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长期趋势:基于国际比较

2019-07-25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董继红吴洁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马鑫莒县建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史勇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9年13期
关键词:消费率城市化公共服务

文|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董继红 吴洁;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马鑫;莒县建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史勇

一、引言

伴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包括镇的人口)从1980年的19.4%上升至2016年的57.3%,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不到40%增至2016年超过60%,建成区面积从1990年的16128平方公里增至2016年的54331平方公里。从人口、经济的城乡比例看,中国总体上已经步入初级城市型社会,但从城市经济和产业构成、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程度、居民的实际享有等方面来看,中国距离成熟的城市型社会仍有一定距离。

二、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构成

(一)规模较大城市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快速城市化不仅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也愈发明显。200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48.3%,到2016年,全国经济的62%由地级及以上的城市生产。

(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度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即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呈现出加速趋势(图1)。在1970年时,中国恰好在拟合曲线上,到2012年,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略超前于城市化水平。导致城市化率相对滞后的原因:一是统计数据的可能偏误,众所周知,中国的GDP存在着高估现象;二是出于对“城市病”的担忧,国家的城市化方针一直倾向于控制和制约城市的过快发展,特别是大城市,这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所缓和。

图1 各国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的关系

(三)大城市正在经历服务业权重逐渐提高的产业升级换代过程

我国大城市正经历着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权重逐渐下降,服务业权重逐渐提高的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大多仍然以制造业或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未来,随着制造业从大城市的逐步分化,中小城市将会经历更快的制造业增长过程。在少数特大型城市,这种产业格局已经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80%,上海市也达到了70%。

表1 2016年不同行政级别和人口规模城市的产业结构 单位:%

三、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一)用于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和地方政府将财政经费重点投向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比例相对较低。2000年以来,在改善民生的目标要求下,地方政府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从可获取的数据来看,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财政支出从2007年的2974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4360亿元,年均增长23.2%,其中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从10838亿元增加到31513亿元,年均增长23.8%,占城市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从36.4%提高到37.4%。其中,教育经费支出占三者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5%-55%之间。

(二)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被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一是城镇社保的参保人数大幅提高。2017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达到1.52亿人、1.8亿、1.16亿、1.22亿、0.78亿人,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92%、68%、61%、87%和1.48倍。二是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持续改善。绝大部分中小城市放开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限制,使其更容易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致力于将公共服务脱钩于户籍,通过共有产权住房、廉租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为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三)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应该达到的程度

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应该达到的程度。以医疗卫生支出和养老保险覆盖率为例,中国当前的水平只有3%,绝大多数中高收入国家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则4%(如韩国)到8%(如美国、日本)之间。由于农村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和非正式部门就业人员对养老保险项目参与率很低,中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也远低于人均收入水平应该达到的程度。据统计,2012年农民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仅22%。(如图2)

图2 各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比重(2000年和2010年)

四、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

(一)大城市居民拥有更高的收入,东部地区的城市居民收入显著高于其他区域

规模较大、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居民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普通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绝对值)甚至逐年扩大。收入上的显著差异、丰富的公共资源、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源源不断的涌入大城市,户籍限制和高房价减缓但并未改变这种趋势。在户籍制度所附着的公共服务的差别和高房价的双重作用之下,不同规模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之间的收入差异变得更大了。若分区域看,东部沿海受益于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政策先行优势,收入水平一直高于其他地区。但近年来,中西部的收入增长要快于东部,区域间相对收入差距有所缓和。

图3 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化情况

(二)城市居民之间的财富不平等与日俱增

我国城市居民之间的财富不平等在与日俱增。据调查,全国收入水平前10%的家庭所拥有的收入总和占全国家庭总收入的57%,拥有的资产总和约占全国家庭总资产的85%。值得关注的是,资产的不平等程度要高于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中国整体进入有产社会。在较早期,一些社会精英由于出众的个人才能或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或拥有更好的机遇,从同辈中脱颖而出并得到更高的收入。另外一些也许资质平凡的个人从父辈那里继承了房产、存款,和同龄人相比也过着更好的生活。近10年来,房地产价格急速上升、股票市场空前火爆,早期尚不显著的贫富差距由各种劳动收益与资产收益、投资与投机等合法行为叠加被迅速拉大,虽然存在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但并没有逾越到法律之外。二是由权力寻租和腐败所导致的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据统计,2017年北京市20%最高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11.6万元,不足以支付北京五环以内两平米房价。这似乎无法解释北京市居高不下的房价、高达30万亿的商业银行住户存款余额(截至2017年底)等等一系列现象。统计数据和现实感受存在巨大偏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么相当部分高收入居民没有被纳入统计样本,要么接受统计调查的高收入居民中很多人没有提供真实的家庭收入情况。

(三)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并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率近年来呈现出快速下滑趋势,成为内需疲软的主要动因。2000-2017年间,全国居民消费率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分别下降4.1和7.4个百分点(图3)。2010-2017年,居民消费率开始缓慢回升,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居民消费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表2对一些年份世界主要国家的居民消费率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低于韩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略有上升或下降,但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呈现了快速的下降趋势,这是不寻常的。较低的居民消费率意味着国民财富用于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比例相对较少,若考虑到中国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消费领域投资不足的现实,中国居民真实消费水平可能更低。有研究显示,即使在考虑了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人口学特征、养老保险覆盖情况等因素之后,中国居民消费率仍然低于预期水平,超过10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过低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造成消费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结语

总体而言,中国已步入初级城市型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即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呈现出加速趋势。但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距离成熟的城市型社会仍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公共服务的政府支出水平和普及程度均滞后于经济发展应该达到的程度;城市内部财富差距与日俱增;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表2 世界主要国家居民消费率情况 单位:%

猜你喜欢

消费率城市化公共服务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论气象公共服务的职能提升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浅谈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现状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