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塞尔美术馆

2019-07-24胡莉HuLi

当代美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楼主楼巴塞尔

胡莉 Hu Li

1 巴塞尔美术馆外观

2 巴塞尔美术馆外观

作为欧洲最富盛名与活力的美术馆之一,瑞士巴塞尔美术馆拥有世界顶级的艺术珍品收藏。它的收藏包括文艺复兴时期莱茵河上流流域最杰出的艺术作品,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霍尔班家族作品收藏、克洛德·维茨(Konrad Witz)、马丁·松高尔(Martin Schongauer)等大师的杰作。19世纪的艺术也是美术馆收藏的一大亮点,美术馆不仅拥有大量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费迪南德·霍德勒(Ferdinand Holder)的画作,还有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名作。美术馆20世纪的收藏聚焦于立体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以及1960年以后的美国艺术。近代艺术家的作品收藏则包括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杰哈德·里克特(Gerhard Richter)、河原温(On Kawara)等。

一座美术馆——三栋建筑

自2016年4月起,巴塞尔美术馆便拥有三栋建筑用以展示其艺术珍宝。最古老的主楼于1936年开馆。1980年,当代艺术馆加入其中,也就是人们今天熟知的巴塞尔美术馆|当代馆。2016年,新楼加入。这三处场馆拥有各自的历史,也有不同的特点与使命。

主楼

主楼用于呈现15—20世纪的艺术收藏、临时展览,也是版画和素描画研究室。

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巴塞尔美术馆主楼于1936年正式开馆。在此之前,公众对美术馆的建筑方案有着激烈的争论。其中,有对现代主义的支持,也有对传统建筑方式的簇拥。最终,美术馆建筑设计由巴塞尔建筑师鲁道夫·克莱斯特(Rudolf Christ)和斯图加特建筑师保罗·博纳茨(Paul Bonatz)担纲,而他们的建筑理念被描述为“保守的现代主义”。博纳茨明确反对新客观主义风格建筑,而他的政治立场也是明显的右翼保守派。克莱斯特和博纳茨对巴塞尔美术馆建筑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意大利北部建筑,像曼图亚公爵宫、诸如布雷西亚的马赛罗·皮亚申蒂尼(Marcello Piacentini)的托雷德拉这样的当代诺瓦茜托意大利建筑则被视为范本,对称、雄伟、精准是这一建筑流派的界定原则。然而,无论巴塞尔美术馆的建筑结构多么严谨,房间排列如何笔直,美术馆的房间却大小不一、风格迥异,地板、墙面和天花板的设计不尽相同。几十年后,让人仍赞不绝口的是房间的比例性、精挑细选的用材和高水准的人工。仅建筑的正面就使用了16种石头,包括本地石灰岩以及各种来自瑞士提契诺州的片麻岩。克莱斯特特别注重细节,以合同的方式确保玻璃绘画、雕塑柱头、浮雕均由本土艺术家创作,并将精心挑选的历史材料融入到建筑中。克莱斯特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使命:“这栋建筑致力于为各个时期的珍贵艺术品提供安全、有价值的长期住所,守护这笔面向各阶层所有人的宝贵财富。没有趣味杂志的时髦结构,这栋竭力精益求精的建筑凭借精湛的巴塞尔工艺屹立在巴塞尔的土地之上。”

当代馆

当代馆用于存放和展示1980年及以后的当代艺术藏品、霍夫曼内利基金会收藏和临时展览。

3 巴塞尔美术馆展厅

4 巴塞尔美术馆展厅

得益于玛雅·萨赫—斯戴琳(Maja Sacher-Stehlin)、霍夫曼内利基金会和克里斯托夫·梅里安基金会的共同捐赠,巴塞尔美术馆|当代馆于1980年开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受任设计美术馆的建筑师是威尔弗里德·施泰布(Wilfried Steib)和卡斯琳娜·施泰布(Katharina Steib),他们提议将阿尔班·卡纳尔街侧面两间工厂的其中一间翻新改造,把另外一间推倒,修建成一栋新楼。这一项目的特色在于建筑师巧妙地把保留的工厂与新建筑连接起来,产生了一个带有各种展览空间的全新整体,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它被广泛用于展示各类当代艺术。以中世纪成对的水磨坊为原型,这两栋新与旧的建筑以光泽的舷梯相连,并相互面对。 新与旧、内与外的对比相得益彰。旧的建筑最大限度保留了自己原来的形态。工厂自身的元素也被保留了下来,例如铁柱(在翻新后被涂成了白色)和花格窗。虽然后现代的虚饰被极力避免,房间都是实用而朴素的,但是,从光泽的入口区域不难看出这栋建筑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建筑师们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回应建立一座“开放的”美术馆的宗旨:“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参与当代艺术,包括它的呈现。然而,现在这是一个思考美术馆作为体验艺术的中介的问题……‘开放的’美术馆的概念是重要的原则,社会公众需要信息与交流的平台,而不是精英阶层的艺术享受。所以,从一开始,我们从里到外的目标都是简单而朴素。”对于这一目标的践行也是随处可见,在底楼,有一个空旷、像竞技场一般的大厅用于接待参观者;中间区域的前厅、盘旋式楼梯、侧间的空间都减少到了最低水平;各种大小的展厅让人们可以随意在新旧建筑间往返;从美术馆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的城市景观:莱茵河周边、环绕老城区的建筑、昔日修道院教堂的唱诗席……

新楼

新楼用于特别展览、呈现1960年以后的艺术作品收藏。

5 巴塞尔美术馆展厅

这栋建筑是巴塞尔美术馆最新的延伸部分,于2016年正式开馆。当时主楼和当代馆的设计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展览,因此,新馆应运而生。一直以来,巴塞尔美术馆的定位就是专门用于存储和展示自身的收藏。从2002年开始,美术馆才开始组织一些大型特展,而这样的展览又是不可预期的,所以,相关的设施设备并不完善,虽然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化和21世纪初的翻新改造改善了这一状况,但却没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时间,以及所有的收藏品必须重新挂起来或是放入库存以便为特展腾出空间。2008年,美术馆获得了一笔捐赠,并买下了主楼对面的一块地,这不失为扩建美术馆的绝佳机会。但是,相距一条繁华的街道,主楼和新楼如何能够连接起来却是一个问题。一场建筑竞技由此拉开序幕,探讨如何通过一片地下区域将主楼和新楼联系在一起。国际顶级的建筑师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萨那(SANAA)、安藤忠雄(Tadao Ando)、扎哈·哈迪(Zaha Hadid)、 让·努维尔(Jean Nouvel)也参与了这场角逐。建筑师克莱斯特和甘滕宾(Christ & Gantenbein)的方案充分考虑并利用阿尔班街区情况用以支持新楼的建设,提出修建一个小而低的庭院,让阳光可以照进连接新楼和主楼区域的通道,这一具有说服力的概念让他们的方案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由此,这片地下区域也得以改造升级。它不再只是一个地下通道,而是一片可用于展览和其他事件的多用途空间。新楼的许多元素都源自于1936年的主楼的建筑语言,这一点在带有环形天窗的楼梯间、门厅和楼梯衔接区域的粗灰泥墙面漆上体现尤为明显,并且细节之处也得到了重视。伊曼纽尔·克里斯特(Emmanuel Christ)说:“我们寻求这样的关系。从一开始,我们就设定,新馆作为美术馆的延伸,并不需要形成一个全新的定位,因为巴塞尔美术馆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身份。当美术馆新馆屹立于大街上时,它的身份并不需要再创造,它只需要接受,因为它是当代的重新解读。”虽然参考了主楼的风格,新馆建筑本身仍然拥有明确的当代建筑语言。建筑的底层平面结构和它丰富多样的视角在上层的空间和矩形展厅的传统组织方式中得到了回应。地下室和底楼的5米高房间的规模尤其引人注目。在古老城镇的尽头,新建筑和谐地融入了多元化的阿尔班街区,而镶嵌在美术馆正面的LED饰带在城市中绽放着自己的光芒。

猜你喜欢

新楼主楼巴塞尔
南农新生“建”主楼
告别茅草屋 搬进新楼舍
2020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正式取消!2021年见!
活动三:我是新楼设计师之课程展示
不见的房间
回家
巴塞尔表展2017初选
浅谈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之间基础设计的处理
我们的校园
《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