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超声及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袁丹军1,唐志洋1,单秀红1,张 津2
2019-07-241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镇江212002
(1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镇江 212002)
(2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超声科 江苏 镇江 212002)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引起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占比约为44%~65%[1]。常用诊断技术包括MRI、超声、X线等,均有相关报道。本文将对三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到我院治疗的5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对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51.20±4.06)岁。右侧41例,左侧1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MRI、超声、X线检查,具体方法:(1)MRI检查:使用仪器:联影uMR5601.5T核磁共振系统,用线圈包绕患侧肩关节,轴位序列:T1W:TR 503ms,TE 20ms;T2W:TR3500ms,TE 100ms;斜冠状位:T2W:TR 3000ms,TE 39ms;斜矢状位:T1W:TR 510ms,TE 15ms;T2W:TR 3500ms,TE 62ms;层间距:0.3mm,层厚3mm,FOV 28cm×28cm,矩阵512×256。(2)超声检查:使用仪器:Philip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在10MHz以上,根据肩关节解剖关系,依次扫描肩胛下肌、冈下肌、肱二头肌肌腱、肩峰下滑囊等部位,与健侧对比。(3)X线检查:使用Siemens DR成像系统,进行前后位、冈上肌出口位摄片,焦片距150cm,70~75kV,20~25mAs。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三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参考Bigliani分型,将肩峰形态分为扁平型(Ⅰ型)、弯曲型(Ⅱ型)、钩型(Ⅲ型)[2]。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百分数(%)的形式描述所取得的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X线病因征象检出率对比
X线对Ⅲ型肩峰的检出率、肩峰骨质增生检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见表1。
表1 MRI、X线病因征象检出率对比[n(%)]
2.2 MRI、超声直接及间接征象检出率对比
MRI对肌腱部分撕裂检出率为63.79%,超声为43.10%,差异明显(P<0.05);其他直接及间接征象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肩峰形态异常是引起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重要病因,尤其是Ⅲ型肩峰,主要表现为肩峰下间隙狭窄,在机械挤压作用下,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本次研究中,X线对Ⅲ型肩峰的检出率、肩峰骨质增生检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表明X线在病因征象诊断方面价值更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X线的空间分辨率更高,对骨质的显现效果更好。同时,研究发现,X线在肱骨结节退行性病变、肩关节肌腱钙化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外,X线检查费用低廉,更容易普及。在直接及间接征象诊断方面,MRI对肌腱部分撕裂检出率为63.79%,超声为43.10%,差异明显(P<0.05);其他直接及间接征象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
表2 MRI、超声直接及间接征象检出率对比[n(%)]
综上所述,X线在病因征象诊断方面价值明显高于MRI,MRI、超声在直接及间接征象检出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但MRI对肌腱部分撕裂显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