖群山有南高峰和北高峰, 山巅旧时各有佛塔一座, 遥相对峙于群峰之上, 春秋佳日, 岗翠雾白, 塔尖入云, 时隐时现, 自西湖舟中远远望去若仙境一般,故乾隆亲题“双峰插云”, 为闻名天下的西湖十景之一。 南高峰在西湖之南, 登临山巅极目远眺, 西面群山绵延起伏, 北面西湖波平如镜, 东瞰平芜尽湖山胜景, 南濒钱塘观江流浩瀚。 山中林木葱茏, 怪石嶙峋, 巧若鬼工。 古时山顶建有荣国寺和七级佛塔, 内藏高僧舍利, 后毁于雷击, 今已不存。 在这风景秀丽的南高峰东麓,半山腰上有一座名为“血园陵” 的墓园(见图1), 是当年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21师的北伐阵亡将士所建。

图1 杭州南高峰血园陵

谈及国民革命军第21 师, 不能不提该师的缔造者严重将军。 严重(1892 ~1944 年), 字立三,号劬园、 劬丁, 湖北麻城人, 陆军中将(见图2)。1911 年武昌起义, 投身革命。 1914 年考入清河陆军预备学校。1916 年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毕业后至边军当见习, 后入陆军部无线电传习所, 旋升为所长。 1921 年冬赴广州, 于粤军第1 师邓铿部历任连长、 营长、 团附, 追随中山先生, 积极参加北伐。 1924 年黄埔军校创立伊始即任入学考试委员, 参与军校创建, 与顾祝同等同任战术教官。 曾与蒋中正、 方鼎英、 熊雄等同任军校特别党部监察委员, 先后任战术教官、 学生总队长、 训练部主任、 教授部主任。 组织黄埔军校一期至四期的训练工作, 常集合学生于操场, 亲自讲授步兵操典。 视学生如家人, 视教育如生命, 是黄埔军校威望颇高的军事教官,蒋曾有言: “严重在学生中的威望, 比我这当校长的还高。” 学生们尊称其为“严婆婆”, 赞扬“总队长威如严父, 爱如慈母”, 被誉为“黄埔良师” “最受爱戴尊敬的三位师长之一”。 北伐开始后, 严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训练处处长, 旋受命组建第1 补充师。

图2 时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的严重

严重文武双全, 治军有方。 第21 师在他手上造就成为国民革命军中一流的部队, 在战场上屡挫强敌, 获“模范师” 称号, 严重本人也赢得了“北伐名将” 声誉。 1936 年, 已辞去军职多年的立三先生对民族前途非常忧虑, 心情惆怅, 只身北上谒黄帝陵, 在陵前洒下悲愤泪水。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国民政府再邀其出任公职,立三先生认为保家卫国、 共赴国难是军人天职, 不能等着做亡国奴, 毅然出山, 并请求带兵上前线。 1939 年春, 看到日寇在中国奸掳烧杀、 横行霸道, 立三先生非常激愤, 题“不共戴天” 四字于宜昌三游洞石壁, 并在入口处山壁刻注: “中华民国廿八年春, 日寇屡袭宜昌, 居民死伤数千, 爰率本府同人驻此办公, 书以志痛。”冯玉祥将军旁题“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 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 充分体现出二位将军炽热的爱国情怀。 先生好学深思,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 见解深刻而独特, 许多名家学者如梁漱溟、 钱穆、 熊十力、 马一浮等对他的学术造诣很推崇, 其生平著作甚丰, 有《礼记大学篇考释》《大学释义》 《大学辨宗》 《道学宣言》 《庄子天下篇绪论之杂谈》 等, 后人集有《严立三先生遗稿汇编》。

严重为人清高, 超世不群, 被称为“湖北怪杰”。 在立下赫赫战功、 声誉日隆之时, 自辞师长职务。 抗战期间, 曾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 建设厅厅长、 代理省政府主席, 再次辞职, 并两度拒绝赴南京任职, 不再过问政治, 远离军界官场, 隐居庐山, 筑“劬园” 于太乙峰下, 开荒垦地, 种菜伐薪, 悉以自任。 蒋介石曾两次亲往太乙村, 严重都避而不见; 先后请其赴南京任军事训练总监和禁烟总监, 亦坚辞不就。 当年报纸称其为“当今严子陵”。 立三先生隐居之时及之后, 昔日同僚几乎个个身居高位。 顾祝同,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 张治中, 先后任中央军校教育长、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立三先生当年的手下爱将, 声名赫赫者不在少数。 其中最位高权重者当数“土木系” 灵魂人物陈诚, 在接替严重升任第21 师师长之后, 一路高升,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 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 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湖北省政府主席,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军政部部长, 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司令等职; 罗卓英、 周至柔亦先后身居高位。 以立三先生的资历和能力, 何须于太乙峰下种菜伐薪!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古有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 立三先生不求闻达于诸侯, 视官爵如敝屣, 大有严光遗风, 亦令后世敬仰。

严重一生清正廉洁, 艰苦朴素。 1927 年, 立三先生辞去第21 师师长职务时,全师尚有资金结存。 他一块不留, 全部交出。 临行前, 除拨出作为建筑阵亡将士陵墓之经费外, 移交现洋4.6 万元、 中央大洋3.6 万元、 三省通用券4 万元、 国库券5.76 万元, 账目分毫不差。 部属馈赠也一概不收。 交接完毕后, 只身乘车去了杭州, 脱去军装, 住进法相寺。 1940 年7 月, 立三先生辞去代理湖北省政府主席一职时, 任内“主席特别办公费” 节余有数万元, 回任主席陈诚派人送还给立三先生,被拒绝, 后遵照严的意见, 这笔钱被拨作救济难民之用。 陈诚为他留了省政府委员的位置, 立三先生既不参加省府例会, 也不拿委员薪金。 1944 年, 立三先生病重,病中多次提出别为他的病多费精力, 更不要因治他一人之病而影响其他患者的治疗,语词恳切, 闻者莫不感动。 1944 年4 月30 日, 立三先生病逝于恩施。 死后身上竟然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其家境萧条, 生养死葬都成了问题, 真正是两袖清风、 一身正气。 立三先生去世, 各界无不哀痛, 同人挚友送挽联“哭公只有泪, 提笔竟无言”。 董必武送挽联“贻我一篇书, 语重心长, 自探立国千秋奥; 奠君三爵酒, 形疏礼薄, 难写回肠九曲深”, 表达痛惜哀悼和对其不平凡一生的敬仰和缅怀。

1926 ~1927 年是国民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 北伐战争是武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自1926 年7 月9 日广州誓师出征, 一路攻无不克, 1927 年3 月23 日占领南京, 继而渡江北上, 进占徐州。 不到一年时间, 北伐军席卷东南各省, 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军阀被打得落花流水, 大半个中国均为国民政府所有, 北伐军从最初的8个军扩充增编为30 多个军。 战斗之激烈, 取胜之迅速, 军威之强盛, 为现代战争史所罕见。

1926 年6 月, 国民革命军第1 补充师(独立师) 设立, 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训练处处长的严重出任师长。 该师直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 由黄埔毕业各前期毕业生和在北伐开始前夕招训的新兵组成。 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不少有名的人物,如陈诚、 周至柔、 罗卓英、 王敬久、 宋希濂、 黄维等都有在该师任职的经历, 其时孙常钧任第1 补充团团长, 许用休任第2 补充团团长, 陈诚任第3 补充团团长, 周至柔则任第3 补充团团附, 赵敬统、 宋希濂和王敬久分别担任该团各营营长, 而黄维仅是该团一名连排级官佐。

严重组建该师伊始, 即倡导“官长士兵化, 士兵民众化, 民众革命化”。 在全师实施“三公开”, 即“经济公开” “人事公开” “意见公开”。 部队各级官长可以互相批评。 对部队的人事、 经济、 教育、 管理、 训练、 作战等, 无论官与兵都可以提出意见。 提出的问题, 上级军官解决不了, 可以越级反映, 只要不是诬告, 都得处理, 不得打击报复。 他自己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严格律己, 生活俭朴, 处事正直, 赢得广泛敬重, 在广大官兵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他的带领下, 上述主张很快贯彻全师, 连排长、 指导员都肩背马枪, 与士兵同吃同住, 从上到下各级官佐官兵步调一致, 上下纪律严明。 开明的政策, 合理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 融洽的官兵关系, 使该师完全区别于旧军阀部队, 很快成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现代一流军队。

1926 年11 月, 在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 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的指挥下, 第1 补充师由广州开至韶关, 转入江西, 加入北伐军行列。 1926 年11 月底, 第1 补充师从大庾梅岭入赣, 部队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第21 师, 仍由严重任师长, 各团分别改称第61 团、 第62 团、 第63 团, 人事不变。 如第3 补充团改为第63 团, 陈诚仍任团长。 时北伐军兵分三路, 西路军进攻两湖, 直指武汉。 中路军保障侧翼, 进攻江西。东路军辖第1 师、 第2 师、 第21 师和第22 师, 向闽浙进军。 第21 师过赣入浙, 进沪达苏, 一路军纪严明, 该师行军命令的规定非常细致: “出发之先, 宜令士兵将水壶注满茶水, 不准擅入民居觅取, 致生纷扰。 午餐概行携带, 只须派官长先赴规定中伙地点, 预备茶水, 一律在野外用食, 不准擅入民居, 或随时随地, 任意餐食。宿营房舍, 须择祠堂庙宇及一切公屋, 无则实行露营。 行军遇宽大之道路, 应令队伍在一侧行进, 以免妨碍行人之通过。 队伍通过隘路或村落时, 其出入口处, 应派官长监视之, 且须肃静鱼贯而进。”

是故, 该师军纪严明, 军誉甚佳, 沿途秋毫无犯, 深受过境城乡百姓爱戴。 何应钦曾经这样评价: “21 师是国民革命军中坚的军队, 基本的军队, 实行三民主义为人民谋利益的军队, 是由党里产生出来的, 黄埔发展出来的, 虽成立时间较后,但在作战上, 革命地位上, 却占重要的地位, 江浙民众多称为模范师, 实国民革命军最有光荣和名誉之一师。 光荣名誉之由来, 皆21 师各官兵同志奋斗牺牲经济公开官兵同苦之结果, 此后应竭力保存而光大之。”

1927 年初, 北伐军分三路向长江下游的浙江、 安徽、 江苏进军。 东路军由何应钦任总指挥, 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 下辖周凤岐、 王俊、 白崇禧、 冯轶裴、 赖世璜、曹万顺和严重各部。 1 月4 日, 孙传芳趁东路军刚入浙南立足未稳, 企图击破东路军, 乃于龙游、 兰溪一线发动进攻, 派其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孟昭月前往督战, 东路军被迫稍作后退。 1 月中旬, 第21 师和兄弟部队相继到达浙江衢州。 稍后, 前敌总指挥白崇禧亦抵达。 衢州地处闽浙赣皖四省交会,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此前北伐军已占领衢州城, 时城内军队云集, 数不下四万之众。 白崇禧随即召集各军师长会议, 会上佥主速攻, 于是决定兵分三路, 严重率领的第21 师编为中路军, 担任龙游、 兰溪方面作战任务。1 月24 日, 东路军开始进攻, 第21 师亦全部向龙游、 寿昌进发。 1 月29 日, 双方又在龙游洋埠、 兰溪游埠一带展开激战, 孙传芳手下孟昭月、 卢香亭二部参战。 孟昭月占领游埠高地, 以猛烈炮火俯射北伐军。 陈诚第63 团作为主力向孙军发动数度攻击, 仍无进展, 出现较大伤亡。 危急情况下, 严重亲临前沿阵地, 直接指挥战斗, 哪里激战他就出现在哪里。 第21 师的中下级军官基本上都是黄埔学生, 是严重手把手教出来的, 平时对严重就非常敬重和钦佩, 如今看到师长亲自督阵指挥, 个个奋勇当先, 带领所属部队, 冒着炮火冲锋, 英勇顽强, 很快突破孙军阵地, 打出了第21 师的威风。 北伐军各部乘势进攻, 孙军溃退。 其时,右翼第26 军周凤岐部已克汤溪, 随着第21 师游埠大胜, 孟昭月无计可施, 只得向杭州方向撤退。 2 月1 日, 北伐军占兰溪, 消灭守军2000 余人。 此战时值除夕, 任第21 师师部记室参军兼募兵主任的项士元在浙江衢州师部驻地旧镇署草春贴二联:“爆竹震三衢, 看弹雨枪林, 多少健儿飞赤血; 铙歌传两浙, 趁椒盘柏酒, 共同痛饮捣黄龙”, “怎样算是更新? 须实行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 什么叫做除旧? 要打倒国内军阀, 海外列强”。 张贴二联借以纪念第21 师入浙第一战, 振起官兵民众革命热情。 此战首战告捷, 打出了军威, 然也付出很大代价, 伤亡颇多。 重伤不治牺牲者有第61 团第9 连连长应威, 其余重伤官佐有第61 团连长彭晋和排长段举正、 王民怀、 邓德茂、 王黔、 李兴元等, 士兵伤亡者凡数十人, 友军阵亡者有第2 师第6团团长郭俊等。

2 月3 日, 攻入严州, 13 日进至浪石埠。 当天孟昭月率第3 师之众反击, 双方在桐庐附近浪石埠展开激战。 孙军进攻被刘峙第2 师击退, 但过了浮桥, 刘峙第2师已因伤亡过多不能支撑。 严重于是命陈诚率第63 团在桐庐西北浪石埠过江, 背水与孙军苦战。 由于孙军人数太多, 陈诚率部几次冲锋无果。 当夜, 陈诚率领特务队和侦探队利用夜暗抢渡分水, 攻占北岸之浪石埠, 双方激战两昼夜, 北伐军各部同时进攻, 孙军败走。 桐庐浪石埠一战十分惨烈, 是第21 师北伐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斗, 阵亡者达百数十人, 负伤官兵154 人, 官长重伤者, 有营长张仲、 宋希濂、 王敬久, 连长杨少初、 王岚, 连附胡世英、 李华骏等, 士兵重伤者有周俊夫、刘惠仙、 王家禄、 姚国俊等。 第63 团第2 营营长赵敬统阵亡, 连长、 排长阵亡更多, 连长傅楫远、 应威, 指导员方允中, 宣传员陈钟岳, 连附符世英等阵亡。 跟随陈诚夜袭孙军司令部的特务队, 军官只剩1 人, 班长也只剩1 人。 侦探队也伤亡惨重, 队长张仲芳、 队附王谐甫阵亡。 此役交战双方都付出巨大代价。 孟昭月部损失1 万多人, 基本上失去了再战能力。 因此役之功,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通令嘉奖第63 团和第21 师, 陈诚不久亦升任第21 师副师长, 仍兼第63 团团长。 后来, 在阵亡将士追悼会上, 项士元曾撰挽联悼念在游埠和浪石埠战役中牺牲的将士, 联云: 革命效前驱, 取义成仁, 瀫水常留血花赤; 策勋伤永诀, 素车白马, 桐江惨听夜潮寒。

第21 师乘势追击, 攻克新登。 1927 年2 月18 日凌晨, 与第1、 2 师继入杭州,前敌总指挥部驻扎旗下(湖滨) 将军路旧督军署内。 2 月23 日, 占嘉兴, 浙江乃定。

3 月21 日, 第21 师在江苏吴江夹浦桥遭遇敌军, 经激战, 敌军溃退, 午夜攻入苏州。 该役阵亡第61 团第7 连兵士陈忠光、 陈忠江、 陈桂昌、 杨泰盛, 第63 团输送队陈忠孝等数人, 内除杨泰盛为江西籍, 其余皆出自湖南陈氏一家, 可谓满门忠烈也! 次日追击到常熟, 第63 团在常熟东门外河下截击直鲁联军张宗昌部毕庶澄军辎重部队和军官教导团, 缴获了大量军械物资。 3 月24 日, 北伐军进占南京。 4月7 日, 第21 师全体迁驻南京, 准备渡长江向北进攻。 4 月10 日, 严重提出辞呈,并推荐陈诚为代师长。 4 月14 日, 陈诚代理师长职务。

5 月初, 第21 师随第一军驻镇江, 复调驻昆山, 之后陆续迁调。 5 月11 日, 随大军渡过扬子江, 经行浦口、 六合、 扬州, 转循漕河北上。 5 月31 日, 在扬州高邮车逻坝与孙军残部接仗, 第21 师第62、 63 团与第17 军曹万顺部等投入战斗。 该役连战三日, 较为惨烈, 第21 师伤亡达六七百人, 其中第63 团第3 连连附李克成等29 人阵亡, 重伤者有第62 团连附杨芝芳、 曹光仁, 第63 团连附黄本瑞、 向日葵、刘徽清等, 曹奄奄一息, 刘下腹洞穿, 状尤惨。 随后乘胜追击至高邮、 宝应、 清江浦。 孙传芳北撤, 北伐军随之冲到陇海线, 6 月2 日进占徐州。

7 月初, 第21 师撤回驻南京, 陈诚正式升任师长, 孙常钧升任副师长, 罗卓英任参谋长。 7 月下旬, 宁汉之争北伐主力南撤, 孙传芳趁机反扑, 徐州失守。7 月29日蒋介石亲自率部反攻, 第21 师所部亦随之北上与孙传芳、 徐源泉部激战。 8 月初, 第21 师在徐州云龙山掩护总撤退, 被孙传芳部包抄袭击, 几乎全军覆没, 第61 团被打垮, 第62 团和第63 团兵员损失超过一半, 全师兵员损失3000 余名, 可惜详细伤亡情况缺乏确切史料记载。 此后, 第21 师归隶第1 军, 返回南京附近整顿补充。 8 月26 日, 第21 师奉命驰援栖霞山, 陈诚抱病作战, 在第7 军所部支援下将敌击退, 当夜攻克栖霞山。 与此同时, 第63 团参加龙潭作战。 此战结束, 第21 师调往苏州整顿补充。 9 月, 陈诚被免职, 陈继承接任师长职。 时第1 军分编为三个军, 其中第21 师与第3 师、 第14 师合编成第9 军, 时任军长顾祝同。 1928 年3 月23 日, 孙常钧代理第21 师师长。

1928 年7 月国军编遣后, 第21 师和第32 军缩编为第3 师, 时任师长钱大钧,副师长陈继承, 参谋长王尹西。 原21 师缩编为第3 师第9 旅, 旅长赵锦雯, 原辖各团保留两个团, 番号改为第17、 18 团。 一个团改编为浙江省防军第7 团, 裁撤补充团, 士兵补充第17、 18 团。 至此, 带着严重将军深深烙印的第21 师番号消失。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 第3 师第9 旅人马曾随所部参加淞沪抗战、 徐州会战、 长沙会战、 常德会战等大型战役。 1944 年8 月8 日, 著名的衡阳保卫战中, 在军长方先觉的带领下, 面对十倍之众的日军, 中国军队无惧无畏浴血奋战47 天, 消灭敌人7 万余人, 创下抗战以来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中方的战例。 而我方也损失惨重,死伤1.5 万人, 7600 人为国捐躯, 如山的白骨见证了衡阳保卫战的惨烈和中国军人的英勇不屈。 第3 师连同第9 旅亦在此役中全军覆没, 官兵幸存无多。

第21 师在北伐和抗战历次战役中浴血奋战, 伤亡惨重, 悲壮无比, 可歌可泣。最终番号消失, 实乃悲情之师。 然而该师英勇顽强, 视死如归, 立下不朽功勋, 在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一座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 不愧是一支模范之师、 英雄之师、 光荣之师。 第21 师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摇篮, 从这里起步走出去的将军有陈诚、 周至柔、 罗卓英、 王中柱、 王敬久、 宋希濂、 李树森、 孙常钧、 许用休、 黄维、 霍揆章、 宋瑞珂、 王严、 袁守谦、 张世希、 郑炳庚、 王副乾。 举凡一级上将和上将各2人, 中将12 人, 少将1 人, 可谓将星云集, 星光璀璨。

第21 师官兵在北伐时期奋勇杀敌, 血溅沙场, 伤亡者众。 1927 年5 月11 日,第21 师师党部《血光周刊》 发刊词中言: “我们21 师, 虽然成立没有好多时日,但自去冬由广州出发, 辗转江西、 浙江以及今日到了扬州, 中间经过战役, 如龙游桐庐吴江诸役, 同志冒了枪林弹雨, 奋身肉搏, 除了断手折腿焦头烂额那些不计,其饮弹流血殒命疆场者亦不下数百人……” 据统计, 仅江浙战场, 21 师即伤亡1100余人, 其中230 余名官兵为国捐躯。 牺牲的官兵大多是严重一手带出来的学生或士兵, 感情至深。 面对这许多年轻的生命悠然而逝, 严重每每回想起朝夕相处的过往,无比痛惜, 遂发愿在杭州为阵亡将士建筑陵墓。

正当北伐军势如破竹之时, 严重因与蒋介石在“清党” 中意见相左, 竟以“身体欠康, 心力不济, 难以再担重任” 为由, 向蒋提出辞呈。 其时第21 师军威大振,身为师长的严重战功赫赫, 声誉鹊起, 仕途一片光明, 此举实出乎所有人之意料。

1927 年4 月10 日, 严重脱去军装, 改服中山装, 自南京来到杭州, 专事操办建筑阵亡将士陵墓。 他对昔日部属言: “今已脱离21 师关系, 请勿复以师长相呼。”属下遵之, 皆以严先生称之, 其间谈及光武故人垂钓严滩故事, 立三先生亦略述世系之所出。 次日, 立三先生移居味莼精舍。 4 月12 日, 与南高峰下法相寺住持僧仰高协商购地建筑陵墓。 4 月17 日, 觅定阵亡将士墓地于南高峰下, 此地前瞰西湖,左右山阜拱抱, 风景极胜。 其左侧有石穴, 相传为定光佛当年趺坐处, 穴前有泉一泓, 大旱不干。 立三先生履勘之后, 觉风水甚佳, 颇加爱赏, 言陵墓落成, 此山又添一胜迹矣。 此后, 立三先生多次召集有关人员实地勘测相与讨论陵墓建筑事宜。 5月16 日, 立三先生和昔日部属袁守谦、 张仲、 项士元等与法相寺住持仰高订立契约, 购置山地17 亩用于构筑国民革命军第21 师北伐阵亡将士墓, 计价银1700 元。并商讨筹备追悼阵亡将士及抚恤残废官兵事宜。 立三先生主张追悼会放在第21 师部队驻扎集中地点召开, 对残废官兵最好设残废院供给终生, 否则应减少校官以上军官待遇, 加给下级官佐及士兵, 众人皆深表赞同。 随后数日, 陆续办理墓地登记及完粮赋税事宜。 6 月16 日, 感铭于阵亡将士为国为民流血殒命, 亦受创刊不久的《血光周刊》 启发, 立三先生拟定墓园名为“血园”, 并嘱项士元起草阵亡将士墓记及墓联。 此即“血园陵” 之由来。

时墓园工程委托项伴兰进行设计。 谈及高邮车逻坝战役阵亡官兵, 立三先生言中以阵亡地点距杭遥远不便运杭与游埠、 浪石埠、 吴江诸役死殁者合葬为憾。 从逻辑上推理, 高邮至杭州虽有距离, 但是就当时军队运输能力而言, 完成此任务并非难事, 如果就地火化运送骨灰的话则更便利。 因项士元后来辞去军职, 《北征日记》记载停滞, 此后至祭祀之日缺乏史料记载, 不排除该时期内已经运送来杭的可能性,故高邮战役阵亡烈士最终是否合葬于杭有待进一步考证。

6 月25 日, 项士元撰第21 师江浙战役阵亡将士墓记, 并草一墓联, 联句如下:吴越望中收, 看云树江山, 湔涤几番经碧血; 岳于湖际峙, 念虫沙猿鹤, 伴居终古结幽邻。 立三先生认为记文过长, 嘱加删削。 项士元因师党部代表大会召开, 电催速返, 行色匆匆, 对墓记未及改定。 可惜的是不论是草稿还是改定稿, 项士元在《北征日记》 中均未抄录, 该墓记的最终定稿在陵墓落成时当勒石为碑。 1958 年大炼钢铁时随着墓园被捣毁, 该墓记亦随之湮灭。 立三先生对陵墓构筑心怀虔诚, 亲自督建, 并就近住南高峰下法相寺。 宋瑞珂回忆1927 年7 月到法相寺看望老上司,其时严重客住寺中并在寺里搭伙, 当时寺内伙食费最好一档为每月12 元, 而严重每月伙食费仅5 元, 可见先生之清廉。

经过6 个月的精心施工, 1927 年9 月国民革命军第21 师江浙战役阵亡将士陵墓竣工。 沿南高峰东侧唐樟、 留余山居拾级而上到达半山腰处, 即为“血园陵”。 从遗址考察以及《西湖老照片》 登载20 世纪30 年代所摄照片看, 墓园规模宏大, 步入长长的甬道, 两边各有一排石翁仲, 整个墓园共分四进。 第一进建一亭子, 亭内当置墓记石碑。 第二进立有牌坊, 四柱三楹, 庄严肃穆。 第三进为主体纪念塔, 台地约3 米高, 由左右两边阶梯而上, 约400 平方米, 中间是安放骨灰的灵骨塔, 通体白色。 塔前对称栽有二棵造型奇特的槐树, 一龙一凤, 身姿盘旋引伸向天, 称作龙凤槐。 第四进有幢二层小楼, 后有一蓄水池, 楼内置有钢琴、 书籍等, 大概是用于接待重要参祭宾客的。 1927 年10 月, 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 牺牲在北伐江浙战场上200 余名英烈的骨灰被迎奉到白色灵骨塔内, 骨灰坛层层叠放, 每层横向10个, 竖向4 个, 一层共40 个, 高5 ~6 层。 骨灰坛陶制, 圆形, 高约30 厘米, 两边有耳环, 坛口加盖。 仪式由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主祭, 贺耀祖、 张道寿等党政要员陪祭, 陈诚、 严重和第21 师部分官佐参加祭祀仪式。 蒋中正、 谭延闿、 蔡元培等送来题词。 此后, 每年清明时节均有政府要人前来祭奠。

图3 南高峰血园陵国民革命军第21 师北伐战争将士烈士墓(摄于20 世纪30 年代)

令人痛惜的是20 世纪50 年代末血园陵遭受严重破坏, 主体建筑彻底坍塌, 骨灰坛四处散落, 有村民甚至将里面的骨灰倒掉, 坛子拿回家装木炭用, 石碑砸下来抬走用作铺路或砌猪圈, 剩下实在搬不动的亦破损不堪, 任其风吹雨打, 湮没在漫漫荒草之中。 一直到2011 年, 在一批热心人士和市园文局、 考古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考古发掘、 设计立项、 审批、 施工, 血园陵遗址修缮工程于2012 年11 月竣工, 安葬众多北伐英烈的血园陵终于以整洁的面貌重见天日。 此举善莫大焉, 当可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亦为人间天堂重现了一处重要的人文胜景。

按民国时期规例, 血园陵里本应置有刻录阵亡将士姓名的石碑, 可惜墓园被毁此碑不存, 故而2012 年墓园修缮碑记中只有一个笼统提法, 没有具体烈士姓名和人数。 2018 年4 月, 在曾任第21 师参谋长的罗卓英将军藏品上海拍卖会上, 项士元所撰《北征日记》 现身, 日记讲述项士元自1926 年11 月起随国民革命军第21 师北伐, 经粤赣浙苏历十月所见所闻, 里面记载了100 多位第21 师北伐英烈之姓名、 职级、 籍贯、 阵亡时间地点等信息。 一直关注血园陵的杭州文史专家丁云川先生获悉后如获至宝, 随即收入囊中。 根据日记线索结合浙江省档案馆藏黄埔军校同学数据库等有关资料, 笔者整理出一份122 人的第21 师北伐阵亡将士名单(略), 并找到部分烈士遗像。 名单里烈士们都是那么年轻, 牺牲时大多只有二十几岁, 像何球才、 罗富宗、 蔡玉龙、 邓铭、 周光明等只有18 岁! 每一个姓名都代表着曾经鲜活的生命, 每一姓名都曾经有着一张生动的脸庞, 或腼腆, 或开朗,或斯文, 或俊朗……

在北伐战争牺牲的烈士里有不少是黄埔军校师生, 他们久经沙场, 血溅山河,立下赫赫战功。 撰于1927 年的《黄埔阵亡烈士芳名表序》 中言: “国民革命军由广东出发, 向着中原前进。 不二年功夫, 即由珠江流域而长江流域, 而黄河流域, 最近且克复了北平, 把中国全部置在国民革命旗帜之下。 我们固然知道, 反革命的势力, 已为全民众所哑异, 不能不归消灭。 然若考察成功何以有如是之速, 则任何一人, 都不能不归功于黄埔军校。 按黄埔军校自开学以来, 已经卒业了五期。 第一期学生共五百九十二人, 而阵亡的竟达三百人左右。 第二期学生共四百五十四人, 而阵亡的竟达二百人左右。 第三期学生共一千二百五十九人, 而阵亡的竟达五百人左右。 第四期学生共二千六百五十一人, 而阵亡的竟达七百人左右。 第五期学生共一千九百八十九人, 而阵亡的竟达三百人左右。 就是每一次战役, 无不有黄埔同学的血; 每一个战场, 无不有黄埔同学的骨。” 同样, 第21 师各级官佐许多是黄埔师生, 在牺牲的烈士名册中同样能找到不少黄埔学生的名字, 他们是赵敬统、 应威、王谐甫、 何祖琪、 傅汝尧、 张仲芳、 方允中、 杨文荘、 傅楫远、 王新民、 陈钟岳等(见表1)。

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 除了士兵, 黄埔军校毕业的也大多是中下级军官,鲜见于战史, 加之年代久远, 更难为人知, 血园陵这样因人为破坏或年久失修而湮灭的也不在少数。 如前所述, 2012 年血园陵墓园修缮碑记中只能笼统说此处“计埋黄埔一期赵敬统营长以下烈士骸骨二百余具(一说两千)”, 无法确定是2000 人还是200 人, 更无具体的烈士名单。 现在清楚了, 项士元记载的《血光周刊》 发刊词告诉我们: “除了断手折腿焦头烂额那些不计, 其饮弹流血殒命疆场者亦不下数百人。” 核对日记里每次战役伤亡记载和附近翁家村村民孙中海老人记忆中骨灰坛摆放方式及数量, 都与之吻合。 可以确定, 长眠在南高峰血园陵里的烈士骸骨200 余具的说法是对的, 2000 说则有误。 据统计, 第21 师自组建以来在北伐和抗日战场上前赴后继伤亡约8000 余人, 其中北伐时期在江浙战场上伤亡人数1100 余人, 阵亡230 多人。 但即便细心如项士元, 在《北征日记》 里也只记录下122 名烈士的姓名, 有的只记下一个姓, 譬如我们只知道当年任63 团3 连连附的那个少尉姓张, 而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更多的人没有名也没有姓, 什么都没有留下来。

壮哉! 第21 师的英烈们! 你们的血, 是为了涤荡社会旧染之污垢; 你们的骨,将筑成自由平等的世界; 你们的生命终将换来民族的崛起、 国家的文明富强、 人民

的自由幸福。 我们后死之辈, 何能不继续努力, 贯彻先烈之志, 以慰先烈之魂! 天沉沉兮山寂寂, 云幂幂兮风淅淅, 正气歌一阕, 北伐国之殇。 谨以此文祭奠立三先生和长眠在南高峰下的第21 师北伐英烈们!

表1 国民革命军第21 师北伐阵亡将士黄埔军校部分人员名单

猜你喜欢

陈诚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陈诚的四年级
陈诚:你们“打铁”,我“拉风箱”
陈诚作品
狠心的龙虾妈妈
爱情不止眼前的苟且
陈诚为何屡败屡升
陈诚研究综述
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陈诚
与两百个美女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