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戏剧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7-24宋慧晶
宋慧晶
按照山西省加快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和推动山西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总体要求,以弘扬和传承优秀戏剧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山西戏剧走出去的资源优势,针对山西戏剧走出去的现状、问题,探讨解决途径,能提高山西戏剧走出去的质量,加快走出去步伐,切实提高山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山西振兴崛起提供新动能,为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做出新贡献。
一、山西戏剧走出去的现状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戏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戏剧是一种融唱腔、表演、配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山西文化工作者的足迹。1992年10月3日,时任太原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范世康和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郭彩萍带队的太原市赴日交流演出团,将晋剧精品《小宴》《三岔口》《调寇》《放裴》带到了日本,迈出了晋剧艺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随后,太原市实验晋剧团也紧随其后,2009年10月应日本《读卖新闻》广告社邀请赴东京演出,演出效果甚好。同年,中国梆子戏系列展演之山西四大梆子专场演出活动精彩亮相香港,自此之后,京剧《走西口》到过台湾,舞剧《一把酸枣》两次抵达香港,舞剧《千手观音》远赴新加坡,舞剧《粉墨春秋》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的大型晚会开、闭幕式演出活动,欢乐春节等文化部重点对外交流活动。近年来,各地市院团也先试先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交流方式,纷纷开始探索走出去的方式方法,宣传山西优秀文化。话剧《立秋》、说唱剧《解放》、大型眉户现代戏《雷雨》等经典剧目,及临汾蒲剧团、长治市豫剧团、张爱珍上党梆子艺术团等地市团体也纷纷走出国门,或应邀赴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动,不仅宣传和展示了山西优秀的戏剧文化,更为山西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港澳台地区及国内外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戏剧文化的交流与宣传,好似一座无形的桥梁,跨越语言的障碍,冲破文化的藩篱,帮助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了友谊,为开展深层次的文化交往活动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受到港澳台同胞及国外观众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
二、山西戏剧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一是走出去的戏剧类型有限,内容较为单一。据统计,以近几年出访团组为例,在抽选出的65项出访演出项目中,音舞类36项,其中省直院团20项;杂技类11项,其中10项为太原市杂技团;而戏剧类仅仅9项,文化交流项目较为单一。其中参加交流的戏剧类型多集中于舞剧,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剧种因为其语言、唱腔还有文化背景等原因,走出山西的次数非常有限,难以成为山西戏剧走出去的中坚力量,与戏剧资源大省的美誉不相匹配。我们打造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戏剧,如反映扶贫工作题材的晋剧《石角凹》、上党落子《第一书记》、二人台《杏泉沟》;反映老年人生活的戏剧,如晋剧《守护夕阳》;反映民办教师生活的晋剧《油灯灯开花》;反映下岗工人生活的上党落子《丹凤朝阳》;反映煤矿安全生产题材的眉户剧《凤凰岭》等等,虽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却鲜有出国的邀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核心价值取向的问题,我们所大力倡导的主题性、政策性、教育性的剧本,无法引起国外观众的共鸣。
二是走出去的地域范围不广,影响国家和地区有限。从山西戏剧对外交往的活动范围可以看出,剧团的外方邀请单位相对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和周边国家,其中戏曲类的演出则更多集中于东南亚等有中文语言背景的国家和地区。体现地域特色的使用方言的戏曲剧种,走向国外市场非常吃力,反而用肢体语言和音乐传达剧情的舞剧和音乐剧、交响乐、杂技等颇得外国友人的喜爱。这样就造成了经典的山西戏曲艺术难以像京剧、昆曲那样登上国际舞台,展现山西戏曲大省的魅力。尤其是一些演出团虽然致力于走出去,甚至自掏腰包,自己负责全部旅费和在外费用,演出效果也还可以,但是也只能是近距离的演出,如果是太远的国家,如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哪个实力雄厚的院团,都无法承担起庞大的演出团队出去一趟的费用,所以只好近距离做友好宣传,影响和辐射的范围非常有限。
三是走出去的参与主体扎堆,参与人数不多。戏剧在以往的对外演出活动中,出访的团队相对集中于省直院团。省直院团拥有出国演出的良好条件,比如办理因公临时出国(境)人员的审核材料时,省直院团和大型文艺团体都具有较为健全的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办理政审等相关手续时,能按时按要求提交相关资料,所以走出去自然更青睐省里的大团。可偏偏这一点成为了很多优秀民间团体走不出去的制约因素,民间演员因为没有单位给办理政审手续,没有所属单位签字盖章而导致无法走出去一展技艺。而省直院团出访次数也因全省因公出国(境)人次的限制,只能在符合经费要求的范围内,按出访计划的规定次数开展交流活动。最后,有些地市对于委派戏剧演出团出国交流的支持力度不大,地市院团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总认为走出去演出是别人想的,自己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难以担当起宣传山西的文化使命,没有主动争取走出去进行交流的机会,参与人数大打折扣,影响范围也受到制约。
四是走出去的规模力度不够,品牌影响不大。山西戏曲剧种数量虽然仍居全国首位,但这个数量是建立在山西戏曲历史丰厚积累基础上的。实际上,现存影响力较大的戏曲剧种屈指可数,对于可走出去的戏剧资源更是有限,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和群聚效应。晋字牌的戏剧艺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对外宣传的品牌,缺少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对外宣传的戏剧作品,仅仅靠几个团、几个学校和几个单位,难以支撑起晋字牌戏剧艺术走出去的整片天空,品牌影响力甚小,对外宣传难度很大。
三、山西戏剧走出去的对策
一是充分挖掘山西戏剧资源,创作适合走出去的外向型戏剧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首先,基于对山西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山西戏剧界和有关部门应该呼吁建立更开放的剧种发展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创作态度,创作出更多符合国际市场推广和运营的经典剧目。其次,充分运用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平台,主动出击,选派优秀戏剧院团参与国际艺术节、国际大型官方演出的开闭幕式、文化部重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等,不断提高戏剧院团对外交往的能力,持续开掘山西戏剧可用于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的有利资源。最后,加强山西剧团与国外剧团的交流合作,尝试用中国戏曲的形式演绎外国戏剧故事,向世界范围内的受众进行推广和传播。因为外国戏剧故事便于外国受众理解故事剧情,配合以山西传统戏曲形式来演绎,使外国受众理解故事的同时,展示山西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是广泛开展文化各领域的交流互访,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和有益经验。主动邀请其他省份、港澳台地区文化产业界参加山西省举办的戏剧节、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活动。不断提升与其他省份、港澳台地区、外国文化艺术团体、知名文化人士的交流合作层次,共同推动山西文化走向世界。对山西戏曲剧种覆盖的省外艺术团体、艺术工作者要加强沟通,团结发展,要不时出去探亲戚,不时邀请他们回娘家,把省外的山西戏曲剧种艺术院团列入到山西省举办评比、展演的可申报范围之内,如陕蒙冀的晋剧院团、陕豫的蒲剧院团、冀陕蒙甘宁的二人台团体等。尝试开办中国晋剧艺术节,同时加强对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近年来在山西四大梆子中传承发展较为低迷的北路梆子给予侧重,每年对其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连续出访。省内有条件的重要艺术院团要对省外山西戏曲剧种团体进行友好结对帮扶,共同发展,让艺术为桥,互相之间凝聚力量,壮大山西戏曲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是加强与文旅部等有关部委及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沟通联络,积极推动戏剧类演出项目参与国家层面的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主动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华文学校、华文媒体、中国国际学校等海外中国文化传播机构及山西省海外落地媒体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用好国家对外文化政策和阵地。充分发挥山西省现有资源和渠道优势,推动山西戏剧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往。依托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友好机构、结对院校等渠道,加强文化交流。注重发挥海外山西籍华侨华人社团、艺术家、艺术团体在弘扬山西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发挥毛里求斯晋非经贸合作区、黄河电视台海外频道等平台在山西戏剧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发挥好运城解州关帝庙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联系两岸民众中的独特作用。在山西品牌中华行、山西品牌丝路行等对外商贸活动中注入山西戏剧文化内涵,吸纳戏剧类文化项目的参与。
四是建立山西戏剧走出去的对外文化人才资源库。在全省高校外语类专业师资队伍和《英语周报》社等文化企业中遴选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熟、甘于奉献的中青年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纳入对外文化人才资源库。鼓励和支持山西省文化院团单位加强与国外和港澳台知名专业文化机构与人士的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和港澳台优秀文化成果与先进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热爱山西戏剧文化、掌握国际戏剧艺术院团运作规律、精通文化市场的专门人才。要巩固深化与港澳台戏剧届精英人士的交流合作,同时要重点联系和支持一批对山西戏剧文化有浓厚兴趣和较深研究的国际友人、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文化传播者和代言人。鼓励和支持山西省优秀剧团、文化艺术机构和知名演员加入国际戏剧文化艺术组织,参与各类多边、双边国际戏剧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山西戏剧文化走出去,树立山西崭新形象,打造全新的绿色宣传名片,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山西文化的影响力。保护和传承山西优秀戏剧文化的同时,不断增强山西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为能力,逐步构建起多渠道、宽领域、立体化的山西对外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