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霁翔: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历久弥新

2019-07-24孙梦张雅乔

商周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

孙梦 张雅乔

“让文物重回牛活中,成为促进发展的积极力量,惠及广大民众。当人们在现实生活感受到文化遗产的意义,才会更尽心地保护文物。”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正在实现这种良性循环?

“我们向社会宣布,要把座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5月19日,故宫学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作了题为“匠者仁心——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演讲,精彩讲述了经过环境整治、扩大开放区域、文物保护修缮等大量工作,以及“最为复杂地为每个观众都做好服务”,不断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绿洲。

“让文物重回生活中,成为促进发展的积极力量,惠及广大民众。当人们在现实生活感受到文化遗产的意义,才会更尽心地保护文物。”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正在实现这种良性循环。 历久弥新,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以下为演讲内容:

重新审视这座“世界之最”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去年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这说明博物馆的职能在不断深化。过去博物馆有三大职能:保管、研究和教育。今天,职能顺序发生了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教育放在最前面,说明今天博物馆要和各行各业实现链接,要在城市里成为文化中枢。面对这种转变,我们要重新审视博物馆职能的变化。

2012年1月,我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故宫博物院,它有三个称谓:紫禁城、故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居住的宫殿,也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多的一座宝库,也是全世界观众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

但是这些“世界之最”,能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职能吗?对于普通观众,真的这么重要吗?也不见得。因为走近观众就会发现,实际上观众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价值。你说馆场庞大,但是大部分区域都没有开放,竖着“非展览区,观众止步”的牌子。你说藏品最多,但是99%的藏品睡在库房里。你说观众多,故宫博物院从来不缺观众,但是人们进入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感受并不好。大多数人跟着导游盲目往前走,听着不是那么专业的讲解,往往只是看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躺在什么地方、在哪儿结婚,就穿过御花园走出去了,观众体会不到这座博物馆的魅力。

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这座“世界之最”,博物馆最重要的是什么?博物馆里的文化遗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位观众,当他从博物馆里走出去的时候能够获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从以管理方便为中心到以观众方便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长期以来,从事考古研究、历史研究的人们往往认为历史文化遗存远离今天的时代,是已经失去原初功能的东西,只是被观赏、研究的对象。但是“活起来”告诉我们,它们是有生命历程的,文物不但有灿烂的过去,还应该有尊严的现在,更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重新走到人们的生活中,才能“活起来”。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对待观众的态度、对待文物的态度。

过去故宫门前的广场是商业化的,广场上售卖的小商品跟故宫文化实际上没有关系。我们进行了整治,先把广场搞得清新、庄重、典雅,让其展现出一座博物馆应有的氛围。

过去人们排队买票,进门是很困难的过程。特别是到暑期,买票需要排很久的队,好不容易买完票还不能进去,还要验票、安检、存包,进去之后筋疲力尽,体力和心情都变得很差。所以我们开放了32个窗口,并承诺到故宫博物院三分钟之内一定能买到票。如果在买票的环节节省一个小时,用这个时间多看一、两个展览,这对于观众和我们都受益。

过去故宫的正門明明有三个门洞,但是买票的观众只能走两边的小门,中间的门接待贵宾车队,这造成中间空、两边却排很长的队,人们的意见很大。有一位从东北来的老大爷说,他一辈子就来一次故宫,得像皇帝一样走中间的门进去。我们还得劝他, “您不能当皇帝,因为中间的门不能验票”。明明有门却走不了,我们就跟有关部门协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法国总统奥朗德一行参观故宫的那天,实现了贵宾不再坐车进来,而是走进来。当天,我给奥朗德讲了午门的故事及中国的古建筑,他仰视午门、带着女朋友步入故宫,体会这种震撼和壮美,这种感受会让他终身难忘。过去的外国总理、总统坐车进入故宫,下车还得问故宫到了吗,他们就没有获得这种感受。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机动车开进午门,三个大门都打开了,人们不需要排队了。

过去验票、安检把两个门洞堵了一半,所以验票、安检都需要排队,每天门前都堵一圈,人们很不方便,这完全是人为的,我们就把验票和安检的栏杆拆掉了。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就是管理革命。我们重新审视故宫过去的一切做法,究竟是以自己管理方便为中心,还是以服务对象方便为中心,如果以自己管理方便为中心,就会设置很多观众不方便的措施。但如果以观众方便为中心,过去几十年的规定、制度该变的还需要改变。

今天验票和安检还是需要的,我们就把它设在两边,但不是两个安检口,而是24个安检口,增加12倍之后,来多少观众都不需要排队。5年前,人们在不大的空间里面排队、买票、验票、安检、存包,那时大喇叭每天都在广播“您家的孩子找到了,到什么地方去领”,还没进故宫博物院,孩子先丢了,心情能好吗?今天人们只花费几分钟就能走进故宫博物院,广场的环境更好了。简简单单的一套组合拳打出去,广场的环境就发生了变化。

但是这时候人们走进故宫博物院,心情、体力就会很好吗?不一定,可能还会很糟。因为首先观众进去以后找不到方向,大多数观众第一次来故宫,标识、牌匾是有的,但观众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我上任第一年做了512块标识牌,经常被问路的地方、三岔路口、举办展览的地方、洗手间等,都进行了标识,让人们走在任何地方都知道身在何处。随着开放区域的扩大,标识牌也在不断增加。

过去洗手间门口会排很长的队,堵了半个通道,全是女士。男士在哪儿?男士也很惨,在旁边拿着包、带着孩子等待,耽误了很多时间。是不是应该改?通过大数据分析、实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故宫女性的洗手间是男性洗手间数量的2.6倍最为合理。于是按照这样的比例进行调整,男士女士都不需要排队了。另外我们对洗手间进行了提升,把它建得更加清新、典雅,欢迎大家到故宫博物院参观我们的洗手间。

人们抱怨,这么大的故宫,老叫我们坐在台阶上、铁栏杆上,铁栏杆都坐弯了,不能设座椅吗?我也很奇怪。老员工说,设座椅太麻烦,不定期维修的话,螺丝钉冒出来把孩子的腿划伤了就要赔偿,总是有纠纷。专家也说,座椅颜色跟环境不协调,拍出的照片不好看,所以座椅慢慢就没有了。

后来我们选择了适合故宫博物院大流量观众的座椅,首先,这个座椅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实,几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出现伤害观众的事件。其次,椅子面是实木的,便于每天早上8点到8点半进行清洗。第三,椅子底下是空的,便于清扫。第四,坐在上面很舒服,但是躺不下来。第五,椅子的颜色是故宫红、故宫黄,跟周围环境协调,观众们很喜欢。所以那一年我们做了1400把椅子,每把3500元,稍微有点贵。到今天,11000多人能在故宫博物院里有尊严地坐下来。

今天我们还能发现,故宫开放区没有一片垃圾。过去是有垃圾的,矿泉水瓶子、废票等等,你扔他也扔。突然有一天没有了,因为我们重新制定了招标文件,明确规定:一片垃圾落地,两分钟之内物业员工要走过去清扫。虽然条件很严苛,但是中标单位马上就尝到甜头。因为他们把地面打扫干净以后,就没有人再忍心扔垃圾,环境是能影响人的,没有第一片垃圾就不会有第二片,现在物业员工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人们抱怨,你们层层大院都是黑黑的,不能点亮吗?我们要无数次跟观众解释,这里是木结构建筑,为了防火,不能通电。这里陈列的藏品都是古物,特别是纸质的,不能长时间被灯光照射。道理很硬,但是人们很不方便,真的不能改变吗?通过技术革新,我们选择了LED冷光源,把灯具远离木结构两米以上固定好,每天开工的时候,两边都有工作人员值守,用测光表反复测光线是否超标,反复比对不同室内用什么样的光线更好。一年半以后,我们点亮了紫禁城。

太和殿被点亮了,中和殿被点亮了,保和殿被点亮了,交泰殿被点亮了……这些宫殿原来很长时间才需要清扫一次,现在不行了,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激励我们把保洁工作做得更好。

安全永远是生命线

去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90%的藏品被烧掉了,今年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世界遗产遭到损毁,这些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灾难。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安全永远是它的生命线。

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我用5个月走遍了故宫每一个房间,调查故宫到底存在什么隐患。我们编制了《平安故宫》方案上报国务院。故宫有七大隐患:第一,火灾;第二,盗窃;第三,震灾,这些藏品都没有做好防震设施;第四,藏品腐蚀隐患;第五,库房隐患,故宫有很多彩钢房,不防火。第六,跑冒滴漏;第七,踩踏隐患。不久后,《平安故宫》获得批准,我们开始了大规模排除安全隐患工作。

首先,我们建立了强大的中控室,5个中控室里面有65面大屏幕,连接着3300个高清晰摄像头。世界各大博物馆可能连上千个摄像头都不会有,而故宫博物院因为地形地貌复杂,需要3000多个摄像头。我们加强对世界遗产的监测,包括室内的、室外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动态的、静态的,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不断检查文物、古建筑的健康情况。

其次,我们加强了库房的建设,过去故宫36.7万件瓷器,只有几千件有琅匣,其它都是一摞摞存放,今天我们把这些瓷器装入琅匣、装入密集柜。

第三,提高防火水平。最惨痛的教训是1987年景阳宫被雷击中,着火了,所以要不断提升故宫防火能力。具体来说,要加大高压消防栓的合理配置,要不断研发大型消防装备,以备萬一。但是仅有大型消防装备还不够,故宫有很多小的巷道、庭院,还需要小型消防装备。我们的年轻员工组成志愿消防队,经常进行训练。我们的员工每年都要参加消防运动会,提高消防技能和消防意识。我们每年都会举行联合消防演习,使我们在有火情时能够迅速把文物、伤员抢救出来。

人流加大带来了火灾隐患,所以我们要在紫禁城里面禁止吸烟。过去故宫员工大约有1450名,其中400多人抽烟,多次禁烟都不成功。每到禁烟的时候,老烟民们就说, “你不让我抽烟,我的思维会受影响,工作效率会降低”,禁烟总是不成功。但是国家批准《平安故宫》工程以后,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在会上我说,国家批准了我们的《平安故宫》工程,我们能不能有志气,从明天开始在故宫里面就不再抽烟了!不同意的请举手,结果没人举手。我就让办公室赶快发通稿,向全国媒体发布“我们的员工从此不在故宫抽烟了”,散会以后老烟民又找我说, “院长,咱们得人性化管理,你可以设几个抽烟区,我们在抽烟区抽烟行吗?”我说“行”,故宫就设置三个抽烟区,一个在神武门外的马路,一个在东华门外的马路,一个在西华门外的马路,反正新闻稿都发出去了,故宫里面不能再抽烟了。结果过了两天,他们又来说“不好了,三个抽烟区全是故宫人抽的烟头,环卫要找咱们”,我让他们赶快买垃圾箱。烟瘾大的员工,每天上午去故宫外抽一次烟,下午抽一次,围着灭烟头垃圾箱,一边抽烟、一边骂院长,反正故宫里面是不能再抽烟了。之后,400多个烟民迅速降到200多个,很多员工家属都要给我送感谢信。

2014年,我们做到了故宫员工禁烟,又开肩了打火机、火柴不能进故宫。当年7月18日进行了突击检查,一天内查获了8000多个打火机,第二天就过万了。这一堆堆的打火机非常危险,我们就找处理危险品的单位来处理。找了5家危险品处理单位,最低的代价是让我们买一辆防爆车、买两个防爆箱,每天把打火机送过去,还要收400元处理费。我们给它那么多打火机,还收我们钱,我觉得这不合理。所以我们在出口设了打火机领取处,把进门时收缴的打火机送至出口,有需要的人可以拿一、两个。这样有三大好处:第一,我们节省花销。第二,满足了观众的需求。第三,节省了资源。加强了安全检查以后,酒瓶、刀具、假学生证、假票等,都进不了故宫了,

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艰苦卓绝地进行了故宫环境整治,不但消除了安全隐患,而且为扩大开放做好准备。

室内室外环境整治

故宫环境整治室内十项内容:

第一,清理各个房间留存下来的散落文物,并搜集入库。

第二,清理建筑构件。比如风化的汉白玉,被锈蚀的帘子坠、门闩、门钉等,我们重新把它们保护好或利用好。

第三,清理门窗文物。卸下来的很多门窗被堆放在通道、屋子里,其实这些都是文物,应该有尊严地得到修复和保护。

第四,清理箱柜文物。上百个房间都存着一些大箱子,这些箱子里面什么都没有。上世纪80年代故宫建了第一期地下库房,把这些箱子里的文物拿出来送入了地下库房。90年代建了第二期地下库房,又把箱子里的文物拿出来送入地下库房。97万件文物进入地下库房后,这些箱子就放在了房间里没再动过。这些樟木的、紫檀的、皮革的箱子,占了很多地方,房间也不能开放。这些箱子也是文物,于是我们建了三个大型箱子的仓储库房,把它们保管起来。

第五,收集织绣文物,并专门建设了织绣库房,把织绣文物仔细熏蒸后进行保管。

第六,清理展览柜具。一次展览结束以后,把展具往房间里一搁,堆得到处都是,我们把展具清理干净。

第七,清理闲置物品。破家值万贯,椅子、桌子、柜子等,一放就是很多年,占了很多房间,都没再用过。我们做了一个清仓大会,把它们都陈列出来,各个单位有需要的领走,不需要的就处理掉。

第八,清理杂物垃圾。有的房间多年没有人进去,很多垃圾、杂物堆在房间里,成为了火灾隐患,我们都进行了彻底清理。

第九,原状床具保护。很多房间都有闲置的炕,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它们应该变成古建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这些炕一个个修好。

第十,原状书画保护。贴在墙上的字、画,有些是皇帝写的、有些是大臣写的,很多都非常珍贵,却没有得到保护,现在把它们摘下来修护好,并储存、保管起来。

总之,室内十项内容完成后,所有的房间干干净净。

与此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室外的清理:

第一,清除火灾隐患,树枝、树叶、杂物等,都要清理干净。

第二,清理地面杂草,没有开放的区域,过去齐膝、齐腰的杂草,还有很多小动物,我们都清理得干干净净。今天故宫的非开放区域没有一根草,都非常整洁。

第三,石刻文物清理。几十个院子堆放着几十年修缮文物卸下来的构件,越堆越多,其实它们也是很好的文物,我们将其收集起来,把几十个院子腾出来,并在东华门建了古建筑构件保护展示园区,观众可以参观,专家也可以研究。

第四,室外杂物清理。包括施工遗留下来的场地,都是火灾的隐患,我们进行了整治。

第五,清理屋顶雜草。过去故宫屋顶有很多杂草,这些草把根扎到瓦里面,瓦松了会漏雨水,我们就对屋顶上的杂草宣战。今天到故宫博物院,1200个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观众找到一根草都可以投诉。只有地上干干净净,屋顶没有杂草,才是壮美的紫禁城。

第六,整治裸露电线。电线容易引发火灾,必须进行整治。

第七,清理市政管道,包括穿越金水河的管道、穿越红墙的管道、挂在红墙上的管道、挂在古建筑上的管道等等,我们做了很大努力,在故宫博物院地下14米-18米的地方,绕过红墙、古建筑和文化层等,修成了一条共同沟。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挖开古建筑的地面,再也不用穿越管道,因为这些都可以在共同沟里进行修缮。白天游客们正常参观故宫,每天夜里都在共同沟里运土、运材料。

第八,提升庭院地面,把地面修平整。

第九,提升广场地面,比如过去水泥地面的广场,一到下雨就积水,这怎么行?我们就用传统的建材铺平地面,解决积水问题。

第十,改善保护设施。比如御花园里的石雕和奇石,过去是用铁栏杆围住,再加一层铜栏杆保护,地面是黄土地,一刮风尘土飞扬。今天我们把它用绿篱围起来,石雕和奇石不但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且黄土不露天,环境也得到改善。

第十一,提升施工环境。我们把施工遮挡变成空透的,人们可以看到施工现场,了解施工的技术手段,也可以监督我们,让施工更加规范。

第十二,拆除临时建筑,这也是最艰巨的。过去几十年,故宫博物院积累了135栋临时建筑,其中最危险的是59栋彩钢房,彩钢房不阻燃,一旦着火,会迅速燃烧,非常危险。首先向59栋彩钢房宣战,午门的彩钢房被拆掉了,600人的大食堂彩钢房被拆掉了,13排办公区彩钢房全部被拆掉了,古建筑的彩钢房库房被拆掉了,宫廷部的彩钢房库房区也被拆掉了,南三所的花房也被拆掉了……故宫唯一的职工浴室,过去职工修完古建筑要干干净净回家,但现在我们号召全体员工都回家淋浴,浴室彩钢房也被拆掉了。2016年10月10日,大家齐心合力把最后一个彩钢房拆掉了。

要把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5年前,我们向社会宣布,要把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我们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实际上,环境整治不是那么简单的,要做大量细致工作。5年前,故宫所有道路上铺的都是沥青地面,故宫广场上铺的都是水泥砖,这些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重新开放故宫时修缮的。但是时间长了,路面坑坑洼洼,还有高高低低的井盖,灯杆,跟环境很不协调。我们一边拆除临时建筑,一边整治环境,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恢复了环境。今天故宫博物院的所有地面,都用了传统建材地面,比如砖材地面、石材地面等。上千米的铁栏杆全部拆除了,绿地也养护得更好了。

用时两年半,关键是把过去坑坑洼洼的井盖做平。当时我也不知道故宫有多少井盖,总觉得人们参观时还得注意路面,特别是残疾人轮椅、婴儿车走上去会出危险。后来才知道故宫博物院一共有1750个井盖,今天我们把井盖都给做平了,干干净净,走上去再也没有危险了。另外,我们把故宫的300根灯杆换成了300盏宫灯,白天也是景观,晚上可以照明。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人们进入故宫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

故宫猫

我们还希望人们到故宫看到的是一种温馨的氛围,比如故宫有200多只野猫,它们很有身份,可能是明代猫的后代、清代猫的后代。今天它们也很有尊严,每天都有人给它们送猫粮。

尤其近两年,很多人从全国各地给它们寄猫粮。有的猫粮包上还写着这包猫粮是给延禧宫的某只猫,那包是给慈宁宫的某只猫,喂猫的照片还要给他们发回去看。

人们为什么给这些猫寄猫粮?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猫很辛苦,我们下班以后,猫就上岗了,它们巡逻、放哨、卧底,到点还要交接班,整个故宫没有老鼠,故宫猫功不可没。

为每个观众都做好服务

故宫博物院和现代化建筑博物馆不一样,现代化建筑博物馆依托室内环境,但是人们看故宫展览,依托室内环境,出来后,又需要整洁的室外环境,所以故宫的室内室外都要和谐,都要美丽。因此我们开始了系统地绿化、美化环境,比如建成了牡丹园、月季园等,希望人们在春天可以看到牡丹,夏天可以看到荷花,秋天可以看到银杏,冬天可以看到腊梅。

这些景观到哪里去找呢?我们有故宫寻花图,打开手机就能知道今天故宫有什么花在什么地点开放。我们和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要建设5G故宫,相信几个月以后,大家到故宫博物院,打开手机就能知道当天故宫博物院有多少场展览、分别在什么位置、展厅里有多少人。要去洗手间,打开手机就能知道最近距离的洗手间在哪里、还有多少坑位。要喝茶,打开手机就能知道故宫有几个茶室,分别有什么新茶、新书。

这些措施都比较简单,无非是靠突击、保持,故宫最为复杂的是为每个观众都做好服务。

“削峰填谷”,实现旺季不挤、淡季不淡

四年前,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全年无事故、全年无投诉。目前的挑战在于,故宫观众增长的速度太快。2002年,故宫观众人次第一次突破700万,当时观众人次最多的博物馆是法国卢浮宫艺术博物馆,观众人次是800万。到2012年,故宫观众突破了1500万,仅仅过了十年,观众人次就增长了一倍。如今,世界上每年接待超过1000万观众的博物馆只有故宫。

我就是这一年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综合考虑了观众增长的速度、参观质量和遗产安全。我们决定放缓观众的增长速度、扩大开放的区域。

当故宫开放区域从2002年的30%扩大到2017年的76%时,我们开始增加观众的数量。20 17年,故宫观众达到1670万人次,世界第二名卢浮宫艺术博物馆是830万人次。故宫一天如果接待4万观众非常轻松,但如果接待8万观众就饱和了,如果接待18万观众就崩溃了。人们形容进了故宫博物院就没有看清地面是什么样,一直被后面的人推着往前走。有一次,故宫观众人次达到十七、八万的时候,我在神武门碰到一个观众,问“打听一下故宫博物院在哪儿?”我说,你都走过来了。他说, “我什么都没有看见,看的都是人头。”

实际上,故宫每年不但接待1700万买票的观众,还要接待大量不买票的观众,而且数量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比如每周二故宫对学生集体参观实施免票制度,我们每年要接待60多万免票的学生。无论买票与否,我们都要做好服务,都不能出问题。

思来想去,只有靠“削峰填谷”。考虑到参观质量和游客安全,我们划了一条线,每天只接待8万观众。这道线划起来容易,实施起来不容易。我们做了将近三年的工作,要大力宣传,不能让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到故宫门前买不到票。同时,把旅游团有计划地引导到淡季来,比如我们把淡季展览办得更好,让观众愿意淡季来。5年来,我们在淡季设立了很多免费日,如教师免费日、医务人员免费日、解放军战士免费日、大学生免费日、志愿者免费日、环卫工人免费日、公交司乘人员免费日等等,一个个免费日通过观众的体验,有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到2016年,故宫70多天超过8万观众人次的情况消失了,很多观众愿意选择淡季来。特别是今年1-3月举办了“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每天的观众人次大约是七、八万,慢慢实现了旺季不挤、淡季不淡的目标,全年观众来访量也实现了逐年平稳增长。 这一成功让我们深受鼓舞,故宫终于基本上排除了踩踏的危险。我们又开始了分流计划一一全网购票,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了4年的努力。2014年,我们推出网上购票,10天之内可以预约,如果不来,也可以免费退票。即使如此,只有2%的人选择预约,98%的人仍然选择在窗口买票。2015年,我们加大宣传后,网上购票的观众达到了17%。2016年,可以使用支付宝支付,网上购票的观众达到41%。2017年,可以使用微信支付,网上购票的观众突破70%。当大多数人采取网上购票,我们认为时机成熟了,就关闭了所有售票窗口,开始全网购票。最初让售票员工在自己的窗口随时待命,一旦失败,立即开窗售票,但是情况很平稳,没有在网上购票的观众,到故宫门前拿手机一扫,在广场上把票买了。人们在买票环节上,不用再耽误时间。

当时有人告减我们,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习惯网购,要帮助老年人。我们信以为真,就在广场上设立了5个故宫票务咨询台帮助老年人。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才发现,来咨询的几乎没有老年人。中国的老年人很伟大,拿一个手机到全国各地旅游,吃早点、买冰棍都是用手机,他们不需要咨询。年轻人也不需要咨询,来咨询的主要是中年人,再有就是外國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许多都不会网上购票,我们还要教他们怎么过现代化的生活。限流成功了,分流也成功了,人山人海的故宫博物院一去不复返了,秩序更好了。

前仆后继,一代代把故宫保护好、守护好、开放好

真正解决故宫人山人海的问题,还要靠扩大开放。故宫扩大开放的前提是修缮好古建筑。我的前任是郑欣淼,他做了10年故宫博物院院长,是故宫发展得最好、做得最实的10年。甫一上任,他就肩动了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下决心用18年时间把故宫1200栋古建筑全都修好。这是很了不起的计划,现在已经执行了17年,2020年将全部修好。郑欣淼院长还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就是他苦口婆心、锲而不舍地把当时盘踞在故宫里的13家外单位一家家劝走了。这是很难的事情。因为这13家外单位,有7家是国家文物局的下属单位。当时,我正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把这7家单位从故宫搬走,费了很大劲儿。但是万万没想到,最后一家搬走以后的第二年,我到故宫博物院当院长了。所以我的感受很深,每个人要多做好事。

我们还修整了很多历史遗憾,1923年6月,一把大火把建福宫花园烧掉了。经过国家批准,我们把它修好了,成为故宫学院重要的教学场地。另外,我们还修了中正殿,把它变成藏传佛教研究所。

还有一件事情很难办,就是收回过去被人占用的地方。1950年,有关部门要举办展览,我们就把道教礼仪建筑大高玄殿借给它们,结果60多年以后才还给我们。当时进去一看,里面一片狼藉,我们拆了4个月才把违法建筑拆完,之后可以修缮了,我们还举行了故宫大高玄殿修缮工程开工仪式,那天下雨,但是大家热情不减。第四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讲话的时候,第五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给他打伞。第五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讲话的时候,第六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给他打伞。

什么是前仆后继?这就是前仆后继。一代一代把故宫保护好、守护好、开放好。故宫博物院每一任院长都要给下一任院长的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中国的工匠精神,为未来保护今天

文物建筑,要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维持原样,进行传承。紫禁城大致分两个区域,南面是外朝,高大舒朗,北面是内廷,比较密集。近两年,我们在修整建筑密集的区域,比如2017年修的永寿宫,2018年开放了。

紫禁城的建筑里最密集的莫过于乾隆花园。乾隆花园是清朝乾隆皇帝85岁退位之前给自己建的太上皇宫殿区,其核心宫殿叫皇极殿,西北处建了细细长长的花园,160米长,38米宽,四进院落,亭台楼阁,假山林立,现在前面两进院落已经开放了。

我们的工程从乾隆花园最北面不起眼的建筑开始修,列了一个7年计划要把这些院落修好。每道工序都要详细记录,公开出版修缮报告。每件文物都要用原材料、原技术修好。从墙上摘下来的牌匾、楹联、贴落都要准确测绘,修好以后要一毫不差地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不能有所改变。按照这种理念,我们把一栋栋建筑修好。比如倦勤斋,乾隆皇帝在这里做了一个小戏台,竹篱笆,竹亭子,但这些竹子都不是真正的竹子。真正的竹子到北方会裂,一共用了64000段金丝楠木一点点拼起来的。这里有一幅通景画是郎世宁的学生画的,但是把这幅画落下来修的时候,才发现托着这层画背后的地障原来是用一种植物做的。经过研究,当年取白于安徽的山里。于是专家到安徽的山里去寻找这种植物,找到可以用这种植物做纸浆的传承人,经过上百次的研发终于成功了,把它抬到故宫,把画裱在上面。

今天大家看不到这些专家工作的过程,但是他们问心无愧,因为他们是为未来保护了今天。他们在想,如果两三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再修这幅画,就能知道当年乾隆皇帝使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什么技术,这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我们终于能科学地修复文物了

修缮文物建筑要有工匠精神,修复文物藏品同样需要工匠精神。有一部片子叫《我在故宫修文物》,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豆瓣上的评分是9.4分,超过了那年最火的片子《瑯琊榜》。最令我感动的是,点赞的人中最多的是青年人,特别是在校的学生们。过去我以为同学们喜欢看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拥拥抱抱的片子,而《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慢节奏的、充满文化情结的片子,同学们真的很喜欢,这打破了我过去的认识。

今年我们计划招聘88名新员工,结果有4万多人报名。经过严格筛选,参加考试的有17000人,最终录取了88人。这部片子使得大家都想到故宫来修文物,也使得我们文物修复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工作精神、技术,为社会所知。比如古书画修复专家、陶瓷修复专家、木器修复专家、漆器修复专家、乐器修复专家,还有家具、挂瓶、象牙、罗甸玉、缂丝、唐卡、织绣、西洋钟表的修复专家等等。《我在故宫修文物》里被誉为男神的王津是一名钟表修复专家,无论是结构多么复杂的钟表,到他手里都能修得非常完美,如今,他已经修好了300多台西洋钟表了。2017年他在食堂里碰到我,特别高兴地对我说,“院长,我要到美国去。”他说他获得了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杰出贡献白金奖。我问, “你演什么了?”他说,“我什么都没有演。”什么都没有演,他就到休斯敦把多少电影导演、电影演员梦寐以求的大奖给捧回来了,说明人们赞美这种工匠精神。

我们心里一直在想,我们真的能科学地修复文物吗?长期以来对于文物修复的传统办法是,如果一个文物要修复,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文物修复部门联合,找到最权威的专家,专家凭经验修好之后,送回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这个做法科学吗?不科学。一个人要是得了病,去到任何一家医院,任何一个医生都不会上来就给我们打针、吃药、开刀,而是一定会有严格的病情检查,制定治疗方案。今天的文物要活起来,就不能按照过去的传统做法。于是我们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文物而建的医院一一故宫文物医院,医院里汇集了200名文物医生。世界各大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有三四十名文物医生就很了不起了。故宫为什么有200名?因为他们其中一半都是从事分析、检测、污损鉴定等方面的科学家。这座医院几年来已经培训了来自32个国家的上百名文物修复专家。每一件古建筑构件或者文物藏品进入故宫文物医院,文物医生们都要对它进行严格的检查,给它建立病例、档案。比如一件商代的青铜器,有3000年歷史,首先要知道它所经历的历史,历朝历代的人在它身上叠加了什么不应该去掉的信息,它的金属成分是什么,它的合金比例是多少,今天它得了什么病,通过什么手段能把它治愈。一套分析检测报告和方案出来以后,才能送到文物修复师手里。我们给配备了最好、最实用的设备,比如2018年增加了100多台分子结构分析设备以及3D打印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加盟以后,我们文物修复工作如虎添翼。

我给大家列举几件修复的成果。一幅曾经挂在乾隆花园最高的建筑符望阁大墙上的画,有5米多高。解放战争时掉了下来,故宫的老员工给保存了下来。今天要修,打开一看,已经碎成了上千片,没有办法复原。我们在计算机和辅助设备的支持下,用一年多的时间令它起死回生了,人们这才知道它原来是清朝非常著名的学者董诰画的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幅画。还有一个出土于河南上蔡县的青铜器,出土的时候也碎成了100多片,我们在最大那片铜锈下面发现了铭文,得知它是2500多年前的一个鼎,非常珍贵,我们今天把它修好了。

还有更复杂的唐卡。大家都知道在青海、西藏有人做唐卡,但是没有人敢说修复唐卡,古代人使用什么材料、什么技术,不知道的话,就会修坏。所以过去我们守着2000多个唐卡,都不敢动。今天,我们掌握了这个技术。养心殿西暖阁佛堂的“上乐王佛”唐卡,我们在修它的时候,才知道它一共有25层堆绣,使用了32种不同的材料,串联、并联682颗小珍珠。当把佛像放大20倍以后,人物的鼻子、眉毛、眼睛、嘴巴都能清晰地呈现,那些小珍珠是怎么串联、并联的,也清清楚楚。当放大100倍以后,每根丝、线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也清清楚楚。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说,全世界只有我们才能修复这类文物。

我们为这所医院建立了23个科研实验室,支撑着上百种类别的文物修复。

今天人们太关心文物修复了,太多年轻人想了解文物修复的过程,于是我们就把文物医院开放了。我们招募了志愿者,当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在网上一挂,瞬间有八九万人报名,我们花了两个星期选了25个志愿者,他们都是些极具情怀的教师和学生,在观众们参观文物修复展览的时候,一件件耐心地给观众讲解。

故宫究竟有多少件藏品

人们关注故宫的藏品,但社会公众并不知道故宫有多少件藏品。实际上,长期以来,故宫博物院的员工也不知道故宫有多少件藏品,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也不知道故宫有多少件藏品。

但是,7年多前我来到故宫的第一天,我就知道故宫有多少件藏品。为什么?交接工作的时候,我的前任院长郑院长说,他花了7年时间,带领故宫人第一次把藏品清理了出来。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因为每件藏品都要科学定名。

2014-2016年,故宫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经过3年的清理,文物数量又增加了5万多件,所以到2018年年底,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量是1862690件,占全国珍贵文物总数的42%。故宫有非常特殊的藏品结构——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基本都是金字塔型的藏品结构,塔尖是镇馆之宝,腰身是一般文物,底层是资料;故宫博物院是倒金字塔型的藏品结构,珍贵文物占93.2%,一般文物占6.39%,资料只占0.4%,几乎件件都是国家顶级的珍贵文物。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呈现给社会的文化资源。

故宫博物院有450名拥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其中一些老先生已经退休了,还有一些即将退休。对我们来说,他们是极其珍贵的宝藏,是不能离开的,他们一生的经验都是从文物藏品中获得的,退休了以后,就把经验带走了。所以我们成立了故宫研究院,请老院长郑欣淼先生担任院长,成立了古建筑研究所、陶瓷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书画研究所、青铜器研究所、珐琅器研究所、藏传佛教研究所、中医药研究所等等。

我们一共成立了26个研究所,这样,故宫的90多岁、80多岁、70多岁的老先生就又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年轻学者跟他们一起工作,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精神就传承了下来。

故宫研究院大量的研究工作,都被列入了国家的课题,研究工作是非常艰苦的。有一次清理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大箱子,打开一看,是乾隆皇帝写的诗,拿出来一数一共28000首,过去库房里的是1万多首,证明这个皇帝一生确实写了不少于45000首诗。我们还有一个富矿,就是名人的信札、书札,这些都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通过政府的划拨、名人的捐赠、我们从苏州、广川等地市场上购藏等方式积累下来的,一共42000件,它们可以揭示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我们还有一个富矿是老照片,18000张老照片和27000张老照片的玻璃底片。这些老照片研究起来很吃力,每张照片都应该知道是谁照的,照的是谁,什么时间照的,什么地点照的,才能科学定名。必须研究透,才能进入馆藏。

推开一扇扇门,让文物更有尊严

今天,我们的环境清理了,古建筑修缮了,藏品清理了,我们可以举办更多的展览,我们应该扩大开放。

然而有一件事对我们影响很大。过去人们进入故宫都是往前面走,但是突然有一天,人们进了故宫都往西边跑,越跑人越多,越跑越快,于是網络就有一个新的名词是“故宫跑”。这事发生以后,我赶快过去看,确实很多人在跑,争前恐后地,他们跑向哪儿呢?原来是跑向我们刚刚开幕的一个展览“石渠宝笈特展”。一位老先生给我提意见,“院长,你们怎么搞的,搞个展览像运动会一样,还得跑。我穿球鞋都没有跑过年轻人,第一批没有进去。”我赶快承认错误,我说, “我们力争好好办‘运动会。”下午我们做了20块牌子、1000多个胸牌,第二天早晨不到7点,把牌子在广场上立上,先来的观众领号排队,不到8点, “石渠宝笈特展”运动会开幕式就开始举办了,有开幕式,就得有入场式,第一组入场,接着是第二组入场,观众再也不需要跑了。后来我听说,全世界博物馆举办展览有入场式的,只有故宫博物院。

人确实来得太多了。过去我们举办一个展览,排10米、8米就是队了,这次排了几百米,有上千人排队。白天大家的情绪还可以,互相认识认识,交换个名片.聊一会儿。一到下午就不行了,特别是下午3点钟以后,人们的情绪就有点波动了。我一露面,大家就围着我说,“院长,今天能不能晚一点闭馆?我们排了半天,不能白排了。”我也很激动,我说, “今天最后一个观众看完之后再闭馆。”豪言壮语说出去了,后果很惨,展览一直开放到了后半夜。观众说,故宫博物院怎么搞的,没有卖水的吗?我们才知道,夜里故宫不供水,赶快烧了2500杯茶给观众送过去。到了夜里12点,我问观众,怎么样?喝茶了吗?他们说,喝茶了,但是饿了。我们赶快又拿出800多盒方便面给观众发下去。后来我听说,全世界博物馆举办展览免费发方便面的,只有故宫博物院。

到凌晨4点,有一家人看完展览了,高高兴兴地走了。最后一批观众可以进去了。过了一个多钟头,当最后一位观众看完展览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出来的时候,天都快亮了,第二天的观众又要来了。

这个展览办了一个多月,我们熬了一个多月,刻骨铭心。由此我们知道,应该举办更多、更好的展览,开放更多的区域,因为观众有这个需求,并且非常强烈。

故宫博物院过去只开放了30%的区域,今天我们开放到了80%。特别是2014、2015、2016这三年,每年10个百分点往上走-2014年開放面积达52%,2015年开放到65%,2016年开放到76%,大部分区域都开放了。

过去竖立“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牌子的地方,今天变成了展区。午门燕翅楼一共有2800平方米,过去这里就是一个大库房,保存着“文革”期间汇集的文物39万件,最高的地方摞了11层,人们得靠踩着上去,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管,因为它们不是宫廷文物,所以进不了故宫博物院。后来国家建了国家博物馆,我们就把这39万件文物移交到了国家博物馆,把燕翅楼这个空间腾了出来,建了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展厅。

我们经常接待国外的文化馆长,他们到这个展厅之后眼睛都亮了,纷纷把本国的藏品送来展出。所以这个展厅很忙,比如近期举办的来自印度的雕塑艺术展,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来自法国的十八世纪珍宝艺术展,我们自己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等等。最近三个月举办了“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改变了人们进了故宫直接往前走的行动轨迹,让观众感受到进了故宫就已经进了博物院,就可以看展览。

2014年,我们推开了一扇扇大门,我们推开了隆宗门,这意味着西部区域开放了。西部区域很开阔,但是从来没有开放过,员工把这块区域称为“女性的世界”,我想了想不太准确,加了两个字,其实这是“退休女性的世界”,在职女性还都在东西六宫。这边住着的都是皇帝的母亲、太妃什么的,她们很有时间,所以建了很多佛堂、花园。最大的宫殿慈宁宫,是明代嘉靖皇帝给母亲建的皇太后的寝宫,我们在这里办了5个雕塑展览,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雕塑馆。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10200件各个时期、不同材质的雕塑,但是过去没有馆,这些雕塑都在库房里睡觉,有些高大的雕塑甚至连库房都没有。比如有两尊菩萨是北齐的,有1500年历史、3米多高,几十年来就一直在南城墙墙根儿底下站着。我们的佛像,就在地上躺着。那时候每次走到这儿,我都说,“你瞧,咱们的佛像表情都不好、脸色都不好了。”现在我们把它展示出来了,佛像的表情、脸色都好了。我第一次到库房时吓了一跳,我说,谁躺在台阶底下呢?他们说,是周恩来总理特别批准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要给故宫一套。我说,兵马俑这么珍贵的文物,怎么在这儿躺着?我们赶快给修复,专门建了科学的仓储空间,把它展示出来了。

这就告诉我们,当文物得不到呵护的时候,它们是蓬头垢面的,是没有尊严的。但是它们得到了保护、得到了展示,就光彩照人了。所以从那以后,全院下定决心,到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一定要让我们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每一件都光彩照人。

我们开放了最西边的寿康宫,这个举动令很多学生很兴奋,都跑过来看,说这是甄嬛住的地方。其实这是一个老太后住的,乾隆皇帝是孝子,每天早晨都会过来请安。我们把皇太后当时的卧室、起居室都按原样布置。乾隆皇帝当时看到的室内的情景跟今天观众看到的情景是一模一样,只不过现在比那时候少一个老太太。

今天,我们终于开放了紫禁城的所有花园,也开放了所有的城门和角楼。大家知道,紫禁城有四个城门,每个角有角楼,但是常年都没有开放,一直是库房。然而这些高高的城楼、角楼并不适合当库房,因为风沙会往里面灌。比如东华门,长期以来存放着非常珍贵的乾隆版大藏经,上面厚厚一层土,得不到保护。我们小心翼翼地把这些书板一块块拿下来、清理好,作为仓储式展览陈列出来。我们把东华门建成了古建筑馆,故宫毕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有4900件古建筑藏品得不到保护和展示,今天我们把它们展出来了,比如我们搭了一个二层平台,让人们可以登上二层平台近距离看古建筑的构造,每天都有同学们在这儿上课。

我们还开放了神武门,过去人们走到神武门就意味着走出去了,但是今天走出故宫博物院,还会有惊喜,神武门上面有两层大型展厅会举办引人人胜的展览。人们沿着城墙走还会有惊喜,可以走进过去只能远远眺望、远远拍照的角楼。我们在角楼里面做了25分钟的虚拟现实的片子,告诉人们怎么用上万块的木头、用榫铆结构搭建成美丽的建筑。我们开放了中国留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宫廷戏楼——畅音阁,在这里演出中国传统的京剧。

故宫博物院到今天有94年的历史,历经7任院长,每任院长都承担了很大的责任,都付出了非常多的艰辛和努力。平常我们说,做一件工作要万无一失,其实我们心里清清楚楚,一失就万无。我们不断问自己,你真的有那个能力吗?没有。你真的能承担这个责任吗?承担不了。但是今天我们找到了出路。长期以来我们把文物保护视为自己单位的责任,视为文物保护部门的系统工作,而没有把它看作是全民的事业。其实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和义务,当我们把它看成是自己单位的责任的时候,我们就会想,不是责任大吗?那么拿出来展示的文物越少肯定越安全,所以只拿出1%都不到进行展示;不是责任大吗?那么开放的区域越小越安全,所以只开放到30%。但是该出事还是会出事。今天,我们才知道,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社会公众,每个人都应该获得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只有这样,文物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我们去年开始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开放库房。过去的想法是,库房都是重地,闲人免进,但是真的不能开放吗?我们先拿南大库做了实验,这个156米长的库房里面存放着一些木料,过去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我们把木料抬了出去,将这里建成了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故宫收藏了6200件明清家具,不是紫檀就是黄花梨,一共在94间小库房保存着,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通风和保护。今天我们把它们拿出来展示,光彩照人。我们建了精品陈列,建了组合式陈列,建了情景式陈列,让每件家具都能够被看到,能够被经常地维护、研究,何乐而不为?

数字故宫

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开放再多区域、举办再多展览,到故宫博物院参观的观众仍然占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我们是唯一一座千万级的博物馆,但是不能满足于此,我们要成为亿万级、十亿万级的博物馆。这要靠什么?要靠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网站前年访问量约为8.91亿,是中国的文化机构当中最强的。我们把外文网站做得更加强大,让各国人们通过网站了解故宮文化。我们把青少年网站做得更加活泼,孩子们都在网上表示想要更多地走进博物馆,听更多有趣的故事。

我们开始举办网上展览,把过去和现在正在举办的展览在网上进行展示,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故宫的展览。

我们率先把全部文物藏品都公布了,1862690件文物,人们在网上可以查到任何一件的信息。我们希望人们在家里也能看到全景的故宫、震撼的故宫。我们不断加强微信和微博的观众喜爱度,每天更新内容,白天给大家讲建筑,晚上给大家讲故事,吸引更多人参与活动。

这两年,我们发现人们特别喜欢看到故宫的春夏秋冬以及每天早中晚的景观,所以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把照片拍下来,每天传到网站上。

前年紫禁城“初雪”,我们把一组照片放上去,获得了1425万的访问量。去年又迎来了红月亮,红月亮的这组照片获得了2000万的点击率。

去年,我们开始做系列APP,10个APP,每个都获了奖,媒体给了我们一个评价一一“故宫出品,必属精品”,激励我们做得更好。比如“韩熙载夜宴图”APP,我们把这幅古画立体了起来,其中蕴含220个知识点,人们可以点击进去深度阅读这幅书画,可以看到当年的情景、听到当年的琴声、观赏当年的舞姿。我们最为得意的APP是“每日故宫”,每天早晨喜欢故宫的人们都可以收到一张故宫藏品的照片,一年365天,一天一件,就可以做成一个网上的故宫博物院。我们在前年终于推出了“故宫展览”,人们可以用手机进入故宫的展厅参观。同时我们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故宫社区”,这是一个大平台,人们不断访问我们的网站,参与网上的活动,就能获得积分。获得积分以后,我们就慷慨地在紫禁城里送给他一块土地,随着积分增长,地上的房子越来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故宫抢地、盖房子,说这是北京城唯一不要钱的地、不要钱的房子。

我们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了数字博物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博物馆,它的好不在于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关键在于每一个项目都是原创。故宫有1200栋古建筑,我们建了数字地图,人们点击以后,大屏幕就会告诉你每一栋建筑的信息。故宫收藏了1500件地毯,人们在“数字地毯”就可以了解我们没有办法展出的地毯图案。我们收藏了75000幅书法作品,人们可以调阅任何一幅书法作品,自己还可以临摹,临摹以后系统还可以给你公正地打分,比如“太棒了”,比如“惨不忍睹”,写的字还可以留作纪念。我们还有一个“数字长卷”项目,一般来说,一幅一级长卷展出以后,要回去休息3年,不然不利于保存。但是在“数字长卷”就不一样了,人们可以清晰地放大观看每一个细节。

故宫有很多狭小的空间人们进不去,比如“三希堂”只有4.8平方米,这是乾隆皇帝的书房,现实中人们肯定是走不进去的。但是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可以走进养心殿,走进“三希堂”。为了满足人们穿穿古代服装的愿望,我们建立了“数字屏风”,人们站在屏风前可以“穿”古代的服装看看是什么样子。我们设了“数字织绣”,观众可以拿出电梭子把美丽的图案织完整。

我们最得意的是“虚拟现实剧场”,也就是VR影院。经过多年的研发,如今我们已经有7部片子在这里循环播放,让人们了解一个平时看不到的紫禁城。

我们还会用数字技术弥补人们的遗憾。一些古建筑在修缮,修的时候人们进不去,比如养心殿,我们就制作了一个“数字养心殿”,人们可以走进养心殿,但这次走进去感受不同,他可以坐在皇帝宝座上自己批批奏折、盖盖印,然后机器告诉你,是你批得好还是皇帝批得好。你还可以接见大臣,每个大臣都可以说500多句话,我试过一次,我说,“我是不是胖了?”大臣告诉我,“不重不威啊。”我们公布了御膳房的菜谱,人们用手机一扫就可以回家照着菜谱做饭。

总之,经过3年零4个月的努力,我们建成了“数字故宫”社区与公众文化服务平台,它的功能不断完善,比如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往前走,几年来我们终于从资源数据化走向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今天的网络智能化。

应用这些成果,我们能够不断回报社会。我们和腾讯建立了“文化+科技”的文化论坛,每年推出面对青年人的创意大奖赛,比如动漫创意大奖赛、表情包创意大奖赛,每年对创意进行评比,使更多年轻人对故宫感兴趣。

去年,我们拿出11幅故宫博物院藏的古代绘画,请专家深度解读,告诉参赛者每幅画的背景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参赛者们根据他们的体会作词谱曲。当500多首歌曲创作完成以后,我们进行了“古画会唱歌”音乐创新大奖赛,年轻人唱出了对古画的感受,唱出了自己的歌曲。

2018年春天,我们和凤凰传媒推出了“清明上河图3 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三个月时间里,110万观众观看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其中的814个人物、200多条大船,那些河水、柳树都动起来了,人们还可以到汴河体验风光。今天这个“清明上河图”来到了青岛,正在海上皇宫进行最后的调试,马上就要开馆。

2018年1月1日,我们和网易一起,向全世界200个国家推出故宫博物院第一款手机游戏“妙笔千山”,非常漂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会与时俱进地往前走,2020年,我们将建成智慧故宫,文化传播力量、世界遗产监测水平、安防技防将更加强大。

故宫还是个教育机构

今天,我们也研发了文化创意产品。过去我们管这个叫文化产品,就是把书画的复制品、陶瓷的复制品挂在那儿、摆在那儿,很少有人买。今天我们知道,文化产品中间要加“创意”两个字,什么叫“文化创意产品”呢?我理解,就是要深入研究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看人们的生活需要什么,我们来研发什么。第二就是要深入挖掘自己的资源,特别是要把鲜为人知的信息和文化创意产品联系起来,这样人们才会喜欢把你的文化带回家。

比如大家要喝茶,我们找来了5位皇帝收藏的5个茶壶,组成“五福五代套装”,大家拥有一套以后,周一使红泥的,周二使黄泥的,周三使绿泥的,生活很有节奏。

有一幅古代绘画是《乾隆皇帝大阅图》,但是大家仔细看看,乾隆皇帝这个人物画得不怎么好,马却画得很精神,于是大家就把乾隆皇帝不要了,把马提出来,用这匹马做了很多创意产品,比如做了水果叉。很多人买我们这款水果叉,买完了以后还批评我们,说怎么能把水果叉叉在马背上,对动物不尊敬,于是现在我们就把水果叉做成弓箭,装到箭简当中。

比如人们参观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的藻井印象很深,我们就做了藻井伞。人们对宫门印象很深,我们就做了宫门包。人们对脊兽印象很深,我们就做了脊兽衣架。

还有一个卖得很好的产品是“故宫口红”,这些口红使用了故宫的元素,非常漂亮,供不应求。

我们的商店也不能充满商业氛围,必须充满文化气息,因此我们不叫商店,而是叫文化创意馆。我们还建立了儿童文化创意体验馆,爸爸妈妈带着孩子过来,他们简单做一下手工,把手工带回家。

故宫还是个教育机构,我们成立了“故宫学院”,这是全国博物馆系统的培训基地。我们在故宫学院的基础上、在北京分院的基础上,在全国10个城市建立了10所故宫学院分院,更好地传播故宫文化。

我们更多的教育活动是深入社会、深入民众的。2018年,故宫举办了教育活动6万多场次,无疑是全世界博物馆中最丰富多彩、受益人群最多的。我们的故宫知识课堂每天一开放都会爆满,孩子们在这儿手绘龙袍、包粽子等等。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免费的,我们把大量的收入投入到了营销上。这些孩子们在博物馆长大,将来一定对传统文化是热爱的。

故宫的古建筑修好以后,也更多地投入教育。比如这些新的大教室,可以迎接更多的观众、更多的班级。

故宫博物院还有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我们几十个庭院非常安全,冬天、夏天、春天、秋天,都被各個教育机构的同学们填满。我们的教育活动深入到更多城市、更多国家,比如到马耳他、泰国、澳大利亚等等,这些外国的小孩子也很喜欢中国文化。我们面对社区设立了“故宫讲坛”,每一讲都是爆满,学校建立了深入社区的培训,比如碑帖传拓的培训、古琴培训等等,赢得了老百姓的欢迎。

我们还继续举办国际培训,世界上的一个博物馆协会和一个博物馆文物修复协会,都把唯一的机构设在了中国故宫。国际博物馆协会已经培养了300多名博物馆人士,很多学生故宫毕业以后回去成为了博物馆馆长。我们跟更多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更多教育机构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更多文物修复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故宫博物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人气也很旺,出站的博士后几乎毫无例外都申请留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成为我们引进人才的重要渠道。我们源源不断把世界各地优秀展览吸引到故宫,使人们足不出国可以观看各国展览。我们的展览也源源不断走出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

我们希望不断开放的故宫博物院能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绿洲。

当众多外国代表团走在故宫的古建筑群里,他们看到我们把古建筑修缮得如此之壮美,会感动中国政府对人类文化遗产做出的贡献。

什么是好的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说,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什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什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当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个人拥有文化自信,再加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做好,我们就会拥有未来。

在故宫博物院7年零3个月的院长工作,给我最深刻的体会,把文物保护好不是简单地把它们收藏在库房里,而是让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使它们有尊严、有魅力地得到人们的呵护,它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只有文物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才能惠及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人们感受到文化遗产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才会更尽心地保护文物。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立下誓言,到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一定让故宫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每一件都必须光彩照人!

什么是好的博物馆?好的博物馆不是盖一间高大的馆舍等待观众来参观,而是要通过对藏品的不断挖掘,推出优秀的文化作品,使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在休闲的时候想要走进来,走进来就不想走,离开之后还想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

两年前,我们的老院长张宗培先生去世了,他临终时嘱咐我们,一定要把故宫博物院建成一个平安故宫、学术故宫、完整故宫、强大的故宫。我们谨记老院长对我们的教诲。我们的新院长来了,我们的三任院长——第五任院长郑欣淼先生是故宫研究院的院长,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是故宫学院的院长,王旭东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院长——我们的领导班子立下共同的誓言,一定齐心合力,在紫禁城明年建成600年之时,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猜你喜欢

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雪中故宫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礼物
文物掉包案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