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地段更新的实施困境与复兴策略研究
——以北京香厂新市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

2019-07-25李颖龙

智能城市 2019年12期
关键词:街巷历史建筑

李颖龙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城镇是历史的载体,而城镇的肌理是人类集体记忆的传承。城市的肌理不仅是秩序化的符号,更是一个信息快速交换、聚集生活活力的空间。因此,旧城的肌理及生活居住模式对于任何一座城镇来讲都是高等资源,在城市的记忆中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为传承时代信息、建构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城市肌理作为文化沧桑的记录者,有关其更新的探讨对于城市的发展演替至关重要。

1 相关概念与理论

文章所研究的历史地段是不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旧城地段,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是地缘文化的表征与生活方式的积累,同时也面临着物质环境衰落的困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历史地段”是指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1]。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方法论提供支撑。

1.1 街区复兴理论

街区复兴主要指在保护历史元素的基础上更新物质环境,注入产业功能,通过地区经济发展,为历史文化元素保护、居民基础设施的改善提供资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二是产业经济的发展;三是活动方式的转变。在保护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拆除部分历史价值不高的老旧建筑,对历史地段的可发展用地进行梳理,腾出空间发展地区产业,注入新的功能,进而影响到历史地段固有的活动方式,如以居民生活为主的传统街区向地区旅游、文化创意、商业购物的综合性历史街区转变。

1.2 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理论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点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自然环境对社会人文的作用以及人的文化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双向关系。其通过生态学的概念、原理以及方法论的借用,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文化生态理论在历史地段的保护上主要涉及文化人类学、人文哲学等范畴,通过对历史街区物质环境的更新发展,透视不断迭代更替的社会关系。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并满足其需求的能力。1992年,在《全球21世纪议程》中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之后,中国政府于 1994 年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制定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计划和提升国民经济水平最具指导性的发展原则。

2 以北京香厂新市区为例的保护更新探索

2.1 北京香厂新市区历史演变概况

作为北京城市建设历史上首次主动将西方城建理念本土化的尝试,从1914开始14年内把香厂新市区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高度综合、商业服务产业链完整的高档商业街区。其建筑风格多样,包括西洋式建筑、上海里弄,还有当时北京少有的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屋顶花园、中央广场等。1928年后,受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人口迁移等因素影响,香厂新市区逐渐由高档街区衰落为普通平民街区。1976年后,在北京快速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大规模改建、插建行为导致大量历史建筑逐渐消失。如今的香厂新市区是一个整体商业档次不高,居住环境品质较差,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商住混合区。由于长期以来香厂新市区的历史价值未得到明确认定,且未从整体层面来考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目前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缺乏系统的挖掘与评估,许多未纳入法定保护对象的历史建筑由于外观残破、结构不稳被大幅度拆改,迫切需要实施整体保护。

2.2 北京香厂历史资源情况

香厂新市区的历史资源共有三类:历史街巷、历史建筑和非物质遗存。历史街巷包括保存较为完好的街巷9条、局部阻隔街巷3条、整体拓宽街巷2条;历史建筑包括不可移动文物4处,未登记民国历史建筑6处。另外据文献记录,在规划范围内还有多处已消失的重要民国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的会馆、公会建筑;非物质遗存方面,香厂地区14条主要道路的路名起源及演变,也集中反映了香厂地区自元代建设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而散布于街巷之中的作坊牌匾,则集中展现着清末民初之际香厂地区鼎盛繁华时的历史记忆,如图1所示。

图1 香厂新市区历史资源统计图

2.3 保护与更新的实施困境

香厂新市区现状商业业态较低,缺乏对街区以外市民的吸引力,整体功能结构模糊,城市功能没有形成清晰的体系,不利于该地区曾经作为历史上北京重要的商业区之一的整体复兴。整体格局与风貌比较混杂,民国风貌特色模糊,建筑加建情况严重,无法突显该区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历史建筑多为20世纪30~40年代修建,大部分均为急需维护修缮的老旧建筑,部分已列入危楼,整体质量不佳。区域内道路街巷系统欠完整,特别是缺乏南北向交通道路,部分历史街巷被局部打断形成尽端路,交通组织严重不均衡。区内人车混行严重,停车供需矛盾凸显,占用路面违章停车现象严重。区内平房较多、胡同狭窄,混乱的外部环境使历史建筑的可达性差、利用率低,再加上私搭乱建和机动车、摊位占道,若出现火灾险情,消防车难以通行。

2.4 保护与更新策略

2.4.1 保护与更新的总体原则

以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合理永续利用的统一为原则,实施渐进式小规模的建筑与环境整治,功能置换或有条件进行更新开发。充分发挥香厂新市区的独特区位优势,打造依附于多元文化的演艺区体验交流的都市旅游休闲区。引入新的发展要素,破解旧城地段“边缘化”境地,提升旧城活力。旧城保护更新可以分为城市层面、 片区层面 (二维规划)、街区层面、建筑层面 (三维设计) 四个层面,通过有机结合实现生活、生态、产业三者的良好互动,打造当代“新市区”,实现全面复兴。在实施主体上,历史文物的保护、道路街巷的环境整治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政府主导为主,而居住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则需要社会各界和居民的广泛参与,引导居民自主更新或搬迁安置。2.4.2 地区整体保护的更新策略

全面梳理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性保护并适度更新,实现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对于历史建筑及环境,应在全盘实地勘测调研的基础上记录与判定,根据历史价值及建筑质量确定建筑拆除与否。在成片的历史建筑群中,适度抽疏建筑,腾出空间补充基础设施、公共空间以及植入业态功能。在尽量保持原有的街巷尺度、延续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拆除有碍历史风貌的建筑,通过适当拆建减小建筑密度,形成小广场、活动场地、休憩区等小规模的公共空间。同时,结合历史建筑的改造,结合业态的发展需要,为社区居民及周边城市居民提供文化体验、交流娱乐的综合服务中心。

2.4.3 历史街巷保护的更新策略

理顺内外环境的交通流线,加强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联系,满足货运、公共交通、人车分流等需要,增加适当的绿地、广场和停车空间等。首先,按照消防规范增设消防通道,满足消防间距,消除安全隐患。其次,通过建构完整贯通的道路网络系统,并结合面向不同功能区域的道路分层级设置,满足各级交通循环及街区内部消防的需求。另外,在不破坏原有地段的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街巷性质进行划分,增加公共空间,丰富居民生活。在整体交通疏通的道路系统上,进一步考虑与居民及市民生活相结合,可将道路系统划分为主要城市干道、区内交通性道路、生活性街道以及游览性街道四个等级。

2.4.4 历史建筑保护的更新策略

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历史建筑采取不同的维护措施。从文物建筑的角度可分为文物保护建筑和普查登记在册文物。对于文物保护建筑,以维持其原真性为前提,以保护为主,进行防护加固及保养,比如东方饭店和泰安里;对于普查登记在册文物建筑,应在维护其历史表征的基础上加固其结构及适当转换其功能,以活化文物建筑。另外,对于民国历史建筑,坚持保护性修复原则,尽可能保存史料的真实性和不可复制性;而对于现状保留的传统四合院,适当整修与历史风貌冲突的现状建筑,提倡以现代材料和技术、以新旧对比的手法协调现状建筑与新建建筑的体量、材料和形式,结合公服、商旅、文化等功能,对荒废的历史建筑“腾笼换鸟”,活化利用。

3 结语

历史地段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也是城市生活的集合。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只是为了当前的利益,对其进行粗暴的拆除重建,那城市终将成为毫无特色并且失去传统的钢筋森林。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应兼顾历史传承与城市发展,在深入研究历史资源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适度改造,实现历史地段的复兴。

猜你喜欢

街巷历史建筑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边走边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雨中的街巷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