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肿块型乳腺癌超声表现及误漏诊原因分析

2019-07-24支绍钢王岳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5期
关键词:内癌良性肿块

支绍钢,王岳锋

(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超声科 浙江 温州 325400)

近年来,非肿块型乳腺癌超声诊断成为研究热点[1]。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肿块型乳腺癌相比较,其超声图像呈隐匿表现,具体表现为两个不同扫查方向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局部结构改变[2],且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指标等表现多样,诊断难度较大[3,4]。我国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水平较低,且随着乳腺病变的种类增多,进一步加大了其诊断难度[5]。伴随着超声诊断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图像的分辨率也得到提升,部分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可以明确诊断[6]。本文通过探析超声表现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误漏诊原因分析,旨在充分的认识非肿块型乳腺癌并提出有效的应对误漏诊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3月于本院确诊的6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病灶最大长径0.8~9.1cm,平均(2.75±1.89)cm;年龄39~78岁,平均(57.93±19.72)岁。排除标准:①病变在两个不同扫查方向存在明显占位效应;②病变在超声图像上具有明确的边界。

1.2 方法

所有患者取卧位或侧卧位,使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型探头,频率5~12Hz)检查病灶,检测指标主要为病灶边界、大小及最大直径,同时分析病灶的内部回声及是否合并钙化;此外,还需检测腋下淋巴结的具体情况,异常淋巴结判断标准为体积增大、淋巴结纵横比<2、淋巴门结构消失或皮质成分明显增多。

采用常规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判断病变分级。病变分级包括0~6级,其中3级诊断为良性病变,4级及4级以上均为恶性病变。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采用卡方(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按病变程度分,其中恶性病变有46例(76.67%),良性病变有14例(23.33%)。按病理类型分,其中导管内癌有20例,浸润性导管癌有23例,纤维性腺癌有1例,淋巴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有2例,腺病有9例,纤维腺瘤有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有4例。

2.2 超声表现及BI-RADS分级

在纳入研究的60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中,39例(65.00%)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16例(26.67%)表现为含散在微钙化的片状低回声区,5例(8.33%)表现为散在或簇状分布的微钙化,后方伴或不伴声衰减。

在恶性病变中,导管内癌含微钙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55.50%(11/20)vs21.74%(5/23),(χ2=5.065,P=0.024)] 。在良性病变中,5例超声表现为含微钙化的低回声区或微钙化区,其中3例为纤维腺病,1例病理证实为含玻璃样变性的纤维腺病,1 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表1)。

超声诊断BI-RADS分级中,3级占8.33%(5/60),4级占61.67%(37/60),5级占30.00%(18/60)。本组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为71.67%,敏感性为91.30%(42/46),特异性7.14%(1/14),阳性预测为76.36%(42/55),阴性预测值为20.00%(1/5)。

2.3 非恶性及恶性病灶超声表现比较

两组的微钙化比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性病变组的病灶最大直径和腋下异常淋巴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且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恶性及良性病灶的超声表现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非肿块型乳腺癌超声诊断成为研究热点[1]。相较于肿块型乳腺癌,非肿块型乳腺癌缺乏典型的肿块超声特征,在超声图像上表现隐匿、无明确边界,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7]。我国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水平较低,且随着乳腺病变的种类增多,进一步加大了其诊断难度[5]。伴随着超声诊断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图像的分辨率也得到提升,部分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可以明确诊断[6]。本文通过探析超声表现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误漏诊原因分析,旨在充分的认识非肿块型乳腺癌并提出有效的应对误漏诊的措施。

本研究中发现,在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中,65.00%超声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26.67%表现为含散在微钙化的片状低回声区,8.33%表现为簇状或散在分布的微钙化,后方伴或不伴声衰减。其中,低回声区是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常见的超声异常征象。既往的研究发现,导管内癌超声图像常呈现低回声区[8]。既往的报道还发现,原发性小细胞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等恶性肿瘤在超声下可以呈现为非肿块型病变[10],而腺病等良性病变在超声下也可呈现为非肿块型病变。60例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为46例恶性病变(浸润性导管癌23例,导管内癌20例,淋巴转移性低分化腺癌2例及纤维性腺癌1例)和14例良性病变(腺病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及纤维腺瘤1例)。恶性病变中,导管内癌含微钙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55.50%vs 21.74%)。以往的报道中也发现,乳腺非肿块型恶性病变中导管内癌组具有微钙化超声比例高达47.1%[8]。恶性肿瘤组的病灶最大直径和腋下异常淋巴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既往的研究也发现非肿块型乳腺病变恶性病灶直径明显大于良性病灶直径[11]。

为了进一步明确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我们引入了BIRADS分级,3级诊断为良性,4~5级诊断为恶性。病理诊断结果对应到BI-RADS分级结果,发现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为71.67%。王知力等[10]的研究发现,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准确性为68.4%。而本研究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极低,这可能是非肿块型乳腺病变超声诊断误诊、漏诊的原因。此外,分析出现误诊、漏诊的原因可能还包括:原发病灶受到免疫机制等因素的制约,病灶直径小,难以精准观察;纤维性乳腺炎造成的乳腺组织增厚或局部乳腺结构紊乱或病灶位置较深,容易与腺病混淆;医生专业水平有限或从医经验不足,无法及时发现超声图像异常。

表1 患者病变超声表现和BI-RADS分级与病理的对比

综上所述,超声表现为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因超声诊断的特异性低等因素易造成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误诊、漏诊。

猜你喜欢

内癌良性肿块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
乳腺导管内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33例导管内癌组织形态观察及发病年龄分析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触诊阴性乳腺癌的影像与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